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六国论》为苏洵名篇,也一直是高中教材入选篇章,其文被认为论证谨严,脉络清楚,甚至有一线教师将《六国论》议论结构当成写作范式讲授给学生,将之奉为议论文写作圭臬。《六国论》议论结构果真如此完美吗?细究起来,并不然也。概而言之,似有三点值得商榷之处:一、有果无因,结论突兀文章议论结构是采用分论点形式,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分别对分论点加以论证。《六国论》总论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分论点其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其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表面看来,的确是紧紧围绕着"赂  相似文献   

2.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3.
在苏洵的《六国论》中,作者为了说明燕赵二国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典型代表,先称赞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然后又很遗憾地写道“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叹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对“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解释为“招致”.笔者以为此解颇有不妥,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反驳.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无论从文言知识学习、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还是培养审美探究能力,《六国论》都很适合刚刚进入高一年级的学生。  相似文献   

5.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6.
<正>一、"调整版"批注详解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历来被奉为议论文的经典,但鲜有真正发现其"经典"究竟在何处的。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独特的现象。独特在哪里呢?在文章的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中心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分析之一,理由之一)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呢?一、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中专语文教材的选文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中不少文章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阐明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思想;《义理、考据和辞章》论述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黑色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深入浅出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的道理;《六国论》落笔破题,先用否定判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不在于军事方面,然后用一肯定判断有力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素”,从而将“六国破灭”的原因落实到“赂”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8.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9.
李小农 《学语文》2002,(1):17-18
《六国论》是传统史论名篇,思路严密,语势畅达,文笔老到,有“纵横家之风”,其首段逻辑关系及全文论证结构似早有确论,可细究起来,问题怕不是这么简单。 教参认为(新版教学用书仍沿用此说),首句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从两个方面阐释论点(因此这两方面即为分论点):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又由于全文的  相似文献   

10.
苏洵的《六国论》,课文把它分成五个自然段,我主观判断,大概编者是这么考虑的:《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第—部分(第一自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并从两个方面(赂秦者与不赂秦者)进行说理;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从“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自然段从“不赂秦者”方面论证;第三部分(四五自然段):总结历史教训,讽刺北宋“为国者”吸取历史教训。 但上面的考虑,如果认真一推敲,就会发现“问题”,这个“问题”就出在第三自然段的第三层。第三自然段实际上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指出各国迁灭的原因;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第三层:用假设的语气,谈“三国各爱其地,齐人  相似文献   

11.
“初三学生论辩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专题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同志在检查了我班的教改情况后提出的。按教学大纲要求,初三语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经过调查,我发现不少初三学生缺乏议论文的基本常识,在议论文的听、说、读、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我觉得进行上述的专题试验很有  相似文献   

12.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传统议论文,和第三册议论文单元的其他课文相比,该文短小精悍,是学生学写议论文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议论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教学参考》上依照该文所用的论证方法共分了六层,教学中感到这样处理教材不利于学生通过本文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学习写作议论文。为了便于讲析,不如依据文章内容,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引论(提出问题部分)、本论(分析问题部分)、结论(解决问题部分),把文章分为三部分。一、引论(从“鱼我所欲也”到“舍生而取义者也”)  相似文献   

13.
<正>一、小组拼文模式的内涵解析"小组拼文"是"拼文"写作的一种具体形式。"拼文"即将原本应由学生个体一次性完成的议论文划分为几个环节,让学生分多次完成,或由多个学生一次性完成。举例而言,如果按基本结构将一篇议论文分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那么既可以让学生个体分三个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完成引论;第二课时完成本论;第三课  相似文献   

14.
议论文类     
谢奎金 《招生考试通讯》2010,(12):I0005-I0008
议论文是以议论的方式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一类文章。具有较高的难度.既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考生注意行文结构的安排。所以。“语言、逻辑、结构”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因素。其呈现类型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图表式、提纲式和漫画式:其行文结构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5.
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写作议论文是学生畏难情绪的交汇点。“作文难写”,“作文没啥可写”,“议论文最不容易写……”许多学生这样叹苦经。在有限的语文教学课时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以《药》的教学为例,谈作文兴趣激励的几个步骤:一、先“口头”,后“笔头”.激发写作兴趣可能有人要质疑,学生还有不会“说”的吗?这个  相似文献   

16.
宋代散文家苏洵的名作《六国论》从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教材.文中的“非兵不利”句也一直被译为“并不是兵器不锋利”.此译我认为不妥.出现这种误译的关键又主要是对“兵”字的误译引起的,我认为“兵”字不宜译为“兵器”,应译为“战争”,全句应译为“并不是(因)战争失利”,理由如下:首先从文意上看,全文旨在通过阐明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纳币输绢以来苟安;要“封天下之谋臣”,“礼天下之奇才”,奋起抵御外侮以维护其统治。为此,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亦即说:“六国的被攻破而灭亡,不在于战争的失利,作战的不得法,而在于贿赂秦国。观点提出之后,作者紧接着从正面和反面作了阐释性的强调:所谓“非兵不利”即因“赂秦而力亏”;所谓“(非)战不善”即因“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作者在引论部分对中心论点作了这样两方面的阐释性强调之后.进入本论部分就紧紧扣住中心论点的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证.首先用对比法列举出秦是如何的不借助战争而获利,六国是如何的不因战争而失利的事实:“秦以攻取之外,  相似文献   

17.
田兆山 《学语文》2005,(1):7-27
苏洵的《六国论》是以说理缜密见长的千古雄文,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又以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加以充实,有如高山坠石,力逾千均。其后对第一个分论点的论述纵横捭阖,充分显示了老苏策论天下无双的功夫。然而在说理的过程中却百密一疏,  相似文献   

18.
高考作文常用结构模式 (一)总分总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写作中最常用的结构模式,尤其适用于议论文写作.总分总式结构也叫三段论式结构,即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作出总结.引论,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即要提出问题,明确中心论点,使读者对文章所要论述的内容首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并引起读者注意.本论,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专语文教学如何还语文一个充满魅力的本原?中专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是我在工作中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与理论探讨,我以为:中专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本,而语文学习则是中专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语文素养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竞争状况,因此,要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必须培养语文能力。而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一种素养和能力,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短短的课时之内教师所能完成的一项工作。那么,中专语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把握教学的本质呢?基于现状,我认为目前中专语文教学本质在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训练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培养语文感觉,传授学习方法为主,使语文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受用的学科,成为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素养。  相似文献   

20.
谈中专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蔡超写作教学是中专语文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较强写作能力则是写作教学的根本目的。可是多年来写作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用已形成一种惯性,教师按章备课,依章讲课,(多数是满堂灌)学生“书橱式”地被动接受,贮存了不少“知识”,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