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汉译英是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的难点。汉英语言结构和表达的差异化意识的培养是汉译英教学中的重点,而"句型的选择——谓语时态、语态与语气的分析——句子结构的完善——句意和语法的核查"的"四步法"为汉译英笔译教学提供了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十以内的"一"、"三"、"七"、"九"四个奇数来研究藏英奇数崇拜现象,分别对它们的文化内涵加以分析,发现这些奇数在藏英文化中都蕴含着神圣、吉祥等积极涵义,并从藏英相同的奇数崇拜心理、相似的感知体验和文化经历以及都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三个层面来透视藏英文化观的相似性,以期为深度解读藏英文化的异同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3.
马丽娜 《中国德育》2013,(17):66-67
毛岸英,一个闪亮的名字,以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岸英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校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岸英精神的深刻内涵,赋予它时代的特征,使其成为引领学校昂首前行的红色旗帜和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榜样力量。于是,经过深入分析、集思广益,我们提出构建以"传承岸英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核心的理念系统。我们认为,"传承岸英精神"就是要传承毛岸英"大爱、坚韧、好学、担当、力行"的可贵精神。"大爱"即博大的爱,是爱国、爱人、爱  相似文献   

4.
"落英"一词最早见于《离骚》,学者对其义的训解莫衰一是。纵观各家说法,多着力于"落"字的探讨而忽视"英"。"落"乃"英"之形容词,"落"作何解释取决于"英",通过对"落"与"英"的考释,可得出新解:《离骚》中的"落英",可作"初生的苗叶"解,其中"英"应读作"央"。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是20世纪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与此相应,历史和文学对于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的叙事,在这种文化语境中也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建构。文章即以清末民初思想历史层面的社会性别女性英雄指认话语——"英雌"话语的建构为背景,来探讨此期柳亚子文学创作中的"英雌"想象拟构,阐明这些作品在认同思想历史的"英雌"话语时,又是如何丰富和参与建构"英雌"话语的。  相似文献   

6.
"英西语"也就是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混合体,它是美国拉美移民聚集区的语言沟通工具,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它的流行也印发人们对语言纯洁性等问题的担忧和争论。本文从"英西语"的概念出发,意图探讨出英西语的发展历程,并就现如今英西语的发展和扩张来进一步的探讨人们对于英西语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英汉语言文化属性从语言哲学角度看,中国语言哲学观是治世的,旨在通过治世达到"天人合一、言行合一"。西方哲学和语言观是创世的,语言是延伸自我、改造他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校园吉尼斯     
姚欣 《辅导员》2012,(1):56
"校园吉尼斯"是石家庄市育英小学常年开展的一项人人参与的活动。此活动以"校园吉尼斯,我成功我快乐"为口号,结合文化知识、体育、动手实践等内容,开设了"连续踢毽子大赛"、"一分钟跳绳大赛"、"转呼啦圈大赛"一系列符合各年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典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先行者。典籍英译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分析了典籍英译的现状和影响其对外传播的实质性因素后,在马会娟汉译英"合作翻译"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典籍英译"合作翻译"模式。另外,建构中国对外出版的立体化国际销售网络、拓展对外传播的有效渠道、以及定位目的语读者群体和全面调研国外市场等,都是中国典籍英译对外传播的必经之路,笔者也作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0.
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转喻的发展经历了从修辞手段到认知方式的转变。心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情感的发源地和精神活动的中心,英汉语中有关"心"的表达都异常丰富。该文以"心"为研究对象,从概念转喻的角度分析英汉语中"心"的惯用表达方式和概念转喻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文字说明所配有的英文翻译.是向外展示本国文化的窗口,举足轻重.本文试图以"信、达、雅"为切入点来探讨其英译从而得出"信、达、雅"对博物馆文字说明英译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中都有一种称为"中动结构"的特殊句型。"中动词"作为中动结构的重要表现手段,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属性、条件、成因等方面,分别对英汉中的"中动词"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从认知角度探讨"中动词"的形成理据和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4.
<正>沈阳市岸英小学是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前身是沈河区令闻街第三小学,始建于1964年,2003年更名为岸英小学,2007年与令闻街第一小学合并,成为集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现代化小学,现有29个教学班,在校生1156人,教职工107人。学校从英雄中队建设开始,形成了"传承英雄文化,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并把"英雄教育"作为学校发展主题,引领学校发展。一、学校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构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角度看桂林市公示语英译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功能对等"以及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均强调以接受者(读者)为中心,考虑接受者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对策给读者足够的语言、文化及审美情趣等关照,这对以读者为导向的公示语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桂林市区及所辖景点的实地调查,从接受角度切入对其公示语英译问题分析,以期改进桂林市英译公示语的现状,丰富公示语英译数据库,以及为其它城市规范其英译公示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琴清英》是一篇体现扬雄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反映出扬雄音乐美学思想的双重审美倾向。他一方面坚持礼乐教化,追求雅正的音乐;另一方面肯定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强调音乐"以悲为美"。这种双重审美倾向看似矛盾,实际上是汉代一种新的审美观念——"汉家威仪"的出现,是汉代多元统一的中华民族对北方"崇高"的审美观念和南方"飘逸"的审美观念的一种兼容和整合,反映出音乐美学思想在汉代的发展状况。本文以琴道思想为切入点,浅析《琴清英》中所蕴涵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翻译史上首部以汉语典籍的英译为专题的学术论著,《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待的汉语典籍的英译》阐释了汉语典籍英译的本质——基于西方读者阅读期的阐释行为,论述了汉语典籍的英译标准、英译策略,同时探讨了"化境论"在汉语典籍英译中的具体运用,是一部建构汉语典籍英译理论的力作。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汉诗英译的评价标准可谓见仁见智,近年来,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汉诗英译问题成为一种新的途径。本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概念功能角度评估《红楼梦》"葬花吟"的三个英译文版本,旨在论证功能语言学研究对于汉诗英译的适应性,从而为古诗译文的赏析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刘芳 《班主任》2011,(10):37-38
一、班会课的起因我是一名政治老师,在讲哲学"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一节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李剑英——生死16秒》。这时,本来设计得非常好的教学环节却被一阵不和谐的讥笑声打乱了——当画面播到"军区政委说:‘李剑英曾经说过,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西方文化因素不同,其反映在英汉语言上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英汉文化词语进行对比研究,可将其归为六类:英汉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英汉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截然相反;英汉语概念意义相同,一方文化内涵空缺;英汉词语对应数目不等,文化诠释范围不同;英汉语概念相同,词语表达形式不同;英汉语"国俗词语"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