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万人空巷”是经常被用到的一个成语。但时不时被错用。且看报纸上的几例:①“春节晚会一开播,便万人空巷”;②“广州全城空巷睇‘波’”;⑨“万人空巷争看‘暴龙’”;④“十几年前达利作品首次在北京展出时万人空巷”。  相似文献   

2.
“万人空巷”是个高频误用成语,曾在199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上被作为考测点出现过。它的整体语义固然是“形容哄动一时的盛况”,然而对其中的“空巷”,几乎所有工具书都解释错了。请看(所引释文一律省去前面的“[万人空巷]”):①“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②“空巷:指街、巷的居民都走出来了。形容盛大集会或新奇事物哄动一时的情景。”(《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本) ③“家家户户的人都奔向一个地方,以致街道空荡荡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④“人都聚集…  相似文献   

3.
文非 《现代语文》2002,(2):28-28
“万人空巷”的“巷”是住宅之意,“空巷”即人仍窃走出门来,家室为之一空,这正是众研集现的盛况。这详解择.语素的分释与整个成语的完整意义才毫无矛盾。  相似文献   

4.
去年秋冬之交,中央电视台适时播出了宏篇巨制《三国演义》,北京电视台亦推出了调侃一代雄主的《戏说乾隆续集》。两台再次摆开擂台,不惜以最佳黄金时间争夺收视率。与此同时,众多家媒体也对此大事鼓噪、张扬。 遗憾的是,荧屏上“三国”大战“乾隆”,观众的反应却无波无澜。策划者所期冀的如播放《渴望》时的那种“万人空巷,争睹为  相似文献   

5.
《孽债》演完了,来上海寻亲的孩子们能走的都走了。火车的汽笛一响,五出小小的悲剧便告落幕,除了心理上的一阵骚动,五个家庭都大略回到了过去的平静…… 1995年春天,沉寂多年的上海荧屏,猛然爆发出一个响雷——20集电视连续剧《孽债》以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使上海电视台覆盖的华东六省一市在每晚8:00,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随后,《孽债》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情况也甚是“抢眼”。有人称该剧是“上海的《渴望》”,“海派”影视界总算在电视剧“南北夹攻”的困境中扬眉吐气一回。  相似文献   

6.
呱呱鸟语林     
[呱呱鸟的呱呱] “望文生义”的事几的确很常见,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生活中.有一种情况是你“望”的对象本身就很“迷”人,比如“七月流火”、“空穴来风”、“万人空巷”等,意思似乎一望便知,实际意思却与字面意思相去甚远,碰到这种情况你所要做的就是多动动脑子,多查查字典,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好了,闲言少叙,咱们赶紧一起来欣赏小呱呱鸟有关“望文生义”的趣事儿吧!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疑”,除了作动词“怀疑”、“疑惑”、“猜测”等解释外,它在不少诗句中则要作“像”、“好像”、“似”、“类似”、“如”、“若”“譬”“欲”解读。这一项义释,在对仗句的“互同义”中可以找到有力的证据,且还可以修辞格中的明喻(“甲像乙”)、暗喻(“甲是乙”)中得以证明:“疑”、“疑是”均属联系比喻句中本体与喻体的联系词(又称“喻词”)。但这一项义释,除了《广释词》、《诗词曲语辞例释》、《汉语大辞典》有此说外,其最常见常用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辞源》均无此释义义项。这是这些工具书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本对《古代汉语》选的几个注释提出了异议,认为《晋灵公不君》“莫之继”中“之”应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们”;《齐姜劝公勿怀安》中“岁”的本义当为“肢解(人或牛作祭牲)”;《齐姜劝新华通讯社勿怀安》“瞽史之纪”中“瞽史”应释之“偏义复词,义偏史”。  相似文献   

9.
“捉襟见肘”一词“见”字的读音,《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3版,未见新版),《新华成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均注为“xiàn”;且《汉语成语词典》在解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与“哭”意义相近的词有“啼”“号”“泣”“啜”“噎”“咽”等。例如: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兵车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令人长号不自禁。(《项脊轩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的“罗锅儿”在读音和意义上都相当于古汉语的“偻佝”。《广韵·侯韵》:“偻佝,短丑貌”。“偻佝”的较早形成是“痀偻”、“伛偻”或“偻句”等。 《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成玄英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广雅·释诂一》:“伛偻,曲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云:“曲脊谓之伛偻。” 《广雅·释器》:“枸篓”条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释:“枸篓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颠  相似文献   

12.
“名列前茅”这个成语,应用频率非常高。“茅”,各辞书多释为“茅草”,如《辞海》“前茅”条:“犹先头部队,古代行军时前哨斥候以茅为旌,如遇敌人或敌情有变化,举旌以警告后军。”《辞源》、《汉语大字典》均作如是解。其解说主要受《左传》杜预注“时楚以茅为旌识”的影响,似乎言之有据,但用“茅草”做旌旗实在是匪夷所思,正如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前 ,对“周”、“易”二字的解释 ,就已经出现了许多观点。关于“周”《周易正义》引郑玄云 :“周为周普”;又引《易纬》云 :“因代以题周”;孔颖达自云 :“《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陆德明《经典释文》云 :“周 ,代名也 ,周 ,至也 ,遍也 ,备也 ,今名书 ,义取周普”。关于“易”,《易传·系辞》以为“生生之谓易”,“易者 ,象也”,《说卦》又有“易 ,逆数也”之说 ;许慎《说文解字》云 :“易 ,蜥易”,又引“《秘书》说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乾凿度》云 :“易”有易简、变易、不易三种含义 ;程颐《程子遗书》卷 1 :“…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僵”:“僵硬。~尸|手脚都冻~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辞海》“僵”:“僵硬。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语大字典》“僵”字条下也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解释为“僵硬”。我们认为把“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理解为“僵硬”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相传孔子编定《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晋书》中有个叫楮裒的,他表面上对别人不作任何评论,而心里却褒贬分明,就像孔子编《春秋》的态度,所以有人说他是“皮里春秋”。可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却说:“楮季野(楮裒字)皮里阳秋。”元·段成巳在《鹧鸪天》词中也写到“那得工夫上酒楼,谁能皮里更阳秋?”“春秋”变成了“阳秋”,什么原因呢?原来晋简  相似文献   

16.
《尔雅》中称为“考”,《战国策》中称为“公”,《列子》中称为“家公”,《史记》中称为“翁”,《韩诗外传》、隋朝《回纥传》中称为“先生”,《晋书》中称为“大人”,《北史》中称为“郎”,《北齐书》中称为“兄兄”,《旧唐书》中称为“哥”,《周易》中称为“严君”,魏晋六朝时称为“尊”,闽俗称为“郎罷(ba)”,关东称为“罷罷”,吴俗称为“老相”,又称为“爷爷”或“阿伯”,北方称为“老子”,江州称为“大老”。  相似文献   

17.
经常有学生问我“万人空巷”的意义和用法,我也尽最大努力作了解释,但他们还是疑惑不解。后来我查阅了大量工具书才发现,这个成语确实麻烦不小。  相似文献   

18.
论《墨辩》之辩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辩》博大精深,既有丰富的辩术,又有系统的辩略,仅仅从辩术方面来认识《墨辩》是片面的。《墨辩》有关“誉”、“诽”、“服”、“执”等内容构成了墨家的辩略体系,这个体系是科学的,是墨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中,“磨 liàn”该写成“磨炼”还是“磨练”,曾经颇有争议。1996年修订版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收“磨练”,未收“磨炼”。有些著述明确指出“磨炼”是错别词,应改为“磨练”,如《常见错别字辨析手册》(杜维东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67页和《形近易误字八百组》(杜智群,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108页。与此相反,《容易用错的字》(晓敏,北京出版社,1978)27页指出“磨 liàn”应写成“磨炼”,不  相似文献   

20.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1,(11):40-41
在古代汉语里,“饥”的意思是肚子空了或吃不饱时所产生的一种要吃食物的生理反映,与现代汉语中的“饿”相当。《辞海》释之为“吃不饱”。最能说明“饥”即“吃不饱”意的是晁错的《论贵粟疏》中“人情—日不再食则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