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泉州提线木偶戏根源于地方性的宗教信仰仪式,是积淀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戏曲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民间仪式的加礼戏的表演空间出现了神圣弱化的迹象,演变至今成为一种需要加以拯救的文化遗产。本文选取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研究对象,就非遗文化传播视野下提线木偶戏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流变作简要论述,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内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帆 《文化学刊》2011,(3):124-131
艺术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人类生活中投射着美的影响。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其关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解释纷繁现象背后深层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野中来观察艺术具有其独到的视角,艺术在人类学的视野中不仅仅是他者眼中的美感体验,同时也是被观察者自我生活常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艺术在人类学的视野中具有生活与审美、对内与对外等双面性。文章试图通过有关人类学视野中如何定义艺术、怎样研究艺术以及艺术研究在人类学体系中的发展过程以及今后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探讨,来呈现人类学视野中艺术的形象及其特质,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学体系中艺术研究的视角与旨趣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八仙戏是山东省鲁中地区独有的曲牌体戏曲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新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它已成为推动五路口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八仙戏为研究对象,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八仙戏在"新农文化"视野下传承模式的重构方式,为"非遗"的传承创新找到一个良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苏南常熟湖甸龙舟的整个过程。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读其背后的意义变迁。、从时间上看,湖甸龙舟定在春秋两季.而不是更为普遍流行的端午节期间。在空间上,它并非以“竞渡”的形式出现,而表现为围绕着江南一带历史上与漕运有关的主要神灵李王、千圣小王和孚应昭烈王的温和的水上巡神仪式。每年春秋两度的庆典可以视为湖甸一带村落加强内部凝聚力的仪式。这种仪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某种难以摆脱的重复性行动.是对社会的基本需要而做的象征性的戏剧化表演。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7.
民族志方法和国家与社会理论在人类学的中国研究中影响深远,但它们将地方空间化的理论倾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地方这个基本概念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凯西的地方研究对于审视上述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有助于激发新的问题意识和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学学者研究美洲印第安语,创立了诸多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沿着两大路径展开:一是语言本体研究。从事田野调查,纪录分析语言结构,构拟历史语言,采用数码技术纪录濒危语言,开美国结构语言学学派之先河,丰富和完善纪录语言学技术和方法。二是语言交叉研究。研究语言与文化、语言相对论、民族科学、文化和社会中的语言、交际民族志等五大范式,这些范式或为人类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或者成为美国社会语言学中的一大流派。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文化记忆的视域下,对日本朝觐仪空间中的长安元素进行解析,对其中的陛阶之"三阶"元素、主殿之"太极""殿阁"元素、龙尾坛之"龙尾道"元素、朝门之"门楼"元素的记忆存续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现今日本,朝觐仪空间作为仍然发挥着实际功能的仪式空间,在对长安记忆有所重构的基础上,仍然延续着对长安的文化传承。长安文化在这一仪式空间中,作为概念型记忆元素,同时作为具有实际空间载体的物理型记忆元素被不断地"想起"与"强调"。从古至今的日本朝觐仪空间将其中对长安的继承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长安文化在当下仍然影响着日本仪式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史诗悦 《文化学刊》2016,(4):236-237
在现如今的人类学研究中,往往容易忽视人们身边最常见却又举足轻重的重要资源,即信息。本文旨在结合"媒介及讯息"这句话,从媒介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信息生活以及文化传播,以期在对信息的研究中对现今人类学研究提出几点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研究具有更多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以壤塘藏戏《松赞干布》为例,从四川安多藏戏的音乐、仪式、戏剧程式、表演等音乐人类学角度,探讨作为宗教艺术之一的四川安多藏戏,在生存和发展中始终秉承的宗教思想发展的精神追求和深藏在艺术作品中的藏传佛教情感表达特点;同时,本文将着重分析四川安多藏戏的策划、设计、艺术化处理等戏剧特征以及四川安多藏戏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和达到的目的,希望能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文化史家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法国历史学家罗杰·夏蒂埃(Roger Chartier)共同在西方书籍史研究的"文化史转向"中引领了书籍史研究。达恩顿同时受年鉴史派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书籍史观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他的"传播循环"模型为书籍史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对达恩顿的"传播循环"模型的构建、历史人类学的书籍史研究方法、以读者和阅读为核心的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理论法学界一直备受关注。文章在阐释法律文化功能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和自身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思想精髓的继承、国外优秀的法律文化理念的移植以及现有法律文化的创新等问题,论述了中国法律文化演进中所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研究的意义、基础和内容这三个层面上,对人类学东北研究如何展开做出初步的总体性思考,认为人类学东北研究的意义在于完善人类学中国研究的理论建构,为东北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养分与实践策略;人类学东北研究的基础是在总体上对以往研究进行回顾与批评,具备对田野工作和历史文献加以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人类学东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志研究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5.
姬广绪 《文化学刊》2012,(1):106-110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第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将凌氏的赫哲族研究置放于民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中,通过对其赫哲族的研究及民族志文本的描述,探讨凌氏早期民族研究中的理论倾向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源、军事、科技等要素,转向非物化要素构成的实力范畴。文化建设和文化"走出去"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文化"走出去"效果研究大致形成了基于中国文化落地情况和受众态度认知倾向两条传播效果研究路径,基本遵循了文化传播中由浅及深的接触、选择与融合过程。但是,针对目标对象的传播效果测量和评估难以为实践提供指导。一、基于文化落地情况的传播效果研究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传统媒体如电视和网络媒体,传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文社科英文期刊在我国期刊和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独特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特色和国情,使得我国人文社科类期刊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汉语世界》作为我国语言文化英文期刊,在"走出去"方面做出大胆探索。本文以该刊为例,探讨我国人文社科类英文期刊在对外传播中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8.
陶瓷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研究陶瓷文化可以更好解析中国文化。基于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陶瓷文化,通过研究陶瓷器、官民窑的发展过程,分析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交替在陶瓷中的体现,更好总结不同年代下的陶瓷文化。  相似文献   

19.
文山壮族世代传承着沙戏、稻作农耕经济、婚姻习俗、祝寿习俗和规避性社会行为规范。如今,市场经济"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稻作农耕经济"高投入"与"低产出"恶性循环态势,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外界异质文化元素迅猛涌入,引发《五虎平西》壮剧传承中断、传统祭龙仪式与献祭田公地母消失。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在人际传播中的处世之道体现了中国在人际传播中的处世之道,体现了我国敬让、友好、和睦的精神,"茶"在维持人际关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人们以喝茶为形式的人际交往,实际上也是在传递着对彼此的友好态度。因此说,"茶文化"传播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是在传播一种精神文明。本文探讨"茶文化"的历史溯源与人际传播,并提出现代社会中如何构建"茶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