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铭 《武当》2005,(7):20-20
耿氏形意劈枪,是北京四民武术社创始人,人称“粉面金刚”耿继善的拿手绝艺,同时耿继善又是河北形意拳一代宗师刘奇兰的高足。本篇介绍的大枪是耿继善之孙——耿德福师爷传于冯子中师父(武术六段)和师伯周礼厚、师叔张勇的。师爷过世后,师父三人又  相似文献   

2.
3.
史明 《武当》2008,(5):25-27
十一、上步右钻拳 紧接上式,身体上起,左脚迅速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屈膝下蹲,下体仍保持三七步势;同时,右掌随进步之势,手腕外旋,由卮经右肋部,向左经左臂下,向前,复向右顺时针划一斜圆,当右掌划至胸前时,由掌变拳迅速向前上钻出,拳高与鼻齐,右臂微屈约135度,拳心朝后,力达右拳轮;  相似文献   

4.
龚建新 《中华武术》2004,(10):36-38
和刘俊峰先生相识是在六年前的河北深州。那一年的秋天,全国形意拳理论研讨会在形意拳的故乡河北深州举行,刘俊峰先生作为嘉宾出席了大会。会议期间,刘俊峰的发言和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演练的形意拳,步伐迅疾,爆发力强,显示出独特的风格。与会的形意拳行家说,他表演的是尚氏形意拳。  相似文献   

5.
林磊娟 《武当》2003,(3):64-64
尚云祥,字霁亭,生于1864年,卒于1937年,是“尚氏形意拳”创始人,近代武术史上的形意拳三大名家之一,有“铁佛脚”之称。尚先师聪慧过人,嗜武成性,虽缺乏精武之先天条件,但他却以超人毅力和惊人精神成为一位身怀绝技、名扬武坛的一代师表。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0,(2):16-16
骆大成1930.年生,河北束鹿县人。现任北京市东蛾区政协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第23期学员、北京市武协委员、原北京形意拳研究会会长,东域武术馆教练,四民武术社顾问.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  相似文献   

7.
形意十三式     
刘敬尧  王庚魁 《精武》2005,(9):20-25
形意新十三式是打人的功夫,练之纯熟,发手即伤人,所以过去师傅多择徒秘传,也因此,该功夫流传不广,今识其者不多,并有讹传。经方家斧正,现此功原貌与此。望习者慎之。  相似文献   

8.
形意浑元桩     
刘敬尧 《精武》2005,(9):18-19
形意浑元桩据传是形意拳习练者为提高功力而必练的功法。陈规陋习所得,非入室弟子不传。公人人场所不练,宁可失传、不可乱传,从而使此功法濒临绝迹。家师张董僧先生破除陈规,本着济世于人的原则,建国初期在中国医科大学组建体疗室,用此功法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9.
武晋杰  王衍华 《武当》2013,(7):32-32,33-34
全国形意拳名家吴殿科大师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他留给我们的遗产却在不断发酵,影响日深。他一生勤学苦练,奔走呼号,广纳百川,著书立说。其传人数以千计,已下传五世。殿科大师铸造丰碑吴殿科先生出生于形意拳发祥地——山西太谷。祖承清代著名武术家吴本忠(太谷吴氏十八世,境内四大高手之一,人称"神弹子")、吴登魁(太谷吴氏十九世,人称"怀先生");启蒙于兄长吴耀科(字华亭,太谷吴氏二十世);进修于名师布学宽;投帖于名师刘铁  相似文献   

10.
张永建 《精武》2008,(6):36-37
我上大学时,在武术杂志上读过一篇文章,介绍郭云深行侠仗义,半步崩拳打天下的故事,才知道形意这一传统拳术,也知道了它的厉害。我马马虎虎地选修了一学期的形意拳,所以对形意拳有一些了解。多年后的一本书,又把我带上了习练形意拳之路,以下是我学习唐传形意的一些见闻。  相似文献   

11.
傅深桂 《精武》2010,(3):54-55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要学好一门功夫,必先要锁定目标,用心地钻研和练习。现实社会里,练武的目的不是成为天下第一的武林高手。“争强好胜,没啥用,自己练自己的”,这是师傅常挂在嘴边的话。武术只不过是爱武者强身健体或是用于参加比赛的一项运动而已。  相似文献   

12.
布秉全  布琳 《精武》2010,(8):70-71
清末民初,外侮日盛,世界各国大力士及拳击家纷纷来华设擂挑战,口吐狂言,辱我中华民族。然而,一个个都被我武术家击败,狼狈而走。当时,国家认为,武术乃我国“国粹”,便大力提倡将武术改名为国术,并号召各地学校及军队增设国术课,训练学生、士兵,以期强国强民。我县历来崇文尚武,久负盛名,颇具特色的形意拳更是首屈一指,享誉海内外。不仅在晋商辉煌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在民国体育教育中,首开省内校园国术教学之先河,对形意拳的广泛传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安记 《精武》2011,(1):48-49
"山高育虎豹,海深孕蛟龙",作为中华武术发源地的山东郓城,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风云人物,可谓群星灿烂。质朴、豪放的郓城人素以酷爱武术文化且功底深厚而著称,不仅习武的风气甚盛,而且拳术派别种类繁多。其中二郎拳门更因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为广大武术界人士所喜爱。能够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拳种流派中长盛不衰、发扬光大,离不开二郎门严格的门规习俗和其崇武尚德、广结善缘的武风武德。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和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中国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由于师资的紧缺和教材的匮乏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学校武术发展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一代形意大师孙德宜先生谢世三十七周年。每当武林界朋友相聚研讨拳理拳法、切磋散手技法的时候,同仁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提起孙德宜先生的许多感人至深的往  相似文献   

16.
于鉴传     
张凯 《武当》2008,(9):52-54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平城内有八大镖局,其中著名的会友镖局就座落于前门外闹市中间的粮食店南口路西。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认为武科考试、义和团运动、镖局的出现、云游僧侣授艺、外出求艺与出外教拳、"反清复明"运动、武术社团等七大因素促进了武术的迅速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前些天拜读了《中华武术》杂志的《尚氏形意故乡行》一文,使我深受震撼。我作为尚派形意拳传人感到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尚派形意拳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每当人们提起形意拳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尚云祥老前辈,想到尚云祥老前辈,就又联想到那些令人赞叹的往事。  相似文献   

19.
史明  胡顺 《武当》2009,(10):22-24
炮顶 1、紧接上式,重心后移至左腿。双手由掌变拳,右臂屈肘,右拳贴近腹部由上向下插,拳心向上的同时,左转体拧腰转胯,左拳在右拳下呈十字交叉状,目视右拳(图21)。  相似文献   

20.
张德林 《武当》2012,(12):35-37
第一次见到潘小杰先生,是在首届武当演武大会上。2012年5月25日,水都丹江口,武当首届演武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由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主办的这次武林盛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运动员参赛。一时间,这个鄂西北的山城里,武术名家云集,各门各派齐聚。潘小杰这次从千里之外的徐州专程赶来,是受赛会的邀请,担任赛事的仲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