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礼制的发生与发展,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经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脉络。这些礼制在"三礼"中多有记载,笔者便主要从"三礼"对研究楚国礼俗制度的意义、"三礼"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形制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考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东文化璀璨耀眼。垣曲婚俗作为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河东婚俗礼仪的继承性和多元化特点。展现垣曲婚礼文化,探寻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透视传统婚俗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婚姻的变迁,具体地表现在恋爱方式、婚礼仪式以及结婚消费等方面。从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的转变、彩礼内容、婚礼方式,以及“随份子”的钱数,再到结婚消费的内容的变化,大致反映了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4.
大武婚俗根植于儒家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延续至今。大武婚俗是凸显中华传统美德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大武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变迁,婚俗作为一种社会模式也发生了剧烈变迁。大武婚姻形式经历了由繁到简再由简到繁、从中式到西式再到中西混合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性朴论(非"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立足于性伪之分、强调化性起伪的"性伪合"则是荀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关于礼乐的论述中,礼制之美、音乐之美等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6.
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人传统宇宙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先民们的生活与日月等天象紧密相关。日月星辰都得到了古人虔诚的祭祀和礼拜,人们在生活中寻求日、月的庇佑与启示,也依此建立了一套认识天上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方式。传之后世,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意象,是我们了解先秦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温太真玉境台》的研究大多是从故事的流变出发,比较各类改编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设置,鲜少从婚俗角度探析作品中呈现的老夫少妻的婚姻现象、骗婚等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关汉卿的元杂剧对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男权社会以及一夫多妻制的现实因素有深刻剖析,并对蒙古族婚俗与中原礼教的融合有全面反映。  相似文献   

9.
先秦至东晋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影响,辽海地区曾迎来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先秦至两汉、汉魏之际、魏晋之际三个时期。随着人口迁徙而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智力资源对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使辽海地区从曾经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的边塞之地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10.
潘丽娜 《职业圈》2012,(12):23-23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礼制在汉唐时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地步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①的人生训条已被具体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守则,饮食生活也不例外。加之汉唐时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切都使得汉唐的饮食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2.
礼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硕儒大都专精于此。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礼教“吃人”的偏激认识之下,礼学无形中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沉重冲击,礼制研究几乎成为绝学。可喜的是,近年来传统学问稍有复兴,礼制研究也渐渐趋热,出版了几部颇有份量的礼学著作,如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钱玄《三礼通论》和《三礼辞典》、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系列(六卷)、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其中,彭林教授的工作尤其值得称道,他在10年前就出版了《〈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此后一直致力于此,先…  相似文献   

13.
文字作为记录交流思想的图像符号,在早期出现的溯源中,以绳结、符号、刻划为结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郭店楚简为先秦时期的典籍,其独特的文字造型,直观的视觉图像,为文字图像化的研究提供了最原始的素材。本文围绕郭店楚简文字图像化,从文字图像、形式图像、结构图像、视觉图像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始于先秦,直至隋朝时为漫长的草创时期,隋朝时期监察体制已经基本成型,后来又在唐宋阶段逐渐发展完善,到宋辽金时期,监察制度则进入了重要的过渡期。宋朝在结束了中原纷争之后,为了把全国的统治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监察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与其同一时期存在的作为少数民族的实力代表的辽与金两国的监察制度也不断随之完善。将宋和辽、金的监察制度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宋与辽金监察制度的运行对当时整个中国政局的走向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对后世监察制度的发展给予了方向性指引。  相似文献   

15.
会计文化是在人类社会中会计职业领域内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或共同享有的会计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实施。具体表现为有关会计方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企业中的集中表现。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会计特色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体现了会计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和共同信念。  相似文献   

16.
治文化史的专家、学者普遍持有这样一种观点 ,即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 ,曾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文化融汇与交流。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二次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勃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说过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教授也说过 :“两宋时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 ,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性的汉学热中 ,我国的宋代文化研究在 2 0世纪 9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学术机构大量涌现 ,专著论文层出不穷 ,取得了举…  相似文献   

17.
先秦"故事俗赋"钩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时期 (或成书于西汉而源于先秦时期 )的讲诵故事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 ,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讲诵故事是早期俗赋的主要职责之一 ,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 ,文体上整齐和谐的节奏和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正>《礼记》承载着中国精神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制度理念和价值观念,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礼记》英译的研究在国内外可谓凤毛麟角,或集中在理雅各英译本的文本分析,或将《礼记》作为五经的一部分一笔带过,或是文本介绍,其英译海外传播研究至今未见系统梳理。因此本研究欲通过解答以下问题对《礼记》英译传播做一历时整理:《礼记》英译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进程?不同历史时期下《礼记》英译如何传播?  相似文献   

19.
隐语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隐语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文章从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道教经典中的隐语生成的原因、隐语的表达功能、存在状况以及文化特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成人"在先秦时期多用于指"如何成为具有某种品德或才全德备之人",并非仅仅简而释之"对他人的成就",尤其是在孔子思想里,"成人"具有开放性的品质。孔子的"成人"观念强调了因境施教和因材施教,主张弟子要有纯粹的仁义道德追求,在整个道德教化的过程中注重对弟子"执两用中"的道德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