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X着呢"自身处在一个完整的连续统中,具有包容性和能产性。其用法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X"种类多样性。"X着呢"前后复杂,位置灵活;句法意义从谓语中心到结构的一部分,句法功能增加;客观动作持续时态义到主观情态义,语义变化;结构整体存在虚化,处在语法化过程中。"X+着呢"结构类型可用语境法和共现法确定。"A着呢"语用功能包括:直接否定的现实功能、间接否定的评价功能、现实状态下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2.
"A着呢"语串序列存在"A着/呢"、"A/着呢"两类不同深层形态。两类形态在A的选择限制上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A着/呢"、"A/着呢"分别源于"A着/哩"、"A/着哩"。"A/着哩"则由强行错配的"A着/哩"形式受主观化机制和"着哩"词汇化的影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呢"常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后面,用于肯定某种程度和状态,但它却是从古代语言中缓慢发展而来的.从宋代语气词"襄、里,哩"出现,发展到"着哩"联用,然后形成"形容词+着哩"的句式,最后形成了"形容词+着呢"的句式.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多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4.
普通话中有两个相似句型:"V+着+N+呢"和"V+N+着呢",两者之间在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这两类句型的结构层次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类句型在"着""呢"作用下的语义、语用功能及其与述宾结构的关系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6.
王雯  王娜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3):30-31,35
借助大规模真实文本,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及标记理论对"还A着呢"中单音节形容词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描写和考察,并进一步从语义角度阐释了单音节形容词在"还A着呢"句式中的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张毅 《初中生辅导》2012,(Z2):65-68
形容词比较级通常可分为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三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以下列形式出现在句中:A.as+原级+as表示"……和……相同"B.比较级+than表示"……比……较为……"C.the+最高级+of/in表示"在……中最为……"  相似文献   

8.
基于田野调查,描写了云南安宁市八街镇汉语方言的程度副词以及其他关于程度的特殊结构表达形式,即常用副词"老实、生、之、咋是、咋那、广、高低、红黑",述补结构"A∕V完A∕V尽、A∕V了那个、A∕V伤了、A∕V+补语+完、V得了"。在述补结构中,表示现在进行时态的固定结构为"A∕V正完",表示介于二者之间的"待A∕V不A∕V",还有强调正面意义的特殊结构"老A八A"。  相似文献   

9.
表示类概念的独词只有被植入特定的情境,才能表达完整的语义,成为独词句。文章借助认知语法的情境植入理论,以《骆驼祥子》里出现的独词句现象为语料,对植入不同情境的汉语独词句现象进行归类分析。研究发现:汉语独词句可归类为:原型独词句"X"及其扩展承继和偏正独词句"X+A"或"A+X"及其扩展承继"A+X+B"两大类。该分类可以对芜杂的汉语独词句现象做出统一的认知阐释,完善汉语独词句的分类研究,为独词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刘丽萍 《现代语文》2007,(12):97-99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着呢"的用法,由于语法结构很相似,很多留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他们的阅读和听力理解都带来一些麻烦.在现有文献资料中,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V 着"和"V 着呢"的用法,对"adj 着呢"的用法研究很少,有的文章只是略有提及.本文试结合语料,对"V 着呢"和"adj 着呢"这两种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做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转需     
《初中生》2014,(31)
正"转需"指转发给有需要的人备用。看到一条微博或帖子或一篇朋友圈文章,觉得不错,对他人有益,就转发一下。有的会在转发的时候写上"转需"二字,表示大家有需要的话我给你们备着呢,尽管来拿好了。  相似文献   

12.
学完有理数,我在复习资料上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数轴上三点A、B、C分别表示有理数α、1、-1,那么|α+1|表示( ).A.A、B两点距离 B.A、C两点距离C.A、B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 D.A、C两点到原点距离之和从"距离"去试验  相似文献   

13.
一般来说,随机事件A、B的某种关系,表达方式是不唯一的.如A与B的并(和)除可表示为A ∪B或A+B外,还可表示为以下形式A+AB,B+AB,AB+AB+AB,Ω-AB,AB,A+(B-A),A+(B-AB)等.求解概率问题时,首先要确定随机事件如何表示,怎样求解较简等,所以充分利用随机事件间的关系,是其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在交际中,我们常会使用"高于""大于"这样的"A单+于"结构表示比较,其中"于"的功能为引进比较对象.古代汉语中,表示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其后的介词宾语"N(或NP)"多为体词性词语或词组;比较的对象包括人、事物等;该结构又可分为差比、异比、等比等类别.现代汉语中,表比较义的"A单+于"结构语法上常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可带宾语;语义上,其结构之前的部分为被比较项,其后宾语为比较的参照项或基准项;语用上,体现反义词不平衡性的"A单"和"A单"是否具有"积极性"成为其使用频率高低的影响因素;韵律方面符合双音节韵律词的标准;认知方面体现了重新分析和组块理论.  相似文献   

15.
关于"V+个+N"结构中"个"不表示任何实际量的情况,以往的研究只偏重于对它进行描写,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地理解交际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结构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用这种结构.从语义方面考察"V+个+N"结构,分析"V+个+N"结构在不同语境下的派生意义,归纳出结构的基本语义功能是"减势",减势是该结构的"体",而"表示事件微小""表示随便""表示不在乎、无所谓""表示经常做的事情"等都是"用",是结构的减势作用在不同语境下派生出来的意义.明确了"V+个+N"结构的语义功能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语法意义,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代数学学习》2005,(5):46-48
题目试说明“如果一个整数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那么这个数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如果一个整数的2倍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那么这个数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平方和”同时成立.解设整数A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a,b的平方和:A=a2+b2,则2A=2a2+2b2=(a+b)2+(a-b)2,显然成立;反之,若对于整数A来说,有2A=a2+b2.那么,对于整数a,b来说必定或者同为奇数,或者同为偶数.即a+b2或a-b2一定是整数.因而A=a2+b22=a+b22+a-b22.仍然成立.问题1.3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7.
<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棘手.实际上,如果将动点问题"代数化","三招"就可轻松解决常见的问题.第一招:平移规律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a,则当点A向左平移t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t;当点A向右平移t个单位长度时表示的数为a+t.简记为:左减右加.第二招:距离公式若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是a,b,则A,B两点的距离AB=|a-b|.如果已知A,  相似文献   

18.
“囧”字     
《家教世界》2009,(3):19-19
你留意过吗?在电视、报纸,甚至是衣服和包包上,"囧"这个奇怪的字到处留下踪迹。这个字,看起来挺面熟,但它到底念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呢?字典里也很难找着呢!  相似文献   

19.
我们学过许多表示比较的句型,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地掌握,现归纳总结如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细心体会。一、用“A+比较级+than+B”句型,表示A在某一方面超过B 例如:  相似文献   

20.
"情态动词+have+P.P"结构表示对过去行为或动作进行推测、评论或判断。此结构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为此,笔者对相关试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便学生能对其全面理解,正确解析,准确应用。首先,"情态动词+have+P.P"结构可以表示说话人对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或已经发生了的情况的推测。请看以下试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