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自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合格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江苏省内29家养老机构的问卷调查,结合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省内外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大型养老综合体项目负责人、本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就业毕业生等人员的深度访谈,了解市场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以为本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专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教育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下发通知,决定开展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遴选工作。本次遴选专业范围包括高等职业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护理(老年护理方向)、家政服务(老年服务方向)和社区康复(老年康复方向)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中等职业学校老年服务与管理、  相似文献   

3.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外贸人才。本文就如何建设和开展校内实训教学提出商务英语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设想,倡行"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注重中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衔接性,努力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工科专业院校需要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而就业是检验人才质量的指标之一。将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与就业指导工作协同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必然要求。本科生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也是学生的就业导师。以湖北民族大学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为例,探讨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职能界定、奖励考核机制等,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协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各项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就业服务与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发挥职院优势 创新农民工培训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职业院校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优势 1、专业优势。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少则八九个,多则十几个、几十个,各类学校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符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培训需要。职业院校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有效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6.
生源、培养、就业是职业院校专业艺术教育的关键环节与步骤,3者有机统一与良性互动是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艺术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就目前种种数据显示,职业院校的专业艺术教育面临着生源逐年下降的"危机"。因此要想突破困境、走出"危机",就要从教育理念、招生制度、就业去向等方面改革,以保证"入口"与"出口"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职业院校培养满足企业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分析了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指出当前职业院校电工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学院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基于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问题,从学生角度出发,对上海市1084名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整体较低;学习成绩和年级等个人特征,自我认知、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评价等认知和评价水平,家庭收入、父母和朋友的期望、学校的就业指导、企业的教学支持等外部环境显著影响专业对口就业意愿。对此,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等主体应共同参与,从政策制度、舆论引导、教学培养和就业服务等方面,合理提升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意愿,缓解制造业技能人才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护理从业人员严重短缺已成为困扰老龄化社会的一大难题。我国老年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老龄化进程相比明显滞后。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为我国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命题。国家应重视老年护理教育战略;各级各类卫生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重视和加强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老年护理人才,以适应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职业教育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交汇的优势,为我国全面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培养能适应企业就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个性化需求,毕业生低薪就业和再就业困难问题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校企融合育人实践成效有直接关联,校企融合育人对于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优势明显,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课程结构、融合育人模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带动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1.
通过顶层设计"双创"教育与就业融合的理论体系,提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上融合的典型事例所产生的新成果,分析跨专业师资建设"双创"教育新平台,以赛创联动方面的经验探索构建"双创"教育与就业融合的新路径,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促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职业院校新专业设计开发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月5日至7日,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主办的职业院校新专业设计开发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认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加强对职业院校新专业开发的规律、技术的研究是非常迫切的,特别是如何将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职业院校新专业开发可操作性的技术手段,将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对为企业培养更加合格、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国联  何燕  张敏海 《考试周刊》2013,(91):152-153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是我院首批教改试点专业,是学院铁路特色专业之一。教改团队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多,就业需求量大,但必须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和构建课程体系,与铁路企业建立"合作双赢"的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培养学生符合铁路"半军事化"管理要求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顶岗实践体系以"暑假实习+顶岗实践"为模式,它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与阶段。通过试点,可以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单位的合作提供范本,为学生提供就业方向与渠道,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就业渠道较特殊,这要求该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英语基础知识要扎实,还必须有较强的幼儿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江西某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本文主要探讨新教师如何成为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师。  相似文献   

16.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是激活职业教育内涵提升的核心力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只有把握了对接的系统性、实效性、特色性、参与性、创新性原则,坚持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就业指导、人才评估、教师学识、岗位培训等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才能使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从而畅通学生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北地区职业院校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探索陕北地区职业院校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现代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制造企业中模具领域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模具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模具技师"千金难聘的现象。尽管就业前景如此广阔,但对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仅仅具有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和技能较为欠缺。因此这些学生需要通过三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才能满足企业对用工要求。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的设置模具专业的课程课目,积极的探索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有理论知识、有实践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毕业与就业有效地衔接是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职业教育中开展"校企合作就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校企合作就业"后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了探讨,提出"校企合作就业"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职校日语专业的教学现状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桂英 《考试周刊》2010,(14):12-13
职业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日语方面存在着各类现象.教师在教授日语方面也存在着各种疑惑。本文作者针对面临的现实问题,考虑今后日语专业在职业学校中的出路,提出改革设想,以求学生能学有所用,在就业时能和企业所需人才做到零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