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目前,农村高中生大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把语文与生活及自身的发展割裂开来,这就导致了他们普遍对语文兴趣不浓、重视不够,语文课也往往局限在课堂里、课本上。实际上,语文是情感性最强的一门学科,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美的综合反映,语文课不是课堂“小语文”,而是生活“大语文”,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情趣盎然的。“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就是指语文课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因为“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  相似文献   

2.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是在课堂教学中讲得有多好,而是懂得驾驭课堂的艺术,能把语文课上活。的确,语文课不是算式,没有唯一的答案,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传统的“死寂”走向“活泼”,从“单向”走向“互动”。从课堂教学本身来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激活语文课堂,就必须围绕教师和学生来进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过程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不仅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还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语文课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进行解码、重组、提升,再解码、再重组、再提升的旅程。语文教师就要在这“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当下不少语文课却出现了一些“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的非语文、泛语文等失衡、失控乃至失度现象。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语文课的课堂教学往往热热闹闹,但只是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的确,语文教学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把语文教得复杂,而是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语文,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不再视语文学习为畏途。如何让语文课堂从繁复走向简约,清朗起来,达到孙双金老师所说:“简约课堂不是简单课堂!它是外在形式简单,而内在思想丰盈;它是教师教得简单,而学生学得丰富的教学。”的教学境界呢?笔者在教学中思考并实践着。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教什么?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教语文。但是,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内容,许多已经大大超出了“语文”的范畴,科学的、政治的、思想道德的、文化生活的甚至天文地理等都在语文课堂演绎着,以致语文教学被泛化为人文教育,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还标榜此为“新课程”旗帜下的新探索并乐此不疲,没有“语文”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7.
文化教育学家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日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语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唤醒学生对学习创造的乐趣,使学生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与课堂融为一体,结合实际生活,用活书本知识,构建他们心目中真实、美好的生活空间,从而获得创造的乐趣。现在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新语文课标准中“三个维度”的内涵、精神实质、相互之间的交融关系,以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落实作了的阐述;强调“三个维度”既不是割裂的,又不是外加的,而是语文教学本身综合性特点的体现;重塑语文教学的模式,克服薄弱环节,使“三个维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实现“两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重在实践,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实践”中形成的。老师在语文课程中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努力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过去,在“纯工具性”和“应试评价观”的导演下,语文课不是孩子们向往的乐园,语文学习不是生命经历与精神体验,而是做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这种缺乏生命力的语文教学怎能不令学生情趣索然,味同嚼蜡呢?  相似文献   

11.
有机会连续听了一些初中语文课 ,其中有许多是在地区竞赛推出的优秀教师所任教的 ,自然让我获得不少收益和启示。但确实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语文课的自我迷失 ,即教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 (黄耀红语 )李海林在《语文学习》的“语文百年问题”的访谈中讲了这样一句话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 ,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我们的一些语文课恰恰毛病就出在这里 ,它不是指导学生去学习“文本本身” ,而是去放谈“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这种自我迷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13.
刘银玲 《考试周刊》2011,(86):38-39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相似文献   

14.
激活魅力课堂,让课堂“开放”起来1.教师理念的开放 《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要》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因此,营造大语文魅力课堂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构建开放式大语文课学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开放的理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所以,让语文教育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学生的精神家园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大地,让语文教育流淌着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这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5.
黄月英 《广西教育》2007,(11B):14-15
人们不是常说:“教室的四壁不是水泥的隔离层”么?不也常说:“语文就是生活”么?可是具体到一节节的语文课,有些课怎么就不像语文课啦?显然,作为课程的语文和呈现为课堂的语文是有差别的,抽象的想法并不一定等同于具体的方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个“度”呢?当然有。那么语文课堂的“度”体现在那里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没有“语文味”或者不是“语文”的语文课频频占据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语文课迫切需要返璞归真,语文就是要教语言文字,这是语文的独特使命。  相似文献   

18.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他(她)的影响力。语文教师是最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力的。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魅力。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学生印象最深的是语文教师;而90年代上海一次近万人的问卷调查中,却有77%的学生对语文课“不喜欢”。这表明,语文教师的影响力在下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用自己富有语文精神的灵魂去影响学生。语文精神的实质是“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学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爱一切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丢弃圈套,摒除陷阱。语文不是预设…  相似文献   

20.
狗窝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本应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课理应是生动有趣的课。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语文学科成了干瘪苍白的学科,语文课成为枯燥乏味的课。于是,学生、老师困惑,家长、社会不满,站在高层面的仁人志士则从宏观的高度对现行教育体制以及高考制度提出了一连串的质疑,甚至有人给中学语文教学扣上了“误尽苍生”的大帽子。还有不少人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学”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诸如此类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好的考试制度以前,语文教学的“可为”应该从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上去寻求最佳途径,在优化教学过程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