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2.
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妮  刘殿伟  王宗明 《资源科学》2008,30(8):1243-1251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生态安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辽河中下游流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1986年、2000年2个时段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近几年的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建设活动,使得辽河中下游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2000年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比1986年增加0.08,但是目前流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较安全区面积大幅度减少,减少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2.15%,生态预警区面积大幅度增加,增加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17.85%。影响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但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生态安全是指能够维持和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不损害和威胁生态系统本身健康和完整性的生态系统状态,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高度和谐状态。从长川流域土壤侵蚀、干旱缺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实际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角度,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手段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976年至2000年4期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在1976年至2000年期间,在各生态安全等级中,生态欠安全和生态中度安全等级占据主导地位,而生态安全等分布面积非常小,仅占流域总面积的小于1%的区域。虽然近几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使得长川流域生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目前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全流域整体生态安全指数(ESI)变化范围在1.11~1.33之间,处于生态欠安全等级。不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小流域(如川掌沟、五步进沟、五分地沟等)以及整个流域尺度的生态安全状况的好转说明,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和维持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4.
生态安全是“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强生态安全研究已刻不容缓。本文结合离子型稀土矿区开采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建立了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的离子型稀土矿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析评价2011-2016年赣州某稀土矿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该稀土矿区的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矿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正逐步好转,但总体上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未达到理想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健康不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的状态与能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与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和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服务支撑能力下降,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生态安全问题,而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是生态安全预警。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特点,从生态安全预警角度,利用熵权和可拓学理论,建立基于S-T-R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预警指标阈值的确定,定量化分析该区域生态安全状况。运用该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历史时序(2003~2013年)及规划年份(2016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估和预警。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逐渐好转趋势,但生态安全整体水平处于“安全”状态以下。2016年经济区生态安全为“无警状态”,同时有向“轻警状态”发展的趋势,能源消耗、水资源短缺、工业“三废”等是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好转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问题、构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采用“农业生态不安全指数”对湖南省主要农村地域县(市)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沿岸与洞庭湖区洪涝灾害、湘中南的夏秋干旱、中小城市的“三废”污染以及较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等是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和挑战。湖南省农业生态安全地域差异明显,长株潭地区总体安全度最高,但该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程度高,耕地数量下降快,“三废”污染呈加重趋势,都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湘西武陵源山区农业生态安全度较高,喀斯特山区的生态治理和脱贫致富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关键所在;湘南山地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度中等,降水时空分配不均导致季节性干旱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湘中丘岗盆地区人地矛盾极为突出,工业“三废”污染较重,加上降雨时空分配不均、水土匹配欠佳导致季节性干旱明显,生态安全度较低。湘北洞庭区湖泊生态环境演替频繁,以洪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生态安全度最低。  相似文献   

9.
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给区域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旅游地生态安全隐患。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可以综合评价区域生态安全,就PSR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35个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安全状态。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低;区域经济、社会、旅游设施和服务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方面监控较好,生态安全水平高。最后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相似文献   

10.
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给区域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旅游地生态安全隐患.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可以综合评价区域生态安全,就PSR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35个主要旅游城市的生态安全状态.评价计算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旅游地生态安全水平高,东北和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低;区域经济、社会、旅游设施和服务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方面监控较好,生态安全水平高.最后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的景观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具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1975年Landsat/MSS影像数据和1986年、1996年和2000年Landsat/TM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提出了景观生态指数来反映LUCC变化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近30年来公主岭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1975年~1986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尤为明显,到1996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明显减慢。从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分布空间变化主要是由耕地的变化引起的。景观生态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公主岭市1975年~1986年间由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造成的生态风险不断增加,随后逐渐减小,这种变化与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别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趋势呈高度相关,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及其动态研究——以开封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乡结合部是位于中心城市区与外围典型农业区之间,具有城市与乡村双重特征的过渡带。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边界范围内维持作物生产能力,保持环境质量及促进动物健康的能力。以开封市为例,在实地采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参数,修改内梅罗公式,对其城乡结合部土壤的整体质量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质量进行评价,于1982年土壤普查结果作对比,探讨土壤质量的动态变化;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分析了因其土壤质量变化的原因,提出维持和提高开封市城乡结合部土壤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临川区土地生态环境的研究,采用德尔菲法、等距划分法、加权指数法,确定该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安全等级,得出临川区各乡镇的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临川区土地生态环境安全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污染足迹: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虽然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无法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的根源在于土地功能排他性假设限制了其对利用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性产品和服务的人类活动的衡量。为了摆脱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应当承认土地功能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污染足迹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污染足迹,即基于污染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是一类典型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它不是对传统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的简单置换,而是能够囊括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污染物,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别或类型进一步细化。污染足迹计算的难点在于必须明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确定进入各种土地类型的污染物量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纳污能力,而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不同类别或类型污染物污染足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判断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实现土地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量化2002—2011年天津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分析总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化水平和第三产业产值4个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表明:研究期间天津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域为主,其波动对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大;林地、建设用地对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城镇化水平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影响最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R模型的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以与乡镇结合的小流域为评价单元,将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生态安全度模型和RS与GIS技术,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取18项评价指标,建立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流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阳江流域生态安全状态优秀区域面积占8%,良好区域面积占81%,一般区域面积占11%,流域整体上处于良好状态;2流域上游部分评价单元设有自然保护区(东阳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生态安全处于优秀状态;流域中游评价单元(马宅,画水等)河流流经丘陵低山地带,主要流域环境处于自然-半自然状态,整体生态安全状态良好;流域下游评价单元,河流干流流经东阳和义乌主城区地带,由于建设用地比例过大,人类干扰活动强烈,生态结构和功能遭受破坏,生态安全状态一般;3东阳江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城区人为干扰剧烈,非环境压力较大;干流水质状况较差,部分流域单元生态组织和服务功能较差;湿地退化较快,消落带受损较重。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刘勇  刘友兆  徐萍 《资源科学》2004,26(3):69-75
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可是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及评价研究尚未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研究几乎还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对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概念、内容和目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的代表性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浙江嘉兴市为例,以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作为本评价的目标层,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系统层着手,细化研究的层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完备性等检验,最终从状态层选择了24项变量层指标,构建了适合区域特征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计算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各评价指标的安全指数,结合AHP法等确定的指标权重,对嘉兴市1991年和1997年的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嘉兴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虽稍有好转,但还处于“较差”的安全状态;最后对嘉兴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妍妍  饶胜  陆军 《资源科学》2010,32(5):804-809
重要生态功能区是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目前尚无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本文依托沙漠化防治区建立基于PSR框架的评价指标,以及基于RS与GIS技术的空间评价方法,旨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空间评价的可行的评价模式。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的关键是准确衡量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指标选择以反映区域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和人类活动影响为原则。以沙漠化防治区为例,植被生长、土地覆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侵蚀等情况是衡量防风固沙功能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指标的动态变化才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能够表征植被生长、植被退化演变、土壤粒径和土壤侵蚀的四类因子作为主要评价因子,应用不同年份的变化值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具有空间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北方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滦河等江河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重视草地的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导致生产功能过度利用,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功能降低,继而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开展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制定北方草地主体功能区划,是构建和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科学配置草地的生态-生产功能,推进生态文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家重大科技需求。文章基于北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和资源环境条件的空间分异规律,将北方草地划分为7个功能区、25个亚区。该生态功能区划将为制定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