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彭栓红 《文化学刊》2009,(5):108-111
任何民俗模式的构建都与一定的地理生态相适应,民歌的形成及其特征也往往打上了地理的印记。晋北民歌从内容到音乐形式,其生成和演化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生态环境,地域为民歌的生成提供了条件、背景和可能,而民歌也与地理生态融为一体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从生态民俗学的角度分析晋北民歌,可以为立体地研究民歌寻求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自觉视域下反思信阳民歌传统传承方式的形成、发展、现状,是对信阳民歌的一次自我认识。传统的传承方式是信阳民歌得以发展延续的保障,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承的方式则是传统音乐文化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两种传承方式不是不可调和的,对传统传承方式进行批判性继承,发挥新媒体传承优势和影响力,将二者不断整合,有利于信阳民歌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09,(6):137-141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锡伯族繁荣的文化园地中,产生于劳动人民之中的民歌,是其中引入注目的硕果。这些表现锡伯族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等种种内容的民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出锡伯族人民的爱憎、追求与向往,不仅成为锡伯族的宝贵财富,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文从保护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入,对锡伯族民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传承性保护和可资利用性保护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方正  王亮 《文化学刊》2023,(4):22-25
常宁瑶族民歌是我国民歌文化重要的艺术瑰宝之一,不仅题材、内容繁多,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在特殊的地理背景与人文关怀中,常宁瑶族民歌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成为瑶族民歌文化中独秀的一支。通过对常宁瑶族民歌的活态生存土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它的形成固然与民风民俗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归根结底是地理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陕北民歌的发展在其以往的寄生环境中遭遇尴尬,困境重重。本文在共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陕北民歌的传承问题,打破过去陕北民歌与陕北地区以外的地域毫不相干的关系,重新构建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以此来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推动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瑰宝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生态文化观念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0,(2):115-120
民歌是源自于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原汁原味的记载和呈现。民歌经过无数民众之口的加工和传播之后,发展到明清时期,更是以崭新的姿态昭示它独有的魅力。明清民歌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社会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反映明清时期社会生活、节日民俗、礼仪风尚、民俗信仰、男女情爱等内容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入解读明清民歌,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8.
池州罗城民歌是地方特色文化,记录了当地的生产生活面貌和社会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社会记忆。在现代化冲击下,民歌传承面临着资料零散化和代际断层等诸多困境。本文将在梳理罗城民歌传承困境的基础上,探讨破解困境的对策,以期为罗城民歌的传承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德伟 《生态文化》2011,(1):6-7,43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明在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后,正向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在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威胁的今天,专家们预言:生态文化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1.
林业对于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林业生态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并对林业文化建设促进林业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并讨论了地方林业部门的生态文化宣传途径.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历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族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民俗和社会风情。通过对锡伯族民歌各种类型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的社会民俗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形态,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作为经济运行主体的企业,只有把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企业的一切活动既有利于企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山西民歌被称为"山西文化百科全书",其中大都诠释出当地的民俗民风、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和历史文化等,而这些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山西人民对生命孜孜不倦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爱情的忠诚。山西民歌以反映当地民间文化为主,是由当地老百姓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内容丰富,优美动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老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也是山西本土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张燕 《文化学刊》2016,(4):68-71
遵义自古以来就是"历史重镇",受地理条件,以及夜郎文化、黔北文化、民族风情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文化丰富多彩。遵义民歌《摘菜调》流传在遵义县、红花岗区、汇川区一带,是人们劳作在菜园里时所创作、歌唱的一首具有小调色彩的民歌。演唱的语言为遵义地方方言。由于其音乐旋律、演唱语言颇具特色,所以具有传唱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多元理念”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共识的今天,回顾、审视20世纪百年中国民歌的演变创新历程,无疑是我们探寻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走向的一条途径。回顾20世纪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创新和演变,必然得出“必须向民歌学习,努力建立和繁荣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事业”的结论,同时也为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森林文化概念的提出和以森林文化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提出,是人们在不断实践中对林业和生态建设认识上的一次升华,是林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世界林业发展的潮流。关注森林文化,发展森林文化,建设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是实现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化与工业文化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下,固守工业文化,而拒斥生态文化,显然是不理智的:但如果否定工业文化,一味奉行生态文化,也是不现实的。文化的转向需要一个过程。况且,生态文化与工业文化既存在冲突和对抗的一面,又有协同和融合的另一面。我们需要在生态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冲突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便在工业社会的地基上,改造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体系,建立绿色、有序和生态的社会物质生产体系,以实现对生态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王雅琨 《文化学刊》2012,(6):108-113
村落演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演剧不仅创造和影响村落的口头传统,而且参与塑造村落信仰的基本面貌,强化其内部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0.
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用繁荣文化来引领和助推林区的发展。笔者在此就如何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谈些认识。一、对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时指出:"一定要保护生态,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