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书借助社会学研究方法,从个体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资本、学校阶层隔离以及社会歧视知觉等微观、中观和宏观维度揭示异地高考政策认同对随迁子女教育期望的影响,以及挖掘背后存在的“户籍融合”制度机制、“以考促学”文化机制和“正义原则”补偿机制等作用机制。总体而言,该书为各省市自治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促进他们良好教育期望的建立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实现阻断其贫困“代际传递”等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魏山  周珊 《教育导刊》2013,(11):15-18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凸显,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均对异地高考给予了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从正向功能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合理化的社会流动.减少群体间的对立冲突;从负向功能来看,其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不协调会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高考移民”制造便利.对人口流出地的经济、教育产生冲击。  相似文献   

3.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的凸显,理论界和教育实践领域均对异地高考给予了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功能。从正向功能来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促进合理化的社会流动,减少群体间的对立冲突;从负向功能来看,其推行过程中的政策不协调损害政府公信力,为"高考移民"制造了便利,对人口流出地的经济、教育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4.
大多数学者认为异地高考政策更加有利于家庭条件较好的随迁子女,少数学者则认为该政策能有效保障农村随迁子女的教育权益,但已有文献仍缺乏关于异地高考政策对两类流动人口高等教育机会影响差异的比较研究。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异地高考政策对城乡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并探究了该政策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异地高考政策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城镇随迁子女,且这种效应仅在高政策门槛地区存在,低门槛地区不存在。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看,异地高考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意愿,且对农村随迁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促进作用要显著高于农村留守子女。同时,异地高考政策可显著降低农村随迁子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为此,各地方政府应坚持并完善异地高考政策,充分发挥该政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杠杆作用;流入地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高中教育服务能力;中央政府要进一步推进、完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是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物。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现象的成因、现状、挑战及对策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但总体来看,理论层面的研究偏少,新闻报道性质文献居多;"随迁子女"的概念界定不够清晰;"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社会效应的研究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和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研究考察了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及不同限制类型对随迁子女教育支出的影响,探讨了其与随迁子女群体内部教育公平的联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及影响机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异地中考政策限制对随迁子女家庭各类教育负担率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显著抑制了随迁子女的扩展性教育支出,而对教育总支出及基础性教育支出均无显著影响;第二,随着异地中考政策的限制程度不断提高,政策限制对随迁子女扩展性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则越显著;第三,政策限制对扩展性教育支出的抑制作用在女孩、非独生子女、低认知能力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等“相对弱势”群体中更为显著;第四,政策限制在长期内降低了家庭对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在短期内则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子女的学业重视程度,进而减少对子女的扩展性教育支出。  相似文献   

7.
异地高考政策作为整个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改革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加强社会管理、保障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体现包括教育价值、公平价值、社会融入价值等三个方面。异地高考政策对随迁子女社会融入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保障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社会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关注,从学校层面促进随迁子女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分析学校层面特征对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城缜儿童相比,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较差,表现形式更加隐蔽,且极端个体更多。学校因素能够解释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得分变异的14.26%。在学校层面,学校硬件设施、人力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对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具有正向影响,而学校外地学生比例、班级规模则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理论视角来看,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是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价值观与随迁子女分布、高考有关规则等外生变量的影响下,中央舞台、地方舞台和非正式舞台的各行动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目前,其结果与公众所预期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有效改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制定过程,必须明确异地高考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加快高校招生考试与指标分配规则的优化调整,尽快完善异地高考各方利益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是代际职业流动的早期特征,表现出青少年子代相对于父代职业的流动倾向。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对初中生职业期望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探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与城市本地学生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随迁子女相对缺乏学校、朋辈以及家长的支持;随迁子女的代际流动性更强,相对而言更期望从事高于父代阶层的职业,比城市本地学生更“上进”;学校、朋辈和家长支持维度的多项因素影响着初中生职业期望的代际流动性。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对培育农民工随迁子女之职业期望提出三点对策建议:促进社会融入,培养新型市民;开展职业启蒙,塑造职业期望;加强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11.
流动儿童学习需要与城市儿童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教学进度、教材、语言风俗、学习资源、接受信息的偏好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地教材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存在差异,流动儿童语言差异较大、弥补方式各有不同;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学习资源获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认知形态、学习习惯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流动和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儿童的健康提供依据和政策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和方便抽样方法,使用测量法和问卷法测查3—9年级5174名在校学生的身高、体重及食物摄取状况。结果:(1)流动儿童发育状况相对较好,留守儿童发育迟缓率较高。(2)男生的超重率高于女生,流动儿童的消瘦率和超重率均较高。(3)在经济状况相当时,不同类型儿童的食物摄取状况总分仍然存在差异。(4)调查中的6种食物每周摄入4—7次的儿童发育迟缓率最低,每周摄入1—3次的儿童超重率相对较低。结论:留守儿童的发育不良问题较严重,流动儿童的营养过剩问题开始显现。营养摄入与儿童的发育关系密切,有必要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膳食结构,促进其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里上学,容易发生无学可上、不能按照正常时间入学、中途转学、辍学、升学困难和教学内容不衔接、教学方法不适应等教育不连续性的问题。流动儿童教育的不连续性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学习及其教育质量,这已经成为这个群体受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需要尽快提供治理措施,以提高教育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belong to an educationally disadvantaged group whether they migrate or remain in their villages. Using a specially designed questionnaire, this paper surveyed more than 2,500 migrant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he Xixiangtang District of Nanning in Mainland China on issues relating to education and mental state. Through comparisons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children and those who had and had not been left behind, this study found that migrant children are unable to enter public schools due to incomplete documents, and also experience problems with a safe commute to and from school, after-school care, etc.;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problems with emotional deprivation, dull after-school life, susceptibility to disease, and poor habits. With respect to mental state, some of the survey question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reas others displayed significant divergences. It can be seen that both migrant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experience problems with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poor discipline, and poor mental adaptability, and are in a clearly disadvantaged position.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the government, schools, society, and families jointly cooperate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guidance for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ensure that no child is abandoned, allowing migrant children to grow and learn healthily in their respectiv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6.
游戏是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一把金钥匙,随父母进城学习和生活的学前流动儿童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资源十分匮乏,为学前流动儿童组织恰当的非正规室外游戏活动,利于其在流入地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进城务工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近年来,农民工子弟的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地区流动人口子士专题健康教育”课题组,针对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健康教育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不足。农民工子弟的健康及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社会应关心农民工子弟的健康及健康教育问题,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得到健康幸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8.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对小学阶段的355名农民工子女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比较差;影响农民工子女各个年级段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不同,但学习环境一直是影响各年级段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重要问题;总体上女生学习适应性要好于男生,但在每个年级段上又有不同的维度差异。  相似文献   

20.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12城市调研发现,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管理、在校学习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改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现状,建议中央设立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实施教育券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各地制订合理的入学标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推广农民工子女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支持和监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