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读了《国语》,又读柳宗元的《非国语》,感到有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国语》到《非国语》,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柳宗元的儒家思想,其间的变化不小。这一思想的变化,很值得研究。但在历来研究柳宗元的文章里,很少提到他的《非国语》。其实《非国语》在柳宗元的著作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柳宗元自己就曾非常重视这一专著的写作,他不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3.
《非〈国语〉》中,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中所记载的一些事件的非难,表达出抨击“天命”观及“天人感应”论,批判世俗迷信荒诞之说,探求圣人本意、对经典表示出大胆怀疑,自立新说等见解。透视《非〈国语〉》,柳宗元的经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崇奉儒家经典尤宗六经,抨击章句师、倡导“经世”之学,求真尚“理”,创新释经方法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4.
怀疑精神乃儒学的内在生命力。处于中唐儒学复兴思潮背景下的柳宗元,在疑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柳宗元的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  相似文献   

5.
怀疑精神乃儒学的内在生命力。处于中唐儒学复兴思潮背景下的柳宗元,在疑古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国语》进行了系列的批评和非议而做《非〈国语〉》六十七篇,柳宗元的这一思想为宋学疑古、惑经的全面展开开启了序幕。  相似文献   

6.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8.
1、柳宗元对助字的分类唐代文人柳宗元首次提出了“助字”这个术语,并把助字划为二大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云:“立言状物,未尝求过人,亦不能明辨生之才致,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助字”这个词类是西洋语法所没有的.但在汉语语法史上却是第一个被确立起来的词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0.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散文继承了《国语》之"趣",擅长运用比喻,在打比方时特别注意将大雅和大俗的形象放在一起.其散文的幽默许多是带有讽刺性的,有时则包含着苦涩和心酸.柳宗元也擅长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来表现幽默,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文采,同时也使其行文幽默,有趣味.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13.
徐逢春 《语文知识》2003,(10):18-18
文言文中的“自余”,可以表示“自从我”之义,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还可以表示“其余”之义,清代学者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自余,犹云其余”,所举例句是《庾信传》中的“自余文人,莫有逮者”。此义委实罕见,为使之彰明,现另举几例: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从义理的角度具体在以下方面伸长了大中之道:首先,在道德伦理领域,柳宗元认为,礼、信、忠、贤、孝等均本于大中之道;其次,于治道方面,发挥了大中之道中行仁义之德政的政治主张;另外,还主张崇礼明法之治道。  相似文献   

15.
骈文研究刘宋骈文用典之繁及其成因周海霞,水汶(1·1)骈体文形式特征在《周易》思想中的美学依据张洪海(2·1)陈维崧骈文特征及对清代骈文复兴的意义陈曙雯(2·5)从汉语语言特点看骈体文的审美特征毛新青,郭进(3·1)十年骈文研究综述莫山洪(4·1)柳宗元研究啸歌绝唱清莹秀澈———柳宗元的“愚溪”情结与心态吕国康(1·5)柳宗元及中原文化对广西的影响肖扬碚(2·10)千古之谜———“八愚”遗址今何在?吕国康(2·13)柳宗元山水亭台记的构架及其它吕国康(3·5)博国语之趣,得幽默之心———柳宗元散文对《国语》“趣”之特色的继承与创新袁茹(4…  相似文献   

16.
郭橐驼与阿Q     
《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针砭时弊的名散,《阿Q正传》是鲁迅为中国人号脉的名小说。两的主人公都具有形体上的缺陷,也都受到他人的潮弄。郭橐驼坦然受之,而阿Q却如芒刺在背,每每愤而反击。由此表现出时代风貌的不同,更反映出统治对待不同声音的态度,而这不同的态度又是国力是否强盛的标志,是统治是否自信、是否开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师课前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师:中国古代的文人喜欢游历山水,怡情养性.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安闲自得;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流连忘返.柳宗元静坐石潭边,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经典常读常新,这节课我们再读《小石潭记》,相信你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教《古诗两首》时,我忽然想起平时总让学生写日记、写作文,却从没写过诗,今天不妨试一试。于是我说:"古代文人看到美丽的风景,或者对生活有点感触,总喜欢写诗,比如我们刚学的《泊船瓜洲》《游  相似文献   

19.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的五霸之一,卒于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这没有问题。在《左传》、《国语》和《史记·晋世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均有明确记载,且完全相同。但是,他生于何年?《左传》、《国语》和《史记》却都没有明确记载。只是在记述重耳出亡的过程时,《国语·晋语四》载僖负羁对曹共公说:“……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史记·晋世家》却云:  相似文献   

20.
初唐陈子昂所引领出来的古诗运动,确实影响到古文运动的发展,这是因为初唐文人继承汉儒经学传统,重视《诗经》导扬讽谕的功能,且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一脉相承的《诗》学观念看来,他们将美刺讽谕、反映现实的"比兴"手法,视为儒家诗教的主流思想,并具体落实在创作中,成为一股改革文风、功不可没的力量。柳宗元比韩愈更能运用比兴观以从事古文讽谕写作。他肯定"文有二道",其中之一是"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因而大量创作讽谏当世的《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文章,他所谓"本之《诗》以求其恒"的"恒",正是来自《诗经》的传统而后创作出具有永恒感染力的古文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