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141年,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被奸相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下狱,随后就义于风波亭。“莫须有”三字出处,《宋史·岳飞传》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历来人们将“莫须有”释义为“大概有”或“也许有”,成了无罪受冤的专用词。数年前,王瑞明同志在《“莫须有”辨》(刊《文史知识》1982年第11期)一文中提出了新的释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都知道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其中一篇全文仅48字的讽刺小说《秦桧》,堪称我国历史上最短的优秀讽刺小说。全文仅48字,介绍如下:青州冯中堂家,杀一豕,挦去毛鬣,肉内有字云:“秦桧七世身。”烹而啖之,其肉臭恶;因投诸犬。呜呼!桧之肉,恐犬亦不  相似文献   

3.
开学了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忙碌的生活就像齐步走——一、二、三、四!一、兴奋开学了!我起了个大早,好兴奋哪!可以和老师、同学见面了。一路上我在设计着各种相会的情节——我该怎样和老师打招呼呢?我该怎样向同学讲述我假期里的趣事呢?会不会有新同学加入呢?不知不觉中,我已来到学校。在学校门口,我看见好几个同学,他们好像都比过年前胖了、高了。我大声喊他们,可他们好像都不认识我了,只是微微地一笑,妈妈说我:“你太过热情!你认识他们吗?”  相似文献   

4.
师魂如浪     
师魂如浪,一浪接一浪…… 初中快毕业时,老师出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理想》,许多同学都写“科学家”、“工程师”,而我写的是“老师”。这两个字是自自然然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就像那山泉里的水,自自然然流淌出来一样。这两个字是什么时候在心中产生的呢?我也说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39岁就被大奸臣、卖国贼秦桧害死,罪名仅是秦桧说的“莫须有”三个字。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最早记述其事:“初,狱之城也,太博扎来现使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日:‘(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随不明,其事你莫须有。’世忠佛然日:‘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取天下手?”’元代成书的《宋史·岳飞传)}几乎原封不动地抄录了这段话,此后“莫须有”便成为诬陷他人的不实之词,广泛运用,释为“也许有”、“或许有”。如《聊斋志异·田七郎》:“杀人莫须有!’飞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看来许之罪其实…  相似文献   

6.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其中“回”字是读 huí呢,还是读 huái?不少师生都取后者。为什么呢?因为这么读就能与“台、来”等字押韵了。无独有偶,“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国殇》也有人主张将“马”读  相似文献   

7.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8.
“作文不厌百回读,”我刚说完,就有同学问:“不对吧?应该是作文不厌百回改!”是啊,每篇优秀作文的诞生都要经过多次修改,可是有的同学除了能在字、词、句上加以简单的润色外,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修改文章了。我想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在自斟自酌的基础上再读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品评,征求大家的意见,好作文就会出现了。有的同学立刻就叫开了:“怎样进行啊?”别急,我有几法可供参考:一、用感多读文章写好后,可以大声地把你的文章读给他人听,如果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那就先读给自己听、家人听。特别是初学写作者,更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网上一语文论坛看到一个帖子《还“斜”字的本来读音》,主张从押韵合辙的角度出发,还古诗《山行》中“斜”的本来读音为“xiá”。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问题了,可以说,好多年前,人们就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了。但一直以来,似乎也没有定论,结果是甲老师教“xiá”,乙老师教“xié”,搞得学生、家长无所适从。因此,虽是“旧话重提”,但我觉得仍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以正视听。那么,《山行》中“斜”究竟该怎样读呢?我认为,还是应该按普通话的注音读做“xié”。理由如下:一、不宜“简单类推”按照《山行》的韵脚“家”“花”来看,属“六麻”韵,韵…  相似文献   

10.
丹枫:我们又在“读者俱乐部”见面了!相信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吧,当时你们的感觉怎样?哦,我已经听见有同学说了——好震撼!是啊,好文章的文字都是有震撼力的,《我与地坛》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史铁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中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和灾难相遇,我们该怎样坚强地面对生活?我们该怎样地直面不幸?  相似文献   

11.
从我们开始读书起,老师们,家长们,专家们,无不告诫我们要“读名著”。相信同学们从小到大也读了不少名著。只是,读过名著后你会干什么呢?写一点读后感?做一点读书笔记?恐怕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做的。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尝试一下其他的方式呢?比如,拿起笔,也加入名家的创作行列中去?现在有两位勇敢的同学已经这样做了。为此我们新增了“名作新编”这个栏目,希望能有更多的同学能参加进来。《春望》是我国被尊为“诗圣”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作。但作品只有短短的8句40个字,要根据诗意再创作,一是要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特别是对作家作品要有相…  相似文献   

12.
在海安县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爷爷的芦笛》一课的教学,薛老师的课堂平实而不失精巧,本真而不含伪饰,让听者如饮一杯清醇的碧螺春,香在嘴里,留在心间。这里,我选几个出现在课堂上的细节,谈谈这些细节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他读对了一半”在《爷爷的芦笛》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薛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闸、踩、眬”三个字,请一位同学读这三个字时,学生将“闸”读成了“jiá”,薛老师并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而是这样做的:“这个字念‘jiá’,为什么这么念呢?”“因为它里面有一个‘字甲’。”“他读对了一半‘,闸’里面这…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常会因为不能准确理解某个字的字义而影响了对全句乃至全篇的理解。现以“逆”、“慢”二字为例:逆——《聊斋·陈锡九》:“次日,周来逆女,女不肯归”。“逆”字该怎样理解呢?翻开《辞海》,“逆”有七种解释:①迎接;②接受;③预先猜度;④倒,反;⑤违背;⑥叛乱;⑦指民间上书。哪一种解释适用于例句呢?只有①迎接。这一义项尽管在则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却是“逆”字的本义。那么,我们怎样知道“迎接”是“逆”字本义的呢?最简单的办法,是查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逆,迎也,从辵屰声。关东口逆,并西曰迎。”那么,许慎又是怎样断定“逆”的本  相似文献   

14.
【案例】在学习《可爱的草塘》(人教版六年制第十册)一课时,我发现了学生读“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一句中的“没”字,有读mò的,也有读méi的。我正准备提醒他们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向我提出了这个问题。师:(顺水推舟)你认为这里的“没”字该读什么音呢?生1:我认为该读mò。生2:不,应该读méi!(教室里一时乱起来了)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光争着说读什么音没用。为什么读这个音呢,要说出你的理由。今天谁说的理由充分老师就支持谁!(我索性打消了给出“标准答案”的念头)生1:我查字典后知道了“没”在读mò时有漫过或高过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一面五星红旗》一课时,当我刚范读完课文后,王浩同学就举手了:老师,刚才你在读课文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都有一个关系的"系"字,您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中读"xì",而在第二自然段中又读"jì"呢?我也知道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可我总觉着它在课文中都表示一个动作,所以都读"jì"才合适。一向善于钻研的小翔同学还没等我解释,便站起来说;老师读得对。在  相似文献   

16.
《宋史》卷373《洪皓传》记载:洪皓“…至南雄卅卒,年六十八,死后一日,桧(指秦桧)亦死,帝闻皓卒,嗟惜之,复敏文阁直学士,赠四官……”这里说秦桧死於洪皓后一日。但在《洪皓传》后所附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在《诗经·小雅》中有六首诗,光有题却无文,叫它们笙诗。请问,什么样的诗叫笙诗,它们为什么没有词句呢? 另我有个同学叫赵腾骉,可是我查了很多字典,都没有“骉”这个字,问他,他说这个字念“biao”。请问,有这个字吗,它是什么意思? 祝身体健康! 王翠玲  相似文献   

18.
编读BBS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读《时代教育》。虽然我是第一次订阅,可是我很快便被《时代教育》的内容所吸引。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想知道是不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做《时代教育》的小记者?我也想成为《时代教育》的小记者,该怎么办才好呢?  相似文献   

19.
<正>《我多想去看看》一文中“我”的愿望是去遥远的北京、新疆看一看。你的愿望是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读《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有什么愿望?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看着下面的“箭头图表”说一说。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提出了七至九年级的阅读标准,其中第15条明确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标实施进入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了,课外阅读的情况到底如何呢?一、课外阅读的现状我就“①你读了几本名著?②你对名著有什么看法?③你最喜欢哪种题材的书?④哪些书在同学中传读最多?⑤哪些书曾令你在上课时为它走神?”这五个问题展开问卷式调查。共收回113份答卷。从阅读数量看,最多的一位同学读了20本,遍览了《三国演义》、《水浒传》、《飘》、《基督山伯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