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是大学基于"师生"主体,以文化资本为核心逻辑演化而成的"教学文化生态场域"、"学术文化生态场域"及"管理文化生态场域"关系构型。在这个构型中,大学教学文化、学术文化及管理文化既相互区别,自成子场域,又相辅相成,整合形成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在大学场域关系中,教学文化与学术文化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文化与学术文化是主体交叉的,教学与管理的关系是管理在调节教学与学术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就大学文化生态场域资本流转所处的地位而言,教学文化生态是本,学术文化生态是根,管理文化生态是魂,三者权力主体交叉、资本交流多元,成为大学场域不灭的冲突和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与冲突形成了"三域"的有机联动,为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治理提供了现实的际遇。  相似文献   

2.
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了拥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文化生态场域,大学历史演变的逻辑就是大学文化治理的变迁逻辑。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是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中"人"的要素,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是"物"的表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乃生产、传播文化资本之所,基于"师"、"生"的二元主体将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分化为"教学文化场域"、"学术文化场域"和"管理文化场域",彰显为平衡联系、互利共生、有机聚合,表现为整体谐动、互动共生和资本转化。大学文化生态场域正是通过位置形塑更新不同群体的惯习,循环影响群体行为策略,推动实现权利资源再分配和结构再生产。  相似文献   

3.
作为生产、传播文化资本的载体,大学文化生态场域始终推动着教育资源再分配与师资结构再生产。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大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虚拟空间场域,冲击着大学文化生态的演进,使其体系发生着形态与属性上的转变。创新大学文化生态场域的信息化治理,需要建立基于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生态治理框架,理清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形成虚拟教学共同体;组建矩阵式学术联盟;采取智慧型校本管理方式,搭建集成性校园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视域下,"大楼"是一个关于教育场域的隐喻,具有物理空间、群体生活和文化传统等多重内涵.大学教育场域不仅接纳肉体,而且安放精神,让身在其中者能够"诗意地栖居".住宿书院建造是20世纪发生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历史运动,过程持续半个多世纪,其核心目标就是在大学中培育文化生活和构建教育场域.该运动增添了美国大学的魅力和底蕴,有利于各大学形成具有统一文化身份的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单位制是中国特色的组织类型与制度体系,它构成了公立大学治理实践独特的"场域",形塑着公立大学的治理模式。随着单位制的改革,公立大学"单位场域"逐渐发生转型,由国家支配型组织向法人型组织、全能型组织向专业化组织、身份型组织向契约式组织的转变,形成"后单位场域"。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场域形塑惯习,惯习建构场域,当场域发生急剧变迁时,由于惯习的路径依赖性,导致新的场域与旧的惯习间产生"不适"。由此,"后单位场域"对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提出变革的要求,单位"惯习"却仍然制约着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困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行政化与学术化的矛盾、伦理文化与规范文化的冲突。  相似文献   

6.
创业型大学崛起已成为"全球现象",沿着非同质路径发展。向创业型大学的努力高度依赖环境、文化,并不适合所有的大学。而特定的高等教育模式与传统潜在地规定了创业变革路径的选择,使创业型大学呈现多元表达形式与路径依赖。本研究基于高等教育模式演变的视角,切入透视"洪堡"、"拿破仑"、"盎格鲁-撒克逊"三大经典高等教育模式及基于此演化而来的"盎格鲁-美国"模式与传统中的创业型大学演变史,归纳并分析处于持续演化中的"洪堡"-研究创业型、"拿破仑"-教学创业型、"盎格鲁-撒克逊"-教育创业型与"盎格鲁-美国"-研究创业型四种模式的具体表达形式和路径依赖。创业型大学的形成缘于传统与现实的博弈,创业型大学模式的个性表达是基于特有高等教育模式的自我选择,创业型大学生态的形成有赖于模式匹配与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生存于一个受到政治场域"统辖",并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的场域之中,政治资本取代文化资本成为决定场域内部"位置"跃升的主导资本。政治场域与高职院校生存场域内的"支配者"——名牌高校"合谋",采取了"限制"与"赞同"两种统治策略维持着资本分配的"差序格局",高职院校的同质化惯习就是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诱发的。鉴于此,可以从划定场域边界、重塑生态场域、提升场域自觉三重路径出发消解高职院校同质化惯习。  相似文献   

8.
客观审视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倍感任重道远。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既要从大学自身着手寻求突破,也要从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间双向互动的关系中去寻求破解途径,构建"大学文化场",实现高校与社会的双方联动。面对当前社会中呈现的"文化困局",既要强化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担当,培育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也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网络引导,创造先进的文化产品,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健康文明的舆论场和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6,(4):30-33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是一个以受教育者民族文化生成为依据和根本目标的文化育人活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处于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和独特的大学文化所构成的文化场域下。同时,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由文化浸润到大学生主体自我内化的文化过程,而且民族精神文化机制需要通过搭建文化育人的网络平台,营造大学文化的育人场域和开展民族精神实践活动等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伴随着地方高校的"升格"、大学合并运动以及独立学院、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与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市场与产业结构的转型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都对高等教育结构重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科高校转型议题开始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当务之急,需要促进本科高校转型从国家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安排走向制度性利益驱动下的高校自主变革,推动应用技术型高等教育制度的合法性建构。中国本科高校转型制度化的实现,归根到底需要通过规范性、规制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整体性重构,以破除高等教育场域中各权力中心对"应用逻辑"的"系统性偏见",实现社会制度逻辑与产业逻辑两种制度逻辑的包容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