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博仔 《湖南教育》2004,(23):15-16
名家小资料 康德(1724-1804),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名著,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使他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主要收录在《康德论教育》中,对后世影响甚大。教育思想要点 培养道德理想王国的公民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保育 管束训导道德之陶冶 道德律儿童的纪律与自由 教育是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教育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他根据物的二重性引出人的二重性,人的二重性又决定了教育的二重性,即自然性的教育和实践教育。自然性的教育通过规训人的野性,培养人的心灵能力,为人自由运用理性能力做准备;实践教育通过使人遵守道德法则,从而实现人的本质——自由,自然性的教育是实践教育的基础。康德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对当今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性主义思想,为欧洲教育中发展理性思维,建立理性主义的社会观,教育观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那笃尔普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康德主义影响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要过渡,现当代西欧理性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以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为代表,使教育科学深入到对人的思维过程和道德形成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教育目标的实现水平,但作为一种化现象,理性主义教育思想并未解决对普遍人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认识人的本质的前提,揭示人的本质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在于机体的自然属性及其功能方面,而在于其社会性(实践性)方面。人的大脑等机体及其属性功能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教育活动)中进化发展的。对于人的本质的把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对教育本原等问题的回答,必须超越人与动物相区别的研究思路,必须超越形而下的技术层面的线性研究范式,而应从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入手,研究人的发展及其教育的规律。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实践性)出发,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也才可能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发表于1804年的《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赫尔巴特第一篇系统探讨教育的论文。他主要受康德的影响和激发,试图在此文中借助审美提出一种教育影响理论,以解决康德"如何通过强制来培养自由"的教育难题:教育者只有借助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才能通过无强制的强制去培养人的自由。赫尔巴特把这一思想在其两年后的《普通教育学》中加以系统化和深化。从《论对世界的审美展示是教育的主要任务》到《普通教育学》不仅显示了赫尔巴特教育学思想产生的"秘密"及其发展趋向,同时也体现了赫尔巴特从德国当时强调审美救赎的浪漫传统向西方"知识即道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该文重点探讨在教育思想中康德如何从人性论(善恶共居)过渡到人的本质规定(道德),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途径(自然性的教育和实践性的教育)将之实现。该文试图探索康德贯穿在教育思想中的隐微支柱:理性(理性的彻底性,一方面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必定要寻求自身的终极目标,也即完备性与普世性)与启蒙(使人具有使用自身理智的勇气和决心),整体地呈现出康德关于"自由行动者"的培养何以可能的设想与规划。  相似文献   

7.
著名存在主意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说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其重要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而终极目的是“培养人”。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也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要逐步使教育活动在科学的规范下展开,并使教育成为一门科学,教育者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努力和探索。康德认为:"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而且他还进一步指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赫尔巴特也强调:"必须要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而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就是心理学和哲学。时至今日,教育和科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康德形式主义的实质不在于他只讲一般的道德法则,而没有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它的实质在于,康德在解决各种伦理矛盾时,只从概念上改变对矛盾的思想规定,而不从实质上去改造产生矛盾的现实基础。表现在,他把道德与利益、“应当”与“正当”、“应然”与“实然”对立起来,使道德关系变成纯思想关系,道义力量成了来自彼岸世界的无力呼声,然而,一切旧的道德理论都有形式主义倾向。而康德形式主义有三个特点:逻辑化,将道德性等于逻辑性,从而把现实矛盾引向了思想逻辑领域;二元性,将感性与理性、爱好与义务、幸福与道德等矛盾割裂开来,分派到不同领域,从而避开矛盾;自律性,使道德活动成为理性的一种自慰活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康德形式主义的实质不在于他只讲一般的道德法则,而没有讲具体的道德规范。它的实质在于,康德在解决各种伦理矛盾时,只从概念上改变对矛盾的思想规定,而不从实质上去改造产生矛盾的现实基础。表现在,他把道德与利益、“应当”与“正当”、“应然”与“实然”对立起来,使道德关系变成纯思想关系,道义力量成了来自彼岸世界的无力呼声,然而,一切旧的道德理论都有形式主义倾向。而康德形式主义有三个特点:逻辑化,将道德性等于逻辑性,从而把现实矛盾引向了思想逻辑领域;二元性,将感性与理性、爱好与义务、幸福与道德等矛盾割裂开来,分派到不同领域,从而避开矛盾;自律性,使道德活动成为理性的一种自慰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有关康德哲学的重心问题,有人认为主要倾向在认识论方面。本文则从康德的“实践理性优先”理论出发,推出道德高于知识;并串联起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指出康德哲学的重心实际上在于研究人的行为道德规范,做到意志自律,即做个道德的人。并由此对当前的世界秩序提出道德方面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康德的“先验逻辑”是逻辑史上的一场革命,是关于知识和逻辑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先验逻辑包括“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逻辑”。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过程完全印证了先验逻辑的正确性。“实践”是“实践的逻辑”的基本概念,“道德律”是“实践的逻辑”的核心概念,“至善”终极目的以及康德的“道德神学”、“道德宗教”使先验逻辑趋于完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康德哲学及先验逻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杜威赋予民主主义以世界主义、全人类性的含义,拓深了对民主主义的理解。进行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才能丰富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人之属人的本质特性。杜威赞赏康德“只有通过具有博大的胸怀,能领会未来更好社会理想的人们的努力,才能使人类的天性接近它的目的”之社会的教育思想。杜威世界主义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新教育探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实践理性优先"的思想,把康德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向了道德领域。康德把道德存在的根据、道德律令的产生和执行以及道德最高理想的实现都归纳为人的理性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与德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与自由是康德伦理学的重要概念,如若把康德的“理性”概念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那么他的“自由”概念同样也可分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理论理性和理性的自由是属于思辨哲学研究的范畴,实践理性和道德的自由是属于伦理学研究的范畴。在康德看来,道德自由是人的道德活动之原因,德性是人的道德活动之结果。因此,在康德伦理学中道德自由与德性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如此,这种道德自由与德性之内在的逻辑联系恰恰体现着康德理性主义伦理思想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哲学基础到教育思想再到现实观照的逻辑,从康德人学思想中“人为自然立法”的认识论、“人为自身立法”的德性论和“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康德教育论述中的感官训练、道德教育、尊重儿童等内容所蕴含的有关人的认识能力、道德准则、存在本质等方面的人学观念,并进而揭示其人学与教育思想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逻辑架构展现了他从认识论到德性论再到目的论的人学思考逻辑;另一方面,康德教育论述的思想内涵也处处与他对人的认识和理解相关联。对康德人学及其教育思想的诠释不仅有助于一线教师理解我国许多教育论述之哲学基础,还可为当今的“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等教育研究和改革路径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杜亚泉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驱。他在国内较早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怀着科学报国的坚定信念选择教育以培养国民成为“科学的劳动家”,进而弘扬科技与道德相结合的现代文明。为此,他通过各种手段开展科学教育,其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既重视普及科学知识,又倡导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还倡言科学理性精神,而他以科学素养来评析社会、关注人生,尤为与众不同。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对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教育哲学及教育在当代的命命,把教育哲学作为探询美好生活和“好教育”的价值思考方式,把教育作为培养“好人”的德性品质的方式,教育哲学的实践性就建立在这种对终极价值的探询之上,这使得教育哲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有了终极的根据,同时,也使现实的教育具有理想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19.
魏春慧 《课外阅读》2011,(8):286-286
《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它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教育哲学漫谈”之四。回答“教育是什么”,即教育本质问题 ,是教育哲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着眼 ,在阐述教育内部的和外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 ,概括地提出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并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