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读了江西上高县逸夫小学晏梅兰老师《改革备课方式——走进“0教案”》一文(编者:本刊语文版2004年第1期),感触颇深。晏老师提出:“‘0教案’不是‘0备课’,而是为了使教师能把写教案、抄教案的时间腾出来备课。”确切地说,写教案本身就是备课的内容之一,改革的焦点是把教师因无奈而抄袭现成教案的时间腾出来用在“备真课”上。晏老师观点鲜明,就是主张真备课、备真课,反对假备课、备假课,使备课切实发挥为教学服务的作用,我很赞成这种务实的做法。细细品味上高逸夫小学备课管理的“五项措施”,令我钦佩的主要是集体备课和备课指导。集体…  相似文献   

2.
一位做过教师的朋友回忆自己从教的经历时,曾经“心有余悸”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害怕写教案了!朋友当初属于那种“教而优”型的教师,他说的害怕写教案,绝不意味着不愿意备课。还是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写教案的吧!现在我们许多教研部门和领导都很强调备课,一些市、县搞的“教学五认真”、“质量在课堂”等主题活动无不把备课置于首要位置。但强调的往往是刻板的模式备课,写出详尽的“规范”的教案。比如语文每一课教完都要写课后小结,每一课时都要有板书设计,大小测试都要做卷面分析,都要写讲评教案,每一次教案都要写满两页纸……这就好…  相似文献   

3.
一位做过教师的朋友回忆自己从教的经历时,曾经“心有余悸”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最害怕写教案了!朋友当初属于那种“教而优”型的教师,他说的害怕写教案,绝不意味着不愿意备课。还是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写教案的吧!现在我们许多教研部门和领导都很强调备课,一些市、县搞的“教学五认真”、“质量在课堂”等主题活动无不把备课置于首要位置。但强调的往往是刻板的备课模式,写出详尽的“规范”的教案。比如语文每一课教完都要求写课后小结,每一课时要有板书设计,大小测试都要做卷面分析,要写讲评教案,每一次教案都要写满两页纸…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较为系统地讲述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意图、教学结构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等,供同行学习、交流、评议,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教研过程。“说课”与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课”是教师更内涵、更高层次的备课。从一般意义来说,备课主要指写教案,实际上,备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写教案仅是其中的一环。教师在备课中所投入的智力活动不可能在教案中完全展现出来,教案只是一个准备付诸实施的操作方案,重在确定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而“说…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教案展评会上,一本本教案,封面设计图文并茂,一页页备课纸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看来,字里行间真可谓教师们心血的结晶啊!诚然,教师上课要备课,这乃天经地义,有关领导和学较如此重视教案备课,也无可厚非;确实,怎允许教师不备课而随意走进课堂,信口开河地去贻误广大学生呢!然而,怎样备?这就值得商榷了。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好课,但毕竟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完成好教学任务。问题是“课”不只限“备”在纸上,更不能示花架子。很难信服,教师教案写得好,就足以证明教学效果好?据说,从前私塾老先生的课是“备”在眼里,“备”在  相似文献   

6.
在新教材实施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备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探讨的“焦点”。因为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备课应该和新教材所体现的格调一致,体现创新、增效、实用、减负的要求,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一、改变观念求实用目前的评价机制普遍认为:教师写了教案就备了课,未写教案就没有备课;通过校园网选用网上教案是“偷懒”;同级同科目的集体互动而写成的教案为“雷同”或“抄教案”。这样检查评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明显地滞后了,至于…  相似文献   

7.
写即“写教案”。这是教师备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工作的形式化体现。写好教案是认真备课的佐证,同时也是上好课的保证。怎样才能使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呢?首先,我们请老教师举办谈教案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使教师们认识到认真备课,写好教案的重要性;了解教案的内容要求、格式;掌握写教案的方法。然后,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抓好教案检查工作。检查的重点放在教案的格式、项目、课程设计等内容上。检查的程序是:教研组预查,审批签字;教务科组织  相似文献   

8.
欧录强在《教案检查不能“叫停”》(《中小学管理》2006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写好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我们坚持了多年的优良传统,因此,教案检查不能“叫停”。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确切地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写教案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相似文献   

9.
章佩华 《小学生》2010,(5):30-31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备课往往成为了“例行公事”,是应付检查的“苦差事”。笔者对我校3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老师们没有一个喜欢以往的教学设计形式,只是被一些形式束缚,不得已而为之。那么,在新课改的要求中,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我与许多同行一起思索着。有效的备课绝不等于简单的写教案,更不是机械重复地“拷贝”教案。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熟读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眭的了。做好隐性备课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隐性”备课,即备在教师的心里,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对课文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要有多种策略的体现,要体现“可能性”,而这些就体现在教师的“隐性备课”里,这样“显性的教案”就犹如一篇精美的文章,清澈、晶莹,重点之处细细描绘,其余的一笔带过,即有“大江东去”的豪迈,又有“杨柳清风”的细腻俊秀。只有这样,“隐陛备课”才能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使师生拥有一个闪烁灵性,享受快乐的课堂生活。本文以浙教版第十册小学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将“隐性备课”做细。  相似文献   

10.
备课杂谈     
语文课有语文课的特点,语文教师的备课也与其他教师不同。要全面研究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办到的,这里只谈几个具体问题。备课与写教案“备课”与“写教案”都是教学的准备活动,但“备课”包含全部的准备活动,而“写教案”,只是准备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把二者“合而为一”了。这主要是由于领导者在检查教师  相似文献   

11.
面对新课程,传统的“写教案”已成为制约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阻力。有鉴于此,我以为教师教案可以不全“写”。教案不全“写”,是指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不按教案的形式把备课完整写出来。从而使备课不拘泥于形式,打破了原有的格式和框框,使备课方式更灵活多样,更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具体做法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13.
现行备课方式的弊端 当前,备课工作主要沿用“教师写教案”和“领导检查教案”这种单一的模式。它的弊端表现在:写教案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造成了“以抄代备”、“课后备课”等不良现象,使备课过程难免低效、高耗;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了教师备课的创新意识;备课的功能由“服务于教学”异化为“服务于检查”。 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新课程下教师应利用这一点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老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动态生成。而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在课前一厢情愿地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提前预设,唯恐不细、不精,以细化环节为能事,给教师和学生以无形的束缚,使得教案成了师生表演的剧本,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4.
备课要心中有“纲”贾振东,耿见旭备课是教师的常规工作,备好每一节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写教学设计,这是不全面的。每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优选都需要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这一...  相似文献   

15.
论教师备课     
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概括为备课(包括写教案)、授课、批改作业、辅导等几个环节。备课是对教学活动的构思,教案是备课的文字体现。可见,备课、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备课一般是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所谓“备教材”需要达到“六要”:一要熟悉《教学大纲》要求;二要熟悉教学“计划”安排;三要明确教材的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四要了解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和作用;五要突出重点、突  相似文献   

16.
杨学军 《山东教育》2009,(1):125-125
近日,笔者去一所小学看望一位当语文教师的同学。来到他的办公室,笔者看到他和几位语文教师正在写教案,而且都在抄写《星级教案一点通》这拳书。“为什么大家不自己备课写教案呢?”同学答日:“我们兼课多,每天要写两三科教案,这样不是省事么。”难道我们的农村小学教师就是这样备课的吗?这样的教学态度又怎能将知识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呢?  相似文献   

17.
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一直是为广大教师所关注的“经典”话题。进入新课程,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自主的学生,合作的学习和探究的方式,使课堂教学的进行,不会完全符合教师教案的固有步调,这对备课写教案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按照新的教学精神,必须增强教案的“弹性”和“张力”,提高它的可适应度和灵活度。一方面,教师的学习和思考,要更细致、更深入,以有利于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写成的教案,设计的教路可以粗放一些,以提高预测性和预设性,有益于教学过程的当堂生成。“案例式合作备课”便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一项颇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有的学校要求集体备课做到统一目的、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教具等,完全是对集体备课的误解和机械操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集体备课反倒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一“、集体备课”的几种误区1.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活动。因此,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机械地套用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母案。预设教学方案需每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以适应本班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如果教师不加修改,生硬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的教学预案,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还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每个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情况以及集体讨论时的感悟,对已形成的教案做必要的修改,然后施教。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块状设计,预设环节与轮廓,...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一些学校在教师的“研训”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培训的方式也不是教师所喜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教师“恐研”的病根。如何让教师不再“恐研”?关键要远离“三大主义”。抛弃形式主义——多一些实在的引领形式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活动和计划的虎头蛇尾。一些学校对教师备课的检查,多是注重备课的形式,只检查备课的节数,而不关注教师备课的质量;只是检查,没有评比的督促机制。这样的检查多是走过场、例行公事,教师也是将以前的教案或者是教参上现成的教案草草抄下来交差。这样的检查,只是行政命令式的,是外在的,不是教师心理需要的,不…  相似文献   

20.
“课本备课”就是将已备好的教案有机地“搬”到课本上 ,富有创意性地在课本上勾勾、画画 ,作一些简单的标记和提示 ,更能符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写好教案并不等于就能上好课。这就要求我们在走进语文课堂前 ,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在头脑中梳理一遍 ,分清教学的主次 ,抓住一些学生可能存在疑问的地方加以思考、分析和调整 ,随手在课本上作一些提示性的文字或符号 ,这就成为了备课环节的一个有机延伸。多年的语文教学告诉我 ,“课本备课”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 ,能顺着作者的思路 ,理清出自己的教学思路。在给课文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