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易错指数:2.易错点辨析:(1)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2)特别提醒:氧化钙固体加入水也会放热,但它不是溶于水放热,而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而不是氢氧化钠溶液溶于水放热。  相似文献   

2.
1.物质溶于水时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的改进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同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同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一、比热人们取各种不同物质1千克,使其温度升高1℃,测量它们吸收热量的情况时,从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是不相同的,这表现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了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上的不同,引入“比热容”这个物理量.比热容的定义是: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比热容.简称“比热”,它的符号是C,单位为焦/(千克·C).实验证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时放出的热量,跟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相等的.对例如水的尸h热是4.2X103焦/(十克·℃),这表示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4.
硫酸溶于水实验改进襄阳县竹条镇一中潘启(441100)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是用硫酸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来说明溶解过程伴随能量受比,从而分析物质溶解过程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个买验作了如下改进:取一支试管,将其外壁距DI/3以下全部均匀...  相似文献   

5.
一、某物质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生成物微溶于水,求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例1将5.6g生石灰投入201.8g水中,所得溶液温度为33℃,求该温度下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33℃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0.15g)  相似文献   

6.
说溶解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料离不开溶液 ;许多化工产品的制备 ,都要用到溶液 ;我们喝的许多饮料 ,治病用的针剂等都是溶液 ;人体中的许多化学反应 ,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等都离不开溶液。可见 ,溶液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维持我们的生命非常重要 ,很有必要从微观层次理解溶液形成的过程。本文用分子论的观点 ,结合化学热力学 ,来说明几种液体溶液的形成过程。一、溶解的过程从生活体验我们知道食盐、酒精、糖等物质溶于水 ,而油、沙子等物质不溶解于水。有些水溶液 ,如食盐的水溶液等可以导电 ,而有些水溶液不导电 ,如酒精的水溶液等。要弄清这些…  相似文献   

7.
对化学实验中的某些被误读的实验现象进行辨析,如:将铁片插入稀硫酸中表面变黑误认为是金属中的碳露出;铜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误认为是CuO;向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加热时生成的浅蓝色沉淀误认为是Cu(OH)2;配"新制FeSO4溶液"时将试剂溶于稀硫酸中误认为是防止Fe2+水解;淀粉水解碱化后加碘水未变蓝误认为是淀粉水解完全了。  相似文献   

8.
易错点1 忽视概念形成过程导致理解概念错误 易错分析 在复习过程中有些同学易混淆胶体与胶粒概念,误认为所有的胶体都能吸附离子,形成带电荷的胶粒.实际上,蛋白质、淀粉等有机大分子溶于水后形成的胶体不能形成带电荷的微粒,也不能发生电泳现象,原因是溶液中没有阳离子或阴离子(除水电离的微量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外).再者蛋白质胶体在重金属盐溶液中发生变性,在一些金属盐溶液中由于其溶解度的降低发生盐析.  相似文献   

9.
1.如何判断某物质是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答:方法一,从概念着手判断,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都不导电的化合物.方法二:从物质的类别判断:酸、碱、盐、绝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非酸性非金属的氢化物(如NH_3)、多数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相似文献   

10.
一般情况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NH4NO3等,这是由于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也有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时有放热现象,它的溶解度却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它们的溶解度也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姜信东 《中学理科》2007,(1):85-87,96
1.溶液是由_____和_______组成的混合物。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需注意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指溶解在溶剂里的质量,不一定等于加入的物质的质量。可溶性氧化物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溶质是氧化物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如CaO+H2O=Ca(OH)2,溶质为Ca(OH)2。  相似文献   

12.
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要点(一)熔解和凝固1.定义熔解物质从固态变液态。(吸热过程)凝固物质认液态变固态。(放热过程)熔点晶体溶解时的温度。晶体不同,熔点不同。凝固点液体凝固成晶作时的温度。同一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2.特点晶体熔解(凝固)时,吸收(或放出)热量,其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无一定溶点与凝固点。单位质量的某种晶体,在熔点时变成同温度的液体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熔解热。如冰的熔解热是80卡/克。3.条件晶体熔解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收热量。晶体凝固条件:①温度达到凝固点;②继续…  相似文献   

13.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的重点和难点。计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类情况:一、受溶解度影响的情况例至已知40℃时物质A的溶解度是3O克。此温度下,将26克该物质投入65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A)30%(B)50Wh(C)ll.sop(D)23.ide解析本题说明了40T时物质A的溶解度,由此暗示同学们在计算时,必须注意所加入的物质A26克是否完全溶于65克水中。经计算,40℃时65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物质A195克,因此,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应是:一X100%=23.1%。故选(D)。二、氧化物溶于水的情况例224.8克…  相似文献   

14.
一、△H的"+"和"-"号运用 例1 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在101kPa和298K条件下,加热250g胆矾,完全失去结晶水共吸收Q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__.  相似文献   

15.
例1某工厂在装备一件设备时,不小心把一个用镁合金制造的精密空心小球掉到一个又深又小的坚固水泥小洞中,用各种工具都取不出来,有人提出往小洞中倒入某种溶液使小球浮起的方法.现有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注:水的密度为1g/cm3,溶质溶于水后,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在保证不损坏小球的前提下,理论上可以用上表中物质配制成溶液,倒入小洞中使小球浮起,该溶液的最低温度应保持在°C以上.(已知该小球的密度为1.64g/cm3)在以上计算所得的最低温度时,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若小洞的容积为4000mL,要配制…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溶液pH例1将二氧化硫、生石灰、食盐分别溶于水,得到溶液依次为①②③,溶液的pH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B.①<②<③C.③<②<①D.①<③<②点评与解溶液pH的大小,一般是碱溶液大于中性溶液,中性溶液大于酸溶液.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H2SO3),pH<7;生石灰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Ca(OH)2],pH>7;食盐溶于水,溶液呈中性,pH=7.对照选项应选(D).二、比较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例2t℃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5g,丙物质的10g饱和溶液蒸干后可得1.5g丙.若取等质量的物质的饱和溶液,则3种溶液中所含溶…  相似文献   

17.
NH_4NO_3晶体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使烧杯和沾水木块冻结在一起。但在气温较高时,烧杯和沾水木块就难冻结;浓H_2SO_4溶于水,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学》97年第6期刊登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的探讨”一文·文中认为Mg与HZO反应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当停止加热经放置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的这一现象,是由于Mg(OH)。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造成的,即放置时,由于溶液温度下降,Mg(OH)。的溶解度降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OH一浓度变小,所以溶液的红色变浅,最后无色.我认为这样解释是错误的.造成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应该是,在放置过程中,空气中的COZ气体溶于溶液与OH一作用,使OH一浓度降低的结果.实验及分析如下:向Mg与热H。O反应得到的无色透明、澄清的溶液中加…  相似文献   

19.
一.优化思维的深刻性有些习题的条件合而不露,有些习题的表象具有迷惑性或干扰性,这为审题马虎、思维肤浅的学生设置了障碍.因此习题条件的陷蔽性或表象的迷惑性、干扰性的挖掘训练,有利于优化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1.将28克生石灰溶于972克水中,测知此时溶液的温度为33℃,求此时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此题若将2.8克生石灰视为溶质求值,显然是错解.必须认清其隐含条件:山生石灰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Ca(OH)2,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不是CaO,而是Ca(OH)2;(2)因CaO变成Ca(OH)2要消耗一定量的H2O,故所得溶液中的溶剂(…  相似文献   

20.
试验原理: 酒精和水可以任意比例混溶,醋酸钙只溶于水而不溶于酒精.当饱和醋酸钙溶液注入酒精时,溶液中的水溶解于酒精而使醋酸钙从酒精溶液中析出,呈半固态的凝胶状物质.若事先在酒精中滴入品红等有色物质的浓溶液,就会制出彩色的"固体"酒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