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之间有着某些相似,这种相似主要表现为对天道、朝政、人生的忧患意识,本文在对其忧患意识作比较的同时,还就《周易》卦爻辞的制作年代,卦爻辞和《小雅》中部分诗歌的来源,作者群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谭小萍 《教学月刊》2007,(11):29-30
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忧患意识的思想。《周易》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是忧患意识的最早表达。以后就有孔子"居  相似文献   

3.
李白从《周易》的文化源泉中汲取智慧,以之贯穿自己的一生,其人生观呈现鲜明的易道和易理,其诗文所展现的太极思维、天人观念、宇宙胸怀、诚信操守、人文精神和忧患意识,亦无不与《周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提倡“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不断进行反省悔悟的思维方式,在《周易》卦爻辞和《诗经》当中,均有所体现;到春秋时期,此种警惕戒惧的观念,也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强调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而战国时期形成的《易传》,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明确地将“忧患”提升为范畴,自觉地倡导“忧患意识”,并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理论体系,影响极其深远。历代易学家、思想家又加以凝炼和升华,使“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象征。《周易》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忧患·变通·和谐——《周易》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彰示其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忧患意识《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  相似文献   

7.
范晓丽  庞海青 《培训与研究》2007,24(9):42-43,69
《周易》贯穿全篇的忧患意识,要人们"居安思危"、"思患而豫防之";其主要原因在于占筮的性质,万物常动不居的特性,以及成书时代变动的时局所决定的。《易》之以柔济刚、阴阳互动,是应对忧患的方法和审美旨趣。肇始于《周易》的志思蓄愤是忧患意识的现实情怀,遍及我国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8.
人的感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关怀问题,是最深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哲学美学问题。在中国文化史上被称为“弥纶天地,无所不包”的《周易》,其精光所聚之处亦在于此。纵观《周易》,蕴涵着深沉的生命忧患意识,又扬溢着超功利价值的审美精神。其卦序的排列即隐喻着生命运程的周期。从象征艰难忧患的屯卦到象征生命有终无成的未济卦,概括了整个人生之旅。《周易》对这一悲剧性的“性命之理”作了超越性的审美观照,启示我们从自我的局限性中超拔出来。  相似文献   

9.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源头的重要典籍,历经数千年的承袭、破译和发挥,绵延至今不绝于世,虽不免有虚妄扭曲和伪科学成分掺杂其间,但拨开弥漫于《周易》研究、传播中的神秘色彩,运用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便不难发掘出蕴含于其中的丰富而颇有意义的辩证法精华。本文拟以贯串于《周易》中的“几”论思想为线索,联系实际地赋予其现代意义,以期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0.
《周易》的“太和”理念及和谐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尚"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关于和谐理念及其构建和谐社会的探讨,又以《周易》最为丰富。然而,它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又体现着怎样的哲学道理,我们确实不甚了了,仍然有进一步加以清理的必要。《周易》的太和观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渊源。晏婴的和同之辨突显了相反相济、相异相成的道理,实乃《周易》"君子以同而异"的来源之一;孔子的"宽猛相济"所达到一种"和之至"的状态,也即《周易》所谓的"太和";而《论语》中有关"和为贵"的论述又开启了《周易》"履以和行"的先河。《周易》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上下交感;求同存异;分配公平;节以制度;树立与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变革,使社会充满活力;天人谐调。《周易》不仅在继承和阐发先贤思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最高价值理想,而且试图将其付诸实践,所提出的许多理论原则和具体要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值得我们加以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人与计算机进行交流的工具;《易经》包罗万象,《易经》的功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世间万物、宇宙秘密都在其中。如何用《易经》的思维理解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中都包含了哪些《易经》的思想?从两个角度阐述并揭示程序设计与《易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忧乐圆融体现了忧患意识与乐天情怀的圆融统一,它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既充满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又出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能使人乐观超然的面对逆境。忧乐圆融体现了《周易》随时变通的生命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艺术精神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基本思想体系已被运用到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太极序列理论是《周易》的思想内容之一。太级序列的规律性和地震发生周期的某些吻合性,启示人类可以运用太极序列理论进行地震预测,特别是进行8级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14.
The Royal Society Young People's Book Prize is awarded annually in the United Kingdom for the best science information book, and the winning book is chosen by panels of young peo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indings of a study of the responses to the books and to their judging experience of young people who participated on panels in the 2011 Royal Society Young People's Book Priz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46 young people, aged from 8 to 14 years, from across the United Kingdom.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non‐fiction books is discussed, specifically science information books. The impact of their design and format on reading is explored, as is the social nature of reading, which was a consequence of the judging panel context. The young people had opinions on the age range for which each book was most suitable, but they generally did so in such a way as to include themselves. It was found that their judging responsibilities contributed to these young people displaying a positive reading identity and sense of self‐efficacy.  相似文献   

15.
<周易>作为儒家经邦济世宝典,孔子对其"和为贵"的理念有深刻阐述.<周易>诱导人们涵养心性和谐的精神境界,坚持"与人为善"的宽容心态,营造"安土敦仁"的和谐政局,维护天人和谐的生存环境.数千年来,<周易>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 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启迪良多.  相似文献   

16.
1984年,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致中国第一届《周易》学术研讨会的贺信中,提出了“周易是宇宙代数学”的命题。这一命题受到国内外易学界的普遍赞扬和认同。但是,冯先生却说不出周易宇宙代数学的代数符号和数值为何。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华裔数学家焦蔚芳先生建立起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理论体系。这一个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是焦先生对易学研究的重大贡献。本文的目的是想对焦氏“周易宇宙代数学”作一调整,使其更加丰富和精确。不当之处,请焦先生和易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说以武入哲的曾经盛行,确实借助了老子的玄机惚恍求物、禅宗的顿悟及《易经》的占筮阴阳的浑沌和《洪范》的五行。很多习武者精神贫乏与无知,不能不倚重与某种武功无限夸大的神奇为中介而弃而不舍。而顿悟和修行的过程,是在不依靠任何外在和添加力量通过修炼使人忽然成为具有仙鬼般的道行,成为脱离常人的超人,使索然平凡的生命,有了超越他人的自信和快感,真信虚无到真实是可及的,于是乎武学的神秘与混沌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玄学圣符。  相似文献   

18.
<周易>之四义,集中体现了整体有机自然观的理念,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周易>的四项原则--简易为用,变易为性,交易为通,不易为宗.以易之四义指导行事,可格物、明理、发明、创造、循道而达事业.  相似文献   

19.
《周易》的历史思想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它包含有丰富的古代史料和思想内容。其深远的历史忧患意识、明确的历史变通理论以及彰往察来的历史作用 ,仍有不少思想精华。这些思想精华值得我们去咀嚼 ,以便更好地挖掘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灵魂和核心的《周易》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