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美国英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发展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 ,谈到英国人成批地越过大西洋到美国定居 ;并将在语言史上的创新精神带到美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美国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内涵的演变 ,使得美国英语变得丰满起来。尤其是美国人不断创造的新词是如此之多 ,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从社会生活到科技、文化、军事、教育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我们20个“齐鲁名师建设工程入选”被山东省教育厅公派到美国康涅狄格州学习考察美国教育.我一共在美国待了21天.其中被分配到纽黑文市的美国家庭住了十天.同时跟随房东茱蒂女士到美国学校学习十天,生活得忙碌而充实,我每天听课、写文章,边观察,边思考。我总共到了一所幼儿园、四所中学,以及几所大学。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对整个美国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造成严重的冲击和震荡,并快速地实现跨市场金融风险传导并形成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放大机制。表文以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基础为切入点.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路径,即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和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传导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有很多人白手起家,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从鞋匠的孩子到美国总统,林肯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从奥地利的农家小孩到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从跑龙套的小演员到好莱坞巨星,史泰龙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到美国洛杉矶进行项目培训与教育考察,既走进了美国加州富乐敦州立大学的学堂,聆听专家教授的报告,又深人到美国的中小学课堂,近距离接触学生、教师和家长,还走访了美国的家庭,感受美国人的家庭生活。这里,是一些感受和收获。  相似文献   

6.
梁晶 《文教资料》2007,1(32):21-22
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与其民族性密切关联,以歌颂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为其主基调。而从爱默生到惠特曼直至威廉斯,美国诗歌的自然主题也历经了从神性到人性、从正面的讴歌到正反两面呈现的渐趋真实的流变。  相似文献   

7.
如果问一个初到美国的人:到美国第一天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找厕所。 我们国家公共厕所的标志在街道上或一些低矮建筑上清晰可见,然而在美国看不到这样的标志。美国人到加油站等  相似文献   

8.
彭小英 《中国教师》2012,(13):73-75
<正>曾经多次听人介绍,美国的小学数学内容实在太简单了,中国的孩子到了美国,简直就是数学天才,小学生可以解出中学生的题。也曾在互联网上读到过关于数学教育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美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识数部分:在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数到100,二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三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0,四年级的孩子数到100000。关于加减乘除等运算,美国小学一年级时学加减法,三年级时学小数和乘除法,五年级时学平均数等概念。美国小学的数学教学真如上面所说那般简单容易吗?他们究竟在学什么?有没有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地方?2012年3月8日,在美  相似文献   

9.
《留学生》2009,(4):63-63
近年来,到美国就读一流大学、获取一流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学生大批量到美国获取高等教育的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上半叶,全球视野中的美国正处于从强国到超级大国的转化进程之中,历史发展呈现曲折性特点。国际上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战争到和平再到战争;经济上经受了繁荣到大萧条再繁荣;政治上由民主党到共和党再到民主党轮流上台;治国理念上,出现了从威尔逊的"新自由"到哈定、柯立芝、胡佛的"自由放任"再到罗斯福"新政"的交替;文化上美利坚文化历练了"合众为一",从成熟定型到引领西方思想潮流的过程。曲折性的形成取决于世界格局的演变,取决于美国历史发展的自身逻辑,取决于美国资本主义体制的内在矛盾和移民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美国媒体报道中国大概始于1785年《独立报》报道其商船“中国皇后号”的中国之行。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创办《中国丛报》,美国的新闻媒体与中国报道逐渐结缘。晚清时代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先是略有同情,后以蔑视和排斥为主;民国时期美国对中国的报道逐渐增多,到1927年,美国媒体开始重视来自中国的消息,大量刊载冠以醒目标题的中国长篇报道;中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后,美国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支持中国的报道高峰,一直持续到国民政府的倒台。  相似文献   

12.
赵才欣 《上海教育》2010,(10):18-19
我有个朋友,女儿在美国读书,他去美国探亲,回来以后跟我说:“我到美国课堂里面听课,听了以后,感觉跟我们中国内地的课堂有很大差异,差异在于我们中国的老师在课堂上是千方百计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到没有问题就算完成任务,而美国课堂呢,正恰恰相反,他们要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到有问题才算好。”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14.
师范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导致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重要起因。美国师范教育体制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其历经了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层次提高性质的转型,又从师范学院到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院师范教育机构的整体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师范教育理念的变迁反映了美国师范教育机构两次转型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位商界朋友,45岁的时候,移居去了美国。 大凡去美国的人,都想早一点拿到绿卡。他到美国后三个月,就去移民局申请绿卡。一位比他先到美国的朋友好心地提醒他:“你要有耐心等。我申请都快一年了,还没有批下来。”  相似文献   

16.
刚到美国时,比我早来几年的朋友谆谆告诫找,在美国,不会开车就没有腿,不会英语就没有耳朵没有嘴。学开车,要通过美国老师的路试,也要用英语。所以,到美国的第一关就是学英语。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骤增,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基点的美国对华政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进程。从战时盟友关系的延续,到对中国各派力量的重新审视;从调节国共矛盾,到力争控制中国局势的发展;从扶蒋反共,到敌视新中国:美国对华政策的每一次微妙变动都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因为要在奥巴马连任美国总统的就职大典上演唱国歌,美国流行歌手碧昂斯被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邀请到白宫用餐。  相似文献   

19.
施博文 《教师博览》2011,(12):44-45
去年8月到今年6月,我到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冈萨雷斯中学做交换学生,赶上了美国高中传统的一年一度的"王子"竞选,并戴上了"王子"的桂冠。对美国本土的学生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我这个外来户。  相似文献   

20.
严寒 《良师》2011,(7):25-25
埃德沃·波克被称为“美国杂志界奇才”,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很凄惨。父母都是波兰难民,6岁时他随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从小在美国的贫民窟长大,一生中仅上过6年学。13岁时,他就辍学到一家电信公司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