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张乐平"三毛"手稿入藏上海图书馆7月28日是"三毛"74岁生日,漫画大师张乐平的儿子张融融将父亲最后一部漫画《三毛学法》等一批手稿信件捐给了上海图书馆。这也是上海图书馆近年收到的最大一批"三毛"手稿。《三毛学法》原先一共有20张,留下来10张,这次张家捐赠给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2.
我该抓住什么呢?当我傻乎乎地从上海漫长的五宁路那头找到这头时,又累又热,拖着厚厚的大衣直喘气。我在楼下踟蹰,寻思,等待。心里出汗。象张乐平这样的文化名人,见诸报端的专访不可胜数。日前还见《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的张乐平传记。到上海的第二天,又见《解放日报》记者写的“三毛学法”的专访。我还能写些什么呢? 当我一步步踏上楼梯,即将见到这位漫画大家时,一个想法  相似文献   

3.
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揭晓,以我国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漫画人物三毛为形象的“三毛大世界”丛书(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喜获殊荣。消息传来,备感欣慰。抚卷之余,不由深深缅怀为塑造三毛这个漫画人物付出毕生心血的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三毛,这个大脑袋,圆鼻子,头上仅有三根毛的中国小男孩形象,是中国最具影响、最受欢迎的漫画人物。以三毛为主人公出版、拍摄的各种图书和影视作品,历经半个多世纪,影响了几代读者。最早的三毛形象究竟诞生于哪一年?据“三毛之父”张乐平生前所言,第一幅三毛漫画发表于1935年的春夏之际。目前能…  相似文献   

4.
试把无声作有声──谈漫画“三毛故事”的编写王成玉张乐平先生画的三毛可是出了名,这部作品流传了近半个世纪,在书店架子上从来都是摆出来不久就卖完了。我也是它的一个读者,算起来,还是与三毛岁数不差上下的同龄人呢。我喜欢三毛,我同情他,这种爱之情,延伸了几十...  相似文献   

5.
大脑袋、圆鼻头、头上总是翘着三根头发的三毛形象,被誉为是中国漫画的国宝。三毛永远不老,而被称为三毛之父的张乐平先生却已离开我们多年了。20世纪30年代初,年轻的张乐平就已是上海滩颇有名气的3位专职漫画家之一。从1935年张乐平笔下第一幅三毛漫画问世至今,三毛形象深入人心,影响力波及海外。人们喜欢三毛,因为这个小男孩正直善良,见义  相似文献   

6.
漫画是报纸上常用的一种形式,非常受人欢迎,象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华君武的政治漫画等,常是读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因此,漫画成了报刊上一种受人欢迎的形象化宣传的形式。近来,翻开改刊后的镇江日报,出现了一种新气象,它开辟了《画中有话》新闻漫画专栏,给报纸的版面增色不少。《画中有话》新闻漫画形象生动,寓意深邃,及时准确地摄取  相似文献   

7.
这三种书是四川少儿社的《大迷宫宝库》系列(以下简称《大迷宫》),江苏少儿社的《彩图唐诗三百首》(以下简称《彩图唐诗》)和少年儿童社的《三毛的奇妙世界》系列(以下简称《三毛世界》)。甘罗虽小,九龄拜相;同样,这三种书虽姓“少”名“儿”,却以其骄人的“战绩”令图书市场上的成人“父兄”们一时汗颜,短期内难以望其项背。下面,且目无全牛,零敲碎打,一究其竟。无剖雀之意,有引玉之心。 读者定位 《三毛世界》系列:面向9岁-12岁儿童,相当于小学中高年级。 《大迷宫》系列:根据内容有所区别,从学前儿童、小学  相似文献   

8.
先看两个例句: (1)“它总结千百年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精典验方……”(《中国经营报》1999年2月2日第24版《失眠者与睡得香》) (2)“‘三毛’作为我国著名漫画家张乐平先生一生的心血之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典之作。”(《工人日报》1999年2月14日第2版《“三毛”何日回张家》) 查各种汉语辞书,均无“精典”而只有“经典”一词,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影改编的娱乐化倾向始于1992年张建亚执导的《三毛从军记》,这部改编自张乐平先生同名漫画的影片,尽管也含有原著批判暴露的成分,但却多了几许戏谑和调侃,这戏谑和调侃既指向主人公三毛无奈的悖谬处境,也有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戏仿和消解。影片像是一出黑色幽默,在嬉笑游戏中夹杂着人生无奈的荒诞感。与当下的娱乐化改编影片不同,《三毛从军记》的戏谑调侃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混合在一起的,并最终纳于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取向的框架之下。《三毛从军记》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娱乐化改编同样会产生优秀的影片,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娱乐的"度",如何在娱乐的同时进行积极的正面价值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高信 《出版史料》2009,(2):67-68
廖冰兄的木刻书衣 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漫画,发源和发展于上海,上海也因此而聚集了一批现代漫画的精英。广东青年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和以东北南下的青年漫画家张仃两位,一北一南,30年代初即投身于大上海的漫画营垒,且成为艺术风格突出的中坚。  相似文献   

11.
今年四月二十一日人民日报画刊第一百零三期,出版了新风俗画的专页,发表了柯明、田原、苗地、张乐平、乐小英等漫画家的新风俗漫画多幅,并有华君武同志的一篇短文《反映时代的习俗风尚》。这期画刊以它丰富的生活内容,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读者,使人们对新风俗画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紧接着,我们又在《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纸副刊上,看到了标明“新风俗画”的漫画新作,这证明画家们乐于创作新风俗面,也证明了广大  相似文献   

12.
沈沣 《新闻与写作》2004,(3):39-40,48
漫画是报刊的传统内容。在美国,“花生”漫画的历史比猫王、披头士乐队还要悠久。从1950年10月2月,第一期“花生”漫画在7家美国报纸上刊载,到2000年漫画作者查尔斯·舒尔茨去世,史努比这只小狗在75个国家超过2600家报纸上露过面。而在中国,“三毛流浪记”从1947年6月15日开始在  相似文献   

13.
谁人不识流浪儿三毛?谁人不识漫画《父与子》?十年前的“世界系列连环漫画名著丛书”便堪称漫画界一道令人惊喜的美丽风景,现在,译林出版社又十年磨一剑,经过多年的潜心思考与积累一举推出《世界连环画漫画经典大系》,让漫画家、漫画爱好者,甚至不熟悉漫画的读者都在它们面前流连赞叹。在去年第十一届全国书市零售排行榜中,它们连续几天在苏版图书零售排行中高居首位。大小读者,包括订货商的目光都聚焦在它们身上。既是漫画这么有趣的形式.又是经典的选本,更如“大系”这样完整,人们不由得不称一声“好书”! 已出版四十多本,…  相似文献   

14.
一场关于“三毛”著作形象侵权纠纷,现在终于有了结果。1997年8目19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布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上诉人江苏三毛集团不得在产品、企业形象上使用“三毛”漫画形象作品,赔偿被上诉人冯雏音及其子女10万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0月3日上海《新民晚报》第9版刊登了一组漫画《酒乡行》,反映了我国新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喝酒习俗,如“维吾尔族人喝酒轮流转”、“哈萨克族人喝酒歌声伴”等,富有情趣,引人开怀。然而,第四幅漫画题为《肖尔布拉克族人喝酒大杯干》,就让人困惑不解了。  相似文献   

16.
想起张乐平,眼前就浮起一张眯着眼睛的笑脸.他见人就笑,开口就笑. 1988年,老同学陈赓第从香港来上海,要拜访"三毛之父"——漫画家张乐平.我带他走进五原路张家寓所,老张一见到我,就笑眯眯地说:"我要感谢你,你救了我一命."我听了,莫名其妙,却是又惊又喜,我何时曾救过张乐平的"命"?老张就讲了在"五七干校"时的一段往事. 1969年秋冬,我们一大批编辑记者"臭老九",在毛泽东"五七"指示的"指引"下,被送往奉贤海边的"干校"劳动改造.《解放日报》的人员编列为十七连,我和张乐平都"荣列"为十七连"战士".我是已经"靠边站"的文艺部副主任,"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黑干将",还有"历史问题"有待再查清,必须进"干校"边劳动边检查.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漫画家、漫画活动家、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人民日报《新闻战线》高级编辑沈同衡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1月 8日逝世,享年88岁。 沈同衡(笔名石东)1914年10月生于上海市宝山县。早年在上海学习美术,任新华艺专学生会主席兼校刊编辑,同时兼任《宝山日报》记者,参加上海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组织创立了我国漫画史上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进步组织“漫画工学团”;上海解放后任军管会文艺处美术室副主任,后当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18.
羊城访方唐     
这次乘到南方组稿之便,访问了广州漫画协会会长、《羊城晚报》美术编辑陈树斌。他以“方唐”为笔名的漫画作品,蜚声全国,扬名异域,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得荣誉奖,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陈树斌,今年四十八岁,中等个儿,象广州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一样,穿着十分朴素。他的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给人以一种反应灵敏的感觉。我们先从《羊城晚报》上的“新闻漫画”谈起。“您是怎样搞起新闻漫画来的?”我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星期日整理抽屉,不意中翻出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现总编辑丁锡满给我的一封退稿信,信中说,很高兴地看了我访问张乐平画家的文章,经同几位同志商量后,觉得介绍张的文字和刊登他的漫画已比较多。张原是解放日报的人,为避免宣传过多,他自己那篇《赞张乐平让版面》也让人民日报刊用。因此,“你的文章也想割爱,文汇报这方面  相似文献   

20.
星期日整理抽屉,不意中翻出解放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现总编辑丁锡满给我的一封退稿信,信中说,很高兴地看了我访问张乐平画家的文章,经同几位同志商量后,觉得介绍张的文字和刊登他的漫画已比较多。张原是解放日报的人,为避免宣传过多,他自己那篇《赞张乐平让版面》也让人民日报刊用。因此,“你的文章也想割爱,文汇报这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