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林武术不仅拥有刚劲有力、变化无穷、立足实战、注重技击等特征,还蕴含着尚武精神、侠义风骨、慈悲谦让、刚健有为、谦和忍让的中华民族精神。显然,开展以少林武术为重要内容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爱家的民族情怀。为此,要将少林武术训练、少林武术礼仪、少林武术竞赛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完善少林武术传承机制、加强少林武术文化教育、举办少林武术赛事等方式,传承少林武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少林武术甲天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蕴涵着道家'贵柔法水'的主张,诠释着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格追求,彰显着佛教的'顿悟'智慧,闪现着兵家的'虚实相生'诡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经典与杰出代表。对其文化性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少林武术,把握少林武术的文化精神,继而以理性的态...  相似文献   

3.
少林武术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武术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少林武术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佛学和儒学交流的产物,是中国化佛学——禅宗的产物。少林武术文化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中国化佛学——禅宗,在其文化的最深层次则体现出土生土长的中国儒学文化,传统儒学思想在少林武术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具体体现,但是少林武术文化又有着与儒学不完全一样的指导思想,具有自己的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术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少林武术文化研究进行归类,从研究成果划分来看,分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多学科交叉性思维研究少林武术文化,走出站在少林武术圈研究少林武术的"魔咒",追溯少林武术的"形而下"之本,探讨"形而下"少林武术面临的困境,尊重少林武术文化发展规律,提出少林武术文化消费观念,促进少林武术文化"非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国内外久负盛名。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少林武术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注入新内容和活力,而且对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校体育教育与少林武术特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少林寺这种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文章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就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当地习武风俗与少林寺僧带艺入寺,为少林武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僧人修禅健身以及抵御恶劣自然环境,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内部动力;寺院经济的产生和政治的需求,是少林武术形成的外部动力;佛教的世俗化是少林武术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7.
解读少林精神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少林精神是少林武术在历史的实践中形成的日求精进的尚武精神、舍身救难的侠义作风、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和心存天下的爱国情怀。少林精神是少林文化的灵魂,也是少林武术历久不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武术传承有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当研究聚焦于"文化特征、民族精神和哲学内涵"等方面的时候,武术研究的"狭义化"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与思考.从文化本质理论的视角,对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层思考.认为:从文化角度看,人体动作是武术文化的"物的裁体",是外显的"武术物质文化层面";武术承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是内隐的"武术精神文化".是武术文化内核.对武术传承而言,武术物质文化层面的人体动作和武术精神文化层面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都是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和脊梁,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然而,今天少林武术这块传统文化瑰宝的发展已经被提到"保护"的地步,少林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少林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已经正在成为很多关注民族文化命运的各个领域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的理论,通过逻辑归纳与演绎,阐述了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提出: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亟需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原则、保护途径的多样性以及开发利用对保护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在汉语国际推广语境下对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少林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海外传播的可行性。孔子学院数量的增加、影响力的扩大、注册学员的增多和文化活动的举办,为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利于孔子学院的发展,还有利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是"人文奥运"的文化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文化重视“武德”,讲求文武兼修、修心养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体现优秀文化是“人文奥运”基本含义之一。本文主要从“人文奥运”体现优秀文化的角度,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起源、发展、理念及其与奥运会历史文化的比较等几个方面阐述其作为人文奥运的资源何以可能,以期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借助2008北京奥运时机使之升华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在消费文化视角下,探究了少林武术节中参赛运动员、武术表演者以及嘉宾观众等的消费情况。旨在梳理武术节消费分层的清晰脉络,即武术节运动员通过赛事运作对少林武术竞技化的消费,武术节表演者通过舞台表演对少林武术艺术化的消费以及武术节中观众通过节日观光对少林武术大众化的消费,从而扭转由于少林武术文化符号生产不足引起的混乱失序状态,促使少林武术文化保持在合理的发展道路上。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的祖先在千百年来的生存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一朵奇葩.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而武术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正处于伟大复兴的今天,武术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并阐述中华武术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武术由传统向现代嬗变取决于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少林武术不但没有被历史所吞噬,反而形成了朴实无华、质朴粗犷,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特色拳种流派。分析了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及少林武术文化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少林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原大地蓬勃发展、经久不息。少林武术文化在全球发展战略中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现实情况,发展传播的承担也不尽相同,本文结合了欧洲东部地区国家的实际情况,对少林武术传播发展情况作了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少林武术文化在全世界发展情况提供一定...  相似文献   

16.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对武术理论与技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这主要是由它所籍以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这种超越武术本身的博大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只有深入探讨和揭示武术运动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真正领会武术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剖析武术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崇德重义、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等优秀民族文化精神,阐述了武术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中对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使每个武术工作者真正明确武术文化的教育功能,并在教学中把武术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论武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共通的、共同的创造或遗传,使人得以成其为人,并区别于其它生物。中国文化从来都以迥异于其它文化类型的鲜明的特征与广大的内涵,与其它民族和民族文化相区别开来,并独立存在。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以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特殊本质,却反映了一般意义上的、共通的、共同的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武术文化形态包含有三个层次:道与理是核心层,礼与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  相似文献   

20.
少林武术文化是国人值得骄傲的民族品牌,历经千余年风雨沧桑,经久不衰。今天,太平盛世中的少林寺,香火旺盛;驰名中外的少林武术,空前繁荣。然而,仅就少林武术起源而言,学术界仍有许多谜团尚未揭开。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史料及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历史考察、数理借鉴、逻辑推理、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