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近莫高窟     
一提到大西北,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敎煌莫高窟。公元336年,一位名叫乐傳的和尚从中原西行至敦煌,忽见三危山万道金光,如现万佛。于是,他决定在此修行,便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用于坐禅修行。不久,一个叫法良的和尚从东方来到这里,在乐傅的神窟旁又开凿了一个洞窟,就此,莫高窟拉开了序幕。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的盛名来自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  相似文献   

2.
在敦煌鸣沙山东边的断崖上,有一座南北长约1600米的“墙壁上的美术馆”,它就是著名的佛教艺术殿堂——莫高窟。1600多年前,一位名叫乐樽的僧人走到鸣沙山,忽然看见金光闪耀,好像万佛现世,于是就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相似文献   

3.
莫高窟 敦煌     
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渭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前秦符坚建元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蝗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予“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  相似文献   

4.
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在激变的历史上,中亚之缘的敦煌莫高窟能保持如此之规模,真可谓一大奇迹。古代敦煌作为东西文化交通的要冲繁荣不衰,它位于中国西部,是通向内地的门户。敦煌石窟开凿于鸣沙山断崖难免有自然的崩坏,但是,埋于沙中的大部分洞窟都保存下来了。由于敦煌地区干燥,壁画得以长时间保存,得惠于当地的自然环境。19世纪至20世纪初叶,外国探险队切取剥离了一些敦煌壁画,从492个窟的总体上讲虽属少量,  相似文献   

5.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隔大泉河与三危山遥遥相望。保存至今开凿有洞窟的崖面全长1700余米,依照洞窟分布状况划分为南、北两区,在崖面长约1000余米的南区集中了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号、内有壁画和塑像的492个洞窟中的487个;北区崖面长7ho余米,亦开凿有?..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书是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11世纪的纸质写本和印本文献,1900年道士王元箓发现于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又称敦煌遗书。20世纪之初,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它成为世界的焦点,被世人所瞩目。藏经洞即今敦煌莫高窟第17号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距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的宕泉(今名大泉)西侧的鸣沙山崖壁上。莫高窟现存大大小小的洞窟有700多个。在这些洞窟中,最早的有公元4世纪前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本文报导了数十件散藏敦煌遗书的线索和日本古写本的信息,希望有关单位和关心此事的人士访问其下落、介绍收购,或帮助收藏者发表刊布,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资料,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我们也希望知情者继续提供这方面的消息或线索。) 1990年在甘肃敦煌鸣沙山莫高窟发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化宝库——藏经洞  相似文献   

8.
莫高窟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  相似文献   

9.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开凿的重要石窟,根据窟内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相关史料可知,该石窟开凿于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其主室的众多经变画,特别是北壁一排七身药师佛立像和东壁维摩诘经变中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相同的帝王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应当是新摹自长安的画样。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获得明经出身,还有贞观十八年为迎接东归的玄奘而从长安来至敦煌的使臣,这些人士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给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敦煌之行     
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敦煌的习作,看一看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得精彩,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跟前面作家的文章相比,又有哪些地方有待提高。今年暑假,我有幸到敦煌古城旅游。敦煌古城在今敦煌市城西的党河西侧,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公元前111年,汉朝在此设郡;公元400年,西凉国在此建都。敦煌最有名的景点是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在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达一千多千米的河西走廊的西端,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有一片丰美的绿洲和一个布满石窟的悬崖,这里就是敦煌莫高窟。我们去参观莫高窟时,只看  相似文献   

11.
敦煌石窟     
在我国甘肃省东南的鸣沙山断崖上 ,镶嵌着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就是闻名于世界的敦煌石窟。敦煌石窟是敦煌一带石窟的总称 ,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和甘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五个庙石窟的总称。有时也专指莫高窟。莫高窟开凿于公元前1 0 0多年 ,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 ,熔铸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在 1 60 0米长的崖壁上 ,有重叠联系的石窟 492个 ,保存着历代彩色塑像 2 40 0多个 ,壁画 4.5万平方米 ,排列起来可以长达 2 0多公里。它是世界艺术史上的惊人伟迹 ;同时敦煌石窟也是一部古代历史的教科书。它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西部的古丝绸之路上,有一颗灿烂的明珠——敦煌。那里有我国著名的石窟群,共计550多窟。其中主要有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安西县境内的榆林石窟(万佛峡)、东千佛洞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五个庙石窟等。莫高窟是我国开凿时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群,素有“形象历史博物馆”和“世界画廊”之称。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下面将敦煌学的缘起和研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3.
沙之聚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相似文献   

14.
敦煌印象     
东丰 《初中生辅导》2008,(Z4):78-80
敦煌是一个很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那里有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我曾因参加一次学术会议而有幸去了一次慕名已久的敦煌。敦煌之旅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难忘印象。"敦,大也;煌,盛也。"敦煌曾经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边关重镇。敦煌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还因为那里有莫高窟中的藏经洞,沙鸣山和月牙泉。  相似文献   

15.
在我七岁的时候,我来到敦煌市的鸣沙山游玩。鸣沙山非常有名气,它和月牙泉、莫高窟成为敦煌的三大奇迹。鸣沙山是由很多细沙形成,有趣的是,它的细沙不是向下流,而是由下向上流淌。当我滑沙时,沙子发出很大的响声。我在鸣沙山玩得很开心,鸣沙山真美啊!美丽的鸣沙山$甘肃兰州市铁  相似文献   

16.
我们伟大祖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艺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敦煌艺术是指以莫高窟为代表的一组古代石窟艺术遗迹。莫高窟也叫“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县城东南50里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荒漠戈壁中。那里有一道深广的河床,河床东岸是起伏不平的砂丘,西岸是陡立如削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西岸崖壁上。莫高窟全长1618公尺(约三里),分为南北二段,有壁画和塑像遗存的洞窟,绝大部分集中在南段,占据了近1000公尺的崖面。洞窟的布列很象蜂房,密集而错落有致。在它全盛时代,窟室曾多达千余,窟外并有木构的廊道相连,非常壮观。由于千百年来风日侵蚀、岩石坍塌、流沙掩埋和人为的损坏,洞窟数量已大大减少,木构廊道更荡然无存(只留下五座唐、宋时代的窟檐,已成为我国木构古建筑的环宝)。据敦煌文物研究所1957年统计,现存洞窟数为480个,包括北魏23窟、隋95窟、唐  相似文献   

17.
沙之聚     
<正>(1)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2)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3)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千古寂寞,朔风把火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捏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  相似文献   

18.
敦煌从明朝取得河西到清康熙经略西域复建敦煌340余年间,主要处于明朝置卫间接管控时期(1372—1516)和吐鲁番政权统治的“后明时代”(1516—1715)。明控关西七卫时期,特殊卫所治下敦煌石窟还略见礼佛朝拜活动,吐鲁番统治时期因人口迁徙和宗教信仰的改变,敦煌石窟未见任何营建活动,形成了敦煌莫高窟较长时间无营建的空窗期,也结束了千年莫高窟营造开窟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明代敦煌地区政治、经济及宗教信仰情况的梳理,讨论莫高窟没有明代开凿石窟绘塑遗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沙之聚     
①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②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相似文献   

20.
沙之聚     
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我明白,却不能说。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人说在清朗干爽的风天,傍晚时分,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之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