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高原现象"一词源于教育心理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曲线显示:练习者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中间的停顿期叫"高原期"或"高原现象"。大多数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会有一段时间复习效率低下,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开始学习阶段、迅速提高阶段、学习高原阶段、克服高原阶段。"高原现象"是学习过程中迟早都要面临的,如能认真诊断,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就能跃上另一个台阶,取得新的成绩,反之则徘徊不进,难以突破旧有局限。  相似文献   

2.
郭宏伟 《求学》2004,(11):48-49
高三是高中学习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学生会在英语学习中出现测试成绩曲线暂时停顿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高原现象”。本试图从复习方法人手,与广大高三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尽快地跨越这一学习上的“高原”,早日步入“成绩曲线”上的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学习阶段,有一些同学可能会遇到几次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中出现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甚至持续出现进步暂停或下降,难于提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高中学习阶段,有一些同学可能会遇到几次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中出现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甚至持续出现进步暂停或下降,难于提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学习到了一定程度后,成绩就会徘徊不前,有时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心理学中,把学习中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作学习的"高原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出错率较高,成绩徘徊不前。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高原现象",使其向更高的知识巅峰攀登呢?一、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习热情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高  相似文献   

6.
<正>在高二生物会考复习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开始复习阶段,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效率高,收获大,进步快。但随着复习的进一步深入,即使保持与原先同样的甚至更努力的学习状态,有时候却觉得原来熟知的概念、知识点不再清晰,头脑中缺乏应有的整体的知识体系,有茫然失措的感觉,成绩停滞不前,甚至下滑,心理焦虑。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这种现象非常正常,它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心理学上称为"高原滞留现象",简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指  相似文献   

7.
<正>"高原现象"是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的现象。当"高原现象"出现时,不少学生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影响心态,影响学习,甚至失去了对考试的信心。那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高原现象"并快速走进中考化学复习的良性循环呢?1.夯实基础。基础知识不牢的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欠债"太多,容易遇到"高原现象",因而克服"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找出"弱点",夯实基础。在熟悉化学教材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正1.高原现象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感觉学过的知识模糊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或"瓶颈效应"。解决方法其实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疲劳期",就如我们在长跑过程中总有一段时间感觉无比疲惫一样。在这个阶段,总是觉得无论怎么学习都没有起色,其实这个阶段是你提升的关键时期。只要能挺过这一阶段不放弃,你就会迎来成绩飞跃的"爆发期"。2.舌尖现象高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或考试中也可能看见  相似文献   

9.
青年教师“高原现象”的心理分析及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虹 《青年教师》2004,(1):35-38
青年教师“高原现象”的分析:“高原现象”,也叫“高原期”。这种现象是指在工作学习过程中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的上升,有时在一定阶段会出现暂时的工作学习效率降低,工作学习进步速度减慢,工作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和职业倦怠情形,甚至是倒退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0.
克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点滴做法黄贵珍学习上的“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的一定阶段产生效率降低.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从学习规律来看.“高原”阶段是学习四个阶段(开始阶段,迅速进步阶段,高原阶段.克服高原阶段)中一个必由阶段。但由于此阶段学习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