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整理是指人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实际就是研究如何合理的组织和利用土地。新形势下,不仅要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还要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必然为空气、水、土壤及相关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在当前的形势下,要重点考虑减少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土地整理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控制点布设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胡晓涛  吴克宁  马建辉  赵华甫  王倩 《资源科学》2012,34(10):1891-1897
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把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探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控制点布设方法。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变异半径为3.72km,布设理论监测样点43个,监测样点的控制范围为1086hm2,但若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类型(亚类)、自然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利用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土地整理项目区、样点覆盖全面性等因素,监测样点合理布设数应为46个才能满足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精度要求。研究表明,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在研究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设过程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可以提高监测样点的代表性和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理项目中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投入,各地随之进行了大量的土地整理建设.简要介绍了当前土地整理的发展要求及目的,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对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改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前土地整理活动在浙江、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大规模展开,并且其理论、方法逐渐完善,从最初以单纯增加耕地面积为目的开始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为目标。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有增加有效土地面积的潜力、农村聚落优化的潜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潜力、土地增值潜力等四个方面。但当前的大部分研究关注于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的潜力。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关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及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的概念、内容与方法,研究提出了土地整理项目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该项研究可对今后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预算,提供项目效益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综合性的土地整理工作,对耕地的保护及城市用地的合理化进行具体的规划,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所主要对未来的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等方面进行统筹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其中土地整理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效应。文中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指标的建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效益分析评价的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效益分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农业经济发展给土地整理工作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土地整理这项工作包括的具体工作内容有政治农田、农村区域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工作几种,借助土地整理工作,可以将农村区域的耕地质量提升,使耕地面积增加,对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改进,同时还可以对农村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水利农田建设是土地整理之中的重要内容,整理人员需要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其进行管理,本文根据对土地整理工作的了解,对其设计方法与管理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常春  陈烈  魏成 《资源科学》2006,28(5):43-49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热点问题之一,其中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研究意义尤为重大。本研究利用广州市花都区近30年来的普查、更新调查和逐年统计数据,结合卫星影像资料和实地调研,在深入分析耕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基础上,重点对耕地变化影响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揭示出:工业化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及城市化分别构成全区耕地减少的第一、二驱动因子,经济对外开放对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力不断加强,土地政策、土地规划、经济政策和行政区划等制度因子亦对耕地数量周期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认为综合运用耕地保护管制和经济调节手段、建立土地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体系、加强建设用地规划与整理整治、促进集约用地和内涵式发展等是大都市边缘区域耕地变化调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土地污染、不合理开发、耕地地力退化等现象,需要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提高耕地质量管理水平。本文阐述了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内涵,并对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以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1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分析及其政策路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海鹏  张杰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14,36(3):427-437
文章从耕地保护外部性出发,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分析。分析认为: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是耕地非农化的根本原因;耕地保护外部性类型划分、供体与受体界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体系和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耕地保护外部效益的内部化是解决目前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测度能够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提供依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弹性区间及其动态性反映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施的渐进性。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①应尽快构建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动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补偿体系;②进一步巩固和落实农户耕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和耕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③应将耕地外部效益统一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核算体系;④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⑤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参与意识,加强耕地外部效益和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基于灰色关联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珊  张安录  张叶生 《资源科学》2013,35(4):749-757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假想的综合效益最优的湖北省农用地整理情形,计算各地级市的实际整理情况与最优情况的关联度,评价湖北省农用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的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显著,但各地级市农用地整理综合效益的地域特征并不明显.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实现对不同项目甚至不同地区土地整治综合效益的大小排序,从而对土地整治规划确定整治目标和整治顺序提供依据.在本轮规划的编制中,应首先重点考虑排序靠前的地市的农用地整理,保证其资金供给.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和城乡收入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开胜  陈利根 《资源科学》2007,29(4):139-145
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关系的研究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课题。通过运用协整分析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年~2004年中国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城乡收入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经济发展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耕地数量变化的单向Granger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数量之间无明显的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结论揭示了耕地消耗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提高的良好愿望只是一种错觉,实际情况与此相悖。因此,有必要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作为解决耕地保护难题可供选择的途径,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耕地资源消耗的盲目依赖。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资源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然而从浙江省的实践上看,如果对矿山开发影响到的土地资源有预期地规划布局,则往往能取得十分显明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尤以建筑石料和水泥灰岩露天开采矿山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对余杭区露天开采矿山的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认为合适的规划布局和采用夷平式开采能有效提高矿地资源转型效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此从区位条件和法律法规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省露天开采矿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手段、以土地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矿政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   总被引:113,自引:5,他引:113  
罗明  张惠远 《资源科学》2002,24(2):60-63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 ,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并对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群英  周生路  任奎 《资源科学》2009,31(4):634-640
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考量已成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多目标优化模型,以生态承载力、生态支持能力和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生态效益的衡量指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方法进行研究,并以南京江宁区为例,求得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优化的若干方案,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择优。结果表明:①该方法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态效益考量是可行的,可以为区域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②采用该方法,目标年与基期年相比,研究区耕地面积减少幅度较小,可完成耕地保有量目标,园地、林地比重分别增加1.02%、4.41%,居民点工矿用地比重增加1.25%,交通用地增加0.91%,建设用地总量增加较小,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生态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7.
四重质量维度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②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③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④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构思地块尺度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测算方法,测算调查水田、旱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的基础上,识别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影响机理,构建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价值供需平衡的综合措施体系.结果表明:①水田地块的社会保障功能价值水平总体高于旱地地块,耕地地块复种指数越高、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高,越利于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作用的发挥;②耕地地块社会保障功能价值受到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和农户家庭农业人口人均非农纯收入因子的显著负影响,受到耕地地块地均纯收益因子的显著正影响;③要促进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供需平衡,一要通过增加耕地资源数量和提高耕地资源的物质产品产出能力来提升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功能供给能力,二要从提高农户家庭的非农收入水平、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来减弱人类对耕地资源社会保障功能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多见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较少,且已有的对其生态效益的评价多是从土地整理前后农业生产条件是否改善等角度出发,很少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对其进行评价。基于此,论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平原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尔菲法,选取土壤状况、景观格局和环境服务功能等3项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选取土壤有机质含量指数、土体厚度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生物丰度指数等5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据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运用归一化法等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最后,以成都市三河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主要评价指标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壤状况指数分别为44.51、46.88;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分别为32.59、32.40;环境服务功能状况指数分别为38.68、38.53;土地整理前后的生态效益指数分别为39.49、40.34。这表明,通过土地整理,其生态效益总体增加了,但景观格局状况指数和环境服务功能指数都有所下降。三河镇的土地整理项目主要是以提高土层厚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标,在增加耕地面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优化生态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上所做的工作还很少,这与实际情况是相符的,表明构建此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是合理的,可用于实际当中的一些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