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自2010年以来,传媒频频出现以"××哥""××姐"命名的人物,一时间"犀利哥""短裤哥""三轮哥""马夫哥""凤姐""微笑姐""失控姐"等称谓词争相出现在网络、报刊、杂志上,有的报刊将此称为"哥姐风潮"或"哥姐文化"。文章就此称谓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生成特征和语用价值。一概念的界定"哥"、"姐"属亲属称谓词。现代汉语有363个亲属称谓词,其中一小部分如爷、叔、妈、婶、嫂、哥、姐、兄弟、弟、妹等泛化用以称呼非亲属关系,成为比较定型的拟亲属称谓词。拟亲属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无厘头"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面前,刚刚平息的"贾君鹏事件"更是把这一现象推向了顶点.这是网民的行为艺术还是商业炒作手段?本文从网络推手、网民、媒体三者及其之间的互动剖析这一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杨兼 《新闻前哨》2015,(2):71-73
2014年12月底,徐州某小伙在网络上上传了一段视频,该视频记录了他将一瓶白酒倒入碗中,并在十几秒内一饮而尽的过程。该视频随后在微博、微信中被大量转发,小伙子因此被称为"一斤哥"。随后,沛县网民挑战其酒量,上传发布了一口气喝两斤白酒的视频,并在视频中明显流露出网络约战的意味。随后,其他地区网民很快接力应战,网络中相继出现"三斤哥"、"四斤哥"的喝酒视频。随即,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戏谑化"表达在网民群体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集体狂欢",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这类话语的起因和功能,探讨其可能的潜在危机,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引导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中风行着各路以"哥""姐"为称号的人物,引发公众和传媒的热议,其中典型的如"犀利哥"、"凤姐"。本文认为,无论是否出于炒作目的或存在网络推手助推,这些"哥""姐"们接受的是大众狂欢式、围观式的消费。在传媒消费主义视域下,"哥""姐"现象之热背后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式微,人文精神和传统消费文化价值的沦丧,以及大众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弱化。  相似文献   

6.
2010年6月18日,一名广东网友通过网络上传了一段录音,反映广州市法制办公务员态度蛮横,还大吼大叫,于是这位彭姓公务员遂以"咆哮哥"之名一夜暴红。近年来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种"哥姐"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相似文献   

7.
傅毅飞 《新闻通讯》2010,(10):49-50
近年来,像“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很傻很天真”、“被幸福”、“犀利哥”……这样极富特色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影响并丰富我们的生活。所谓网络热词,又称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由网民创造或发掘的、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盛行的词汇或句子。它反映了网民对某一公共事件和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  相似文献   

9.
自2003年"芙蓉姐姐"以凭借风格独特的照片在网络走红后,互联网进入一个"哥"和"姐"的时代,因择偶标准而备受关注的"凤姐",因混搭时尚的穿着而广为流传的"犀利哥",类似的传播符号层出不穷。近两年,微博上又兴起了以"马云爸爸"为代表的另一类亲属称谓合成符号,亲属称谓的泛化运用已然成为网络戏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着重探究亲属称谓泛化运用背后的传播机制,即亲属称谓怎样与传播主体相结合的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传播符号,在亲属称谓的选择和传播过程中,反映了网民何种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10.
张涵 《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11-112
继"毒豇豆"、"苏丹红"之后,近段时间热传于网络的"皮革酸奶"、"皮革胶囊"等词,再次证明了网民对食品卫生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热词的产生可以说与食品安全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密不可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拟从其产生的原因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以及怎样营造和谐的传播氛围三个角度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网络传播现象进行探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1.
"网络问政"中网民媒介素养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天再去回望中国历经大事的2008年时,无论是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还是北京奥运会,总有一个群体与这些大事随行,那就是"网民".网民是一种力量--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网民力量的作用下,网络监督、网络问政已经不仅是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推进以人为本社会建设的措施,更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总书记、总理多次与网民网上对话,地方领导亦是如此,网络问政极其火爆,"网络汇集民意,政府顺应民意"成为潮流,网民在推动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炒作随着近几年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而成为屡见不鲜的现象,从犀利哥到凤姐再到小月月,随着这些草根人物的迅速走红,网络炒作现象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本文以"hold姐"的网络走红为例,分析新媒体时代网络炒作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就此现象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在网络上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卷入对当事人的声讨中.到底是道德声讨还是网络暴力,这已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肉搜索"是近期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文将就"人肉搜索"产生和火热的发展从网络、社会、法律、网民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人内搜索"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现象出发,通过结合其产生的浅阅读背景以及网络机制,从多个角度讨论浅阅读和网络机制双重作用下的我国网民的非理性情绪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究其本质、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措施,也为当下网络媒体的发展及网络舆论的引导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文化中的一道独特景观.本文通过"躲猫猫"的流行个案,分析了"躲猫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生产机制,认为网民通过赋予"躲猫猫"以新的所指,对权力进行话语的抵抗.当它成为一个流行的话语符号,又能够往其他领域扩展,典型的表现便是被市场所收编.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茜 《今传媒》2012,(2):31-33
近年来,网络以其强大的互动性吸引汇聚了无数网友,并由此造就了在重大问题上迅速形成舆论的能力,然而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把关人"缺失而产生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却妨碍了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不利于网民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严重影响了网络媒介生态环境的发展。只有通过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网络把关力度、紧抓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李娜 《今传媒》2011,(8):50-51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海量信息的网络中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使网民能长期关注某一特定的网络媒体、某一网络事件则成为媒体人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网民心理、网络媒体自身特点以及网络事件的研究,防止在网络上出现"热舆论"冷化和"舆论倒伐"现象的出现,从而促进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红人"的界定与类型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卜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相似文献   

20.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