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推出了中国古代圣贤的理性思考方法,这种方法让日常生活超越了物质的表象,摆脱了世俗性,获得了审美的意义。这种理性的方法,与西方古典美学看待世界的方法一致。与此同时,林语堂凸显了日常生活琐碎的"非日常性",用感性意义成就了日常生活的美学维度,因而《生活的艺术》又拥有了西方现代美学看待世界的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林语堂是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国学大家和翻译家,不仅在中国文坛占一席之地,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巨大贡献。1939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问世,1975年,他凭借该作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京华烟云》描写了从1900到1938年抗日战争前夕的中国,分为《道家女儿》《庭院悲剧》和《秋季歌声》三部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和《简·爱》是中西方文学史上以爱情为主题的不朽巨著,对这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简·爱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截然不同的中西方文化特征。本文从两个主人公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中西方文化个体观的差异:中国文化是受儒家哲学影响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受佛教的影响;西方文化是受基督教影响的个体文化,追求以个人价值为核心的自我抗争,并最终达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4.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涵溶性、多元性和整合性。中国知识分子浸渍在这种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文化氛围中,其血液里、骨髓里都渗透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就是到了近现代,即使是出洋留学、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者,如严复、梁启超、李叔同、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又有谁能超脱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 到底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机制?要想从文化人格学角度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似乎应从哲学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周公解梦》与《梦的解析》代表了东西方的解梦标准,两者相对比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两种解梦方法,其背后更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两者所表现出的是两种文化形态。在全球化的今天,唯有博古通今,结合中西方两种方法的优势,才能解决一些大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就对"梦"进行各种探索,结合中西方两家的解梦理论,缩短文化差距,才能朝着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7.
一切理论的探索,归根到底是方法的探索。有意义和价值的方法能使已有的理论展示出新的维度和新的魅力。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汉语学院副教授马树德翻译、德国波恩大学中文系教授、汉学家莫芝宜佳著的《〈管锥编〉与杜甫新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是一部极为优秀的汉学著作。看她的书名,我们会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国学者钱钟书的《管锥编》本身就像一片多种语言组成的“引文丛林”,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作者的思绪似在时空中随意跳跃,而且《管锥编》原本就是中西方文学的比较性著作,它提供了把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放在一起加以考察的可能。那…  相似文献   

8.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1946—1996)是20世纪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三要素理论对学人的翻译研究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三要素理论认为影响翻译活动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本文以三要素理论为基点分析林语堂的《大学》译本,探究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三个要素对林语堂《大学》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京华烟云》创作于1938年,是林语堂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近代中国的风貌,而且为我们刻画了在近代中国历史风云变幻中的男男女女们。其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显得尤为生动形象,在这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中,他对于姚家二小姐姚木兰的形象刻画,更是细致入微。本文试图从姚木兰这一形象入手,从而深入细致地分析林语堂先生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社会里,林语堂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文化巨匠。他著述的众多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人文领域内各学科的研究。但鲜为人知的是,林语堂的作品亦充满着对科学的深厚情感。本文分别从形成背景、具体表现、批判性继承这几个方面出发,对林语堂作品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人本思想反对社会价值和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限制,强调个体尊严、价值的重要性。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通过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客观立体地展示了中国人性格中圆熟、保守等特性,传达了林语堂对人性的关注、对反叛思想的推崇,渗透了人本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13.
辉煌与希望     
《北京周报》已经走进不惑之年——带着过去40年的辉煌。当然,也带着若干的遗憾,尽管我们常常安慰自己说,那是周报命运使然,乃不可避免之定数。但即便有遗憾,纵观周报40年历程,我们仍然可以坦然地肯定,那是一部辉煌的奋斗史、发展史。《北京周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时事政策性外文周刊,单凭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想象前辈创业的艰难。一个被世界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及其盟国所包围、封锁的新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的焦点和症结在"文化"层面,文化殖民是后殖民主义重要的一部分,《阿凡达》就是典型的"文化殖民"隐喻。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阿凡达》电影名称的文化殖民隐喻以及电影叙事情节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影射,借此来揭示电影《阿凡达》全球惊人票房迷雾后全球文化输出的本质,并希望能够启发国内电影界以民族电影为创作主题,确立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进而促使全球化向文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扶桑》中,严歌苓对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几种不同身份构建了不同的叙事模式。本文在跨文化视角下解读严歌苓《扶桑》的身份叙事,把握严歌苓对移民文化身份问题的认同,以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08,(3):66-66
林语堂在《中国人的生活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指出因为家族制度是中国社会的根底,中国的一切社会特性无不出自此家族制度。家族制度与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0,(6):62-62
张晓红、张海涛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西方全球化文化理论从文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真实图景:人类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资本主义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林纾译介小说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重要途径,不仅在文学上,还在更广义的文化层面架起了中西交流的桥梁。本文拟就林纾译作《李迫大梦》中对欧美文化的接受情况进行评析,通过详细对比华盛顿·欧文原作《瑞普·凡·温克尔》,展现林纾译文在伦理、宗教、政治三个层面的文化改写及其对西方两性关系、文学观念等层面的接受,以此透视清末传统文人在面对欧风美雨来袭时复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易经》在西方早期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以后,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是对《周易》在西方早期的传播做一个初步的梳理。《易经》本属儒家经典之一,欧阳修曾说“孔子生於周末,文王之志不见于后世,而易专为古筮用也,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