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文化观,对其中国弟子影响至深,颇为适合他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与重建中国文化、启蒙国民性的需要。面对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坚持走人文主义启蒙之路,将新人文主义思想运用于高等教育实践,对东南学风、清华国学研究院与外文系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20日,美国人文主义者协会和哈佛人文主义者牧师会联合向杜维明先生颁发了“人文主义杰出成就奖”,杜先生被称赞为“儒家人文主义的世界领袖,中国哲学方面在世的最重要思想家之一。”这说明因为杜先生等人的不懈努力和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中的人文主义特征正在受到美国思想界的关注。同时,美国思想界也正在兴起“新人文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征是尊重宗教信仰,但是采取多元主义的立场,同情和接受怀疑论者、无神论者及其他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杜维明先生认为儒家的人文主义和“新人文主义”有契合之处,但是他认为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启蒙思想造成了人们对于宗教问题的不敏感,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这些思潮也对中国造成了很大冲击。杜先生认为儒家的传统可以为“新人文”和“新启蒙”提供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风险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范畴,风险社会是现代性自反性运动的制度效应与负面后果。超越现代性风险困境的前提是反思启蒙与重构理性,因而必须重释生态启蒙。作为一种知性革命、政治运动与社会实践的生态启蒙,实质是启蒙的启蒙、理性的理性化,也是一种生态民主政治与批判性社会实践。生态启蒙要求吸纳生态理性、维护生态正义、开展生态治理与构建全球生态正义,通过重构人与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伦理道德规范而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困境,从而推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形成的思想脉络,揭示了杜维明在充分肯定启蒙运动对于世界现代化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着眼其固有的排斥性人文主义心态给当今人类社会和自然宇宙造成的巨大弊害而产生的批判意识,展现了杜维明基于人类福祉的关切而从东西方的历史和现实中广泛发掘对治和超越启蒙心态的思想资源的努力;特别突出了作为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的杜维明关于儒家思想的当下意义的论说及其期望以具有包容性人文主义精神并且经过了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矫正启蒙心态的用心;还阐述了杜维明重视印度文明并主张以之作为启蒙反思的参照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一书中,哈贝马斯把《启蒙辩证法》作为一个个案来分析主体哲学在现代性批判中何以走向尴尬,为理论范式的转型寻找依据。他认为《启蒙辩证法》仍然是在主体哲学中批判工具理性,启蒙理性未能实现自我超越。对此,哈贝马斯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创建从主体哲学转向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能不影响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发展。五四启蒙后期,启蒙思想的主流向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换,向着社会主义转换,启蒙发生了资产阶级启蒙向马克思主义启蒙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有意识地承接五四启蒙的"新启蒙运动"是一场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为指导的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启蒙,是不同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启蒙的另一种启蒙,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启蒙,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共同需要。  相似文献   

7.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必须摈弃"重结果、轻过程、忽本源"的成人思维。基于儿童视角,重点阐述了小学阶段文化启蒙"自在宽容、自然润泽、自信多元"的书法之路。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启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教育与启蒙当属哲学研究的范围。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 ,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 ,既关乎体制 ,又针对人。作为本体的教育 ,乃是体现了哲学精神的教育 ,通过它 ,知识成为生活的基础并内化为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启蒙的相遇经历了一个从"积极认同"到"思想资源的批判性使用"的重大态度转变,最终实现了对启蒙的资本主义"性质认定"。随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扬弃了启蒙的资本主义问题域,使之从以"抽象的人"为中心的权利逻辑转化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的解放逻辑。西方启蒙的价值立场、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导向并不能与马克思哲学简单对接,更不能被直接演绎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总体框架。面对社会思想文化剧烈变化的复杂局面,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到马克思哲学与资本主义启蒙之间的本质区别,以核心价值观彰显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五四启蒙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纷争的时代,五四启蒙的意义时至今日也依然影响深远。本文试从五四启蒙的动机、启蒙的理论的不成熟以及启蒙主体的局限性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启蒙中存在的悖论,以反映出现代启蒙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1.
胡风的文艺思想通过其在现实的实践斗争中形成了启蒙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胡风继承了鲁迅的文学"为人生"的"五四"启蒙精神,将启蒙思想纳入到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大众化"等理论体系中,并通过文学的"实感"使启蒙思想通过文学的方式得以实现。总体说来,通过文学实现五四启蒙精神,并建构起启蒙现实主义的理论是胡风传承鲁迅精神的实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现代性的一种解决和重建方案,是建立在对启蒙理性批判基础之上的。这种批判基于他们所创立"实践的唯物主义"已经实现了对启蒙理性两种哲学基础——近代先验论和经验论——的超越。他们在这一全新的哲学引导下,完成了对启蒙理性先验理性维度的国家理性和经验理性维度的单子理性双重批判。在这个批判过程中,重建了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的后启蒙理性。它既不同于启蒙那种抽象的、永恒的理性,也不同于当时浪漫主义、后来尼采和当今后现代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方案。  相似文献   

13.
启蒙是支撑社会运行的制度体系的更替,启蒙同时是精神的和体制的,伦理的和政治的。启蒙的工具是理性,只有与支配世界、阻碍启蒙进程的那种权力展开政治斗争,理性才能实现对自己的启蒙,完成启蒙的任务。启蒙是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是文明发展的有力杠杆,是社会文明建设的加速器。对社会文明的建设,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福柯认为康德启蒙观的实质在于重新界定理性的自主运用和服从的关系。成熟状态是在合法界限内人们自主地运用理性,超出这一界限则绝对服从,而不成熟状态是两者都服从。福柯认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其启蒙观的前提:启蒙的关键在于知道理性使用的界限,而批判哲学的核心恰恰在于对理性及其使用进行划界。理性使用的合法与否,取决于理性使用时主体的身份(即是普遍主体还是个人主体)。这不仅适用于启蒙观中理性的公开运用与理性的私下运用,而且适用于批判哲学中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使用。个人主体和普遍主体的区分是联系康德启蒙观与其批判哲学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病,以社会批判理论而闻明于世。他们认为,“启蒙精神”虽然给人类带来文明与进步,推动了发达工业社会的进程。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启蒙精神”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必须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知识启蒙作用是知识所具有一种重要伦理精神,从元伦理学出发对知识启蒙的可能性作出逻辑的,发生学的和修辞哲学的分析,可以揭示知识启蒙的逻辑-修辞模式,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近代启蒙运动展示了知识启蒙的历史化模式,现代知识社会中知识启蒙作用之萎缩的原因,决定了知识伦理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自由:近代中国伦理启蒙的标志性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潮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理智启蒙的"伦理启蒙",它力图瓦解封建纲常伦理的神圣性与权威性,创造向自由民主社会前进的伦理基础与政治前提.明清之际内源性的伦理启蒙是中国走向近现代的先声,但由于其理论本身的局限性,直到严复引进了"自由"的理念,才使中国近代伦理启蒙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旧式的理性启蒙在概念能指符号撑持下,追求着同一和总体,使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启蒙被异化成了专制的替身,启蒙沦为新式神话。阿多诺的新辩证启蒙哲学从否定的角度对旧启蒙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深度的瓦解,从合理的面纱下剥尽了启蒙理性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异化的面目。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其对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个运动开展的本身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保守势力和保守观念;同时,随着西方文明成果的引入,人们对西方文明的态度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通过创办新式学堂和选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间,儿童哲学教育必须寻找平衡点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康德的视角,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最终得以确立,即学校教育应当在保障确定性知识的同时容纳不确定性知识,在允许儿童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巧妙地实施教育的约束性方面,在鼓励儿童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反思批判力"学会尊重。唯此,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方可达其宗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