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遇到“属性”和“特性”两个词,有些同学搞不清,所谓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即事物“生”来就带有的性质;所谓特性是指物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的性质,特定的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性质也随之改变,下面就“属性”和“特性”谈几个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2.
学生甲:唐老师,您曾经讲过,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在学习“密度”这一节里,您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请问:“属性”和“特性”可以互换吗?唐老师:能否互换,首先得弄清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学生乙:我们查了《现代汉语词典》,“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特性”是某人或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唐老师:对.在物理学中,“‘属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不随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种性质,它具有唯一性,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因为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而“特性”是指外部条件不变时所具有的…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运动和力”第五节“物体的惯性”(第36页)中,有关惯性一词的描述原文如下:“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笔者认为“特性”一词用得有些不妥。“特性”一词在物理学中常指某事物所特有的性质,能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物理性质。当一些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特性有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往往用物质的特性来鉴别不同的物质。如:水在4℃时密度最大,大于4℃时热胀冷缩,小于4℃时热缩冷…  相似文献   

4.
学习初中物理.不少同学对属性。特性这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辨别不清。或含含糊糊支吾其辞,或件其自然混为一谈。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属性与特性有如下三大区别。属性是物体本身的国有性质,木随物体的外部条件变化而变化。特性是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质,外部条件变化时一物质待性也随之而变化。如: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等外部条件改变其质量保持不变;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的确定原来受特定条件限制,特定条件失去或改变,密度就会随之改变。物理课本密度表中各物质的密度值都是常温、常压下的数值.一旦…  相似文献   

5.
相对是指某事物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随着一定的条件而变化 .高中物理从研究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 )的概念开始 ,就一直在提“相对”这个词 ,如“相对速度”、“相对加速度”、“相对位移 (路程 )”等 .这些概念之所以强调“相对” ,其共性是所选择的参考系一般为除大地之外的非常规参考系 ,因此一旦在后继课程的某些习题中偶然露脸显身 ,就使某些学生如坠云里雾里 ,总在这些地方出错 ,可以说是祸起相对 ,为此师生大伤脑筋 .本文旨在对如上相对概念及其应用做一浅显剖析 ,也许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相对速度…  相似文献   

6.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七章提到: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能混为一谈.应正确理解和辨析“属性”和“特性”这两个不同的物理概念.  相似文献   

7.
所谓属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它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是一个恒量,根据属性是无法鉴别物质种类的,例如质量、惯性等,所谓特性是指物体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性质,当特定条件发生变化时,这种性质也发生改变,如密度、电阻宰、比热容、熔点等,根据特性可以鉴别物质种类。  相似文献   

8.
《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轻灵而自由。”查原文,这句中的“形式”为“形势”。可能是选编者想改为与“本质”一词相对应的词语,抑或其它原因,改“形势”为“形式”。这样,恰好改动了原词的准确性。“形式”一般指表现方式,如组织形式,结构形式等。“形势”指地势或事物发展的状况,显然文中用了地势这意思。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树木“把小屋遮掩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露出“建筑的线条”,“像鸟一样……。”因而,这里用“形势”指小屋露出的外形(形),和它所占据的地形势(势),表现出的姿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若用“形式”,就无法表达出这些内涵。再从“本质”一词来看。“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一哲学名词。显然,文中用的不是这个意思。文中的“本质”应理解为“孤立地”“单纯地”。整个一句可理解为:单纯  相似文献   

9.
这里为何不再提“温度”杨森林(江苏省南通市港闸中学,22600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物理概念.沪科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物体的质量”一节中,关于“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的阐述是:“不论它们的状态、形状、位置怎...  相似文献   

10.
一、质量和密度的联系与区别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给定一个确定的物体 ,其质量就确定了。如一段铁丝 ,把其折弯、打扁 ,把其放入油中、放入太空中 ,将它熔化成“铁水”,但含铁多少都不变。可见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温度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与外界因素无关。2 .密度 :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为什么说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呢 ?1所谓物质的特性 ,就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有性质 ,是这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之间的区别。如生活中人们常说 :“铁…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主要是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初步的认识。要完成这一认识过程,就要对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在上述各过程中,“比较”一般来说则是认识过程的开端。 “比较”就是把各事物的某些属性加以对比,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运用比较方法认识事物,首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统一性是指自然界诸  相似文献   

12.
所谓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另一些特性上也可能相似的思维形式。应用在物理学习中,就是将陌生的物理现象与你熟悉的、相似的物理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本质。根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类比法常用的有性质类比、关系类比、协变类比等。  相似文献   

13.
何谓类比?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互相比较,推出与之相似的特性。如果要论证某种事物的性质,就拿另一种已知的同类或有相似点的异类事物跟它进行比较,根据已知事物的一些性质,类推出要证明事物也同样具有这些性质。例如高中课本中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手段的同时 ,深刻地论述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人的本质特性。由于人类不像动物那样只受肉体需要的支配进行生产 ,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全面地改造自身 (形体、精神、意志、情感 )和美化自身的生存环境 (社会、自然 ) ,创造着文明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创造着美 ,所以马克思所说的“美的规律”不是指某些事物的一般性规律 ,而是指“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 ,这样就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和美的本质。从这一点出发 ,我们就可以分清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艺术美是分属存在和意识的两种不同范畴的美 ,同时也就弄清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自然物的形式美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美。  相似文献   

16.
“质量”是学生在中学科学课堂中第一个遇到的极其抽象的物理概念。教材是这样定义“质量”概念的:质量可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大概能够解释“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比喻句常常用比喻词来表示,最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像……一样”等等,但是有时虽然用了“像”等词,也不能说是比喻句。那如何断定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构成比喻句所必需的几个条件:1.外表的对应性。比喻的本体、喻体应是相对应的两个事物。2.本质的相异性。本体、喻体应是类属不同、性质不同的两种事物。3.比点的相似性。本体、喻体应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来断定带有“像”字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有时为了避免用词上的重复或单调,需要用到一些“替代词”。而有些“替代词”必须露脸,它们是one,it,that。本文就这几个“替代词”何时“露脸”,做一浅析。一、“替身词”one的“露脸”1.one可用来代替前面所提到过的同类事物,但不是“同一件”,具有泛指“某一个”的性质。例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事物的性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根据这一界定,有如下三点需要进一步认识:第一,性质与特点(特征)、属性的关系。首先,根据性质的定义,性质是特点(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特点(征),它是反映该事物的“根本属性”的特点(征),故其内涵更为深刻。而特点(特征)的外延更具广泛性和一般性。事物的属性则不必反映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第二,根据上面对事物的性质的界定,显然一种事物的性质具有比较意义,即它是在与其他事物  相似文献   

20.
<正> “移就”是汉语修辞学中设立较早的一个辞格。在汉语的言语语活动中,“将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性状,这种词语活用叫‘移就’”。(《修辞》、倪宝元著,十九八○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十五页。》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大量这种“词语活用”的语言现象,并且有定名——hgpallage。但是,国内外一般中小型辞典都未收录hypallage一词,而收有hypallage一词的某些辞典对该词却有两种不同的界说,一种界说认为hypallage指“格的转换”,国内学者将其译为“换置法”。另一种界说认为hypallage指:“修饰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