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儿歌表演《刨洋芋》人文探究:《刨洋芋》是一首流行于山西河曲地区的民间儿歌。歌词生动有趣,非常接近口语,使得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开始“土溜溜的蚂蚱,满呀么满地爬”的描写,把农村菜地环境和少年喜欢蚂蚱的心情做了很好的陈述。接着,动词“举”“刨”“翻”和情态词“哟”“妙”等,把农村少年刨洋芋的过程和获得理想果实时的喜悦心情,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唱着这样的歌词,仿佛使我们和歌中少年一同经历了刨洋芋的过程,和他一起欢笑、一起享受。  相似文献   

2.
<正>儿歌表演《两只金鸡》人文探究:《两只金鸡》是流行在浙江省金华地区的一首民间儿歌。歌词借景叙事,前三句通过对红胖胖的太阳、两只金鸡和两只猫儿争老鼠的动态情景描述,引出第四句(最后一句)姐妹两个在学习上你争我赶的事实呈现。歌词整体的表述充满阳光、活泼之意。第二、三、四句中用了“跳”和“争”两个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富有动感的画面。第一句的形容词“红胖胖”和最后“嗨嗬,哈嗬”的情态虚词的运用,既照顾了首尾情绪的呼应,又恰当地表现了阳光下小动物活泼可爱的神态。让歌者仿佛置身在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习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首儿歌,歌名叫做《种太阳》,其中的几句歌词印象很深,是这么唱的:"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播种一颗,一颗就够了,会结出许多的太阳。一颗送给南极,一颗送给北冰洋。一颗挂在冬天,一个挂在晚上。到那个时候,世界每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在这里,笔者不是想跟这首儿歌较劲,而是想借此谈谈由这首歌里渗透出的一种极端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于职业教育,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功能,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想必大家从教科书或者近年  相似文献   

4.
一年级下册《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描写的是夏季郊外飞虫及水生物的活动情景。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要认识文中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相似文献   

5.
王星 《儿童音乐》2023,(4):74-75
<正>一、歌曲创作背景《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原名《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单簧竖吹乐器,虽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土家族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五种。二、歌曲分析歌词方面,“乃哟乃”在土家语中是“来呀来呀”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愉快、高兴、爽朗”的情感表达。歌词一开始即运用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儿童呼唤声,“乃哟乃乃哟嗬,乃乃哟乃哟嗬”,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首民间讽刺儿歌,最初流传于山东省。这首儿歌有一定的“叙事”色彩,就是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采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笔调诙谐(huixié),读来十分有趣好笑;读毕细细品味,可以感受到作品寓有关于“做人”方面的某种教育意  相似文献   

7.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儿歌想必同学们都会唱。最近,这首儿歌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因为这首名为《一分钱》的儿歌在部分音乐书中被改成了《一元钱》。据了解,编者修改歌词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很难见到一分钱。但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样的改动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还有网友在网上“哭诉”:“水果涨价我忍了,汽油涨价我也忍了,青菜涨价我也忍了,看到这个我真的崩溃了,儿歌居然也涨价了,从一分涨到一元,真忍不下去了……”  相似文献   

8.
陈世旭 《教师博览》2009,(11):48-48
多年前,刚上初中的儿子有一次放学回来,对我说,他在幼儿园学的一首儿歌,现在改词了。那首儿歌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改后的歌词是: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包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接过烟/马上把烟点/我生气地说了声/哥们给钱!  相似文献   

9.
四季的太阳     
小朋友们,说起太阳,你们一定都很熟悉。你们对四季的太阳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一起来读一读傍晚,太阳收起了刺眼的光芒,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光盘……我的发现这句话描写了傍晚的太阳,并且告诉我们傍晚的太阳的特点。有关太阳的词语春晖夕阳残阳艳阳朝阳暖洋洋暖烘烘火辣辣金灿灿冉冉升起骄阳似火阳光明媚霞光万道夕阳西下烈日炎炎风和日丽日上三竿  相似文献   

10.
    
公路边的大杨树,是小喜鹊的伞:水塘里的大荷叶,是小青蛙的伞;山坡上的大蘑菇,是小蚂蚁的伞……下雨了——大家都有一把伞。 (选自《四季儿歌》) 〔提示与教学建议〕这首儿歌以伞为题,描写了动物们利用自然物为伞的情景,由于动物们用的伞不同,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伞世界,也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这首儿歌语言浅显,角度新颖,意境优美,幼儿易于理  相似文献   

11.
<正>人文探究:《雪花飘飘》是流传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民间儿歌。描写了在大雪纷飞的年节时分,孩童在外婆家享受美食的心境。满大溪的雪花、满大路的雪花、浓浓的雪花,反而使得孩子们随着雪花飘飘,心情在快乐的舞蹈着。因为炊糕、煎糖、豆腐、公鸡等佳肴都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即将呈现。这首儿歌透过对雪花和美味的歌唱,表达了在中国节日文化中,浓浓亲情的真切体现。在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雪花飘飘》给了我们温暖提醒:重视亲情,关注故乡。让我们的心有安顿。  相似文献   

12.
<正>人文探究:《虫虫飞》是流行在浙江省杭州建德市航头镇的一首民间儿歌。歌词简洁明了,表现了在过去乡村农家由于生活条件不如意,以请客之名宰杀小公鸡给自家孩童食用的情境。“虫虫飞,飞过去”既是对当时环境的描述,也是歌者快乐心情的表达。因为在农村有一种共识,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用黄酒作调料的线鸡特别有营养。但在以前农村并不是经常有鸡肉、猪肉吃,一年之中,难得有肉在餐食中。所以作品表达了家长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的快乐心情。这种快乐心情在旋律的切分节奏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3.
母亲淳朴的儿歌启蒙教育和自身的选择使我一生与儿歌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使儿歌反映新生活,我尝试过“时政儿歌”,也创作了不少反映城市新气象的作品。知识儿歌、讽刺儿歌、游戏儿歌、谜语儿歌也有不少。从事儿童学创作的四十多年,但愿能有三、五首作品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一首唱不完的歌,生活的歌又是一首绝妙的诗。歌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真实地反映生活,炽热地抒发情感,具有极强生命力。如“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这首震撼人心的《松花江上》历经半个多世纪,人们久唱不衰;“团结就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2010年第4期《七巧板》播出了一首《数字歌》,这首儿歌把抽象的数字变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象,可以说是寓教于乐。不过,有一句歌词“2变成一只鸭,呷呷呷呷”中的“呷”字用得欠妥。  相似文献   

16.
这学期我听了几节很有启发的课。一节是合肥市电溪路小学董老师的四年级音乐课《对鲜花》。《对鲜花》是一首北京儿歌,董老师设计了一个创编歌曲的环节。这首歌歌曲难就难在它的歌词前后是相互押韵的。  相似文献   

17.
<正>人文探究:《叮叮当》是一首流行于浙江温州市的民间儿歌,在温州家喻户晓、老少皆唱。短短的三句歌词(衬词除外)却充分反映了温州古城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事象的来龙去脉。“山脚门”即今城区来福门之旧称。“孤老堂”是指在明末时期,温州遭受水灾,无依无靠的“空巢老人”只得流落街头,乞讨为生。当地一位胡员外于心不忍,便发起兴建孤老堂的建议,并在众人支持下成功建成。这一善举,使孤寡老人有了栖身之处。“松台山”坐落在温州古城的西隅。山间松木林立,山顶平如戏台,  相似文献   

18.
儿歌的创作必须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契合孩子审美需求。让孩子通过听儿歌、唱儿歌感受艺术的魅力,同时又能发展情感、认知、想象力。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我抱着刚出生十几天的小孙子,轻轻地唱着这首我谱曲的《摇篮》,看得出来他真的很享受,很惬意。这首歌是2005年8月31日创作的,是我创作的第一首儿歌。儿歌,简约不简单听上去歌词和旋律都简单的儿歌,其实创作起来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9.
“改”教材     
李莉 《四川教育》2003,(12):40-40
教材上《太阳》一课有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太阳吗,为什么?我感到这一设计太笼统,不能完全打开学生的思维。为此,我对问题进行了修改,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你知道太阳公公从哪里出来吗?请画一画,说一说。(2)学完儿歌,你想对太阳公公说什么?这么一改,学生可喜欢啦!修改后的第一问,其实是想让学生学着儿歌的韵律编写儿歌。先画后说,让学生有了说的对象,降低了儿歌编写的难度。同时“画一画”也符合儿童愿意动手操作的特点,激发了说的愿望。来看看学生编的儿歌:沙漠里,太阳从海市蜃楼里走出来;田野里,太阳从泥土里拱出来;操场上,太阳从运动员哥哥…  相似文献   

20.
《关雎》是由赵季平谱曲,歌词取自《诗经》中的同名诗词《关雎》,由宋祖英演唱的一首女声独唱声乐作品。曲调旋律优美,歌词典雅,风韵依存。《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诗。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本文拟通过对该首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为希望进一步了解该作品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