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爱读诗,也爱写诗,因而经常结合语文教学就文作诗,或用以导读,或用以小结,或用以赠送同学。我所谓的就文作诗,就是依据课文提供的内容,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择角度,写成小诗,服务教学。这样做,绝不是油水分离,节外生枝。我的原则是依据课文作诗,针对需要教学,力求做到小诗与课文在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趣味性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几经琢磨实践,我体会就文作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几点: 一、就文作诗,可激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所谓“寓教于乐”的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数学生对诗这种文学形式是喜爱的。  相似文献   

2.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3.
庄怡清 《陕西教育》2005,(12):36-37
在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点,新教材中的识字教学的设计较以往单一的识字更偏重于学生兴趣识字、教会学生识字的途径和方法。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势利导,延伸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一、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无意识识字在第一册的识字教学中,教材中告诉了学生多种识字的渠道:看人体识汉字、在大街上识汉字、边看电视边识字、在家里识字、读对联识字等。学习完这些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语言魅力的对联与语文教学也息息相关,首先,借助于课文中引用的对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借助于对联的学习,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获得欣赏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选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有机组合、互为补充,是培养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选读课文既不作为教学内容,也不作为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几乎是一块未曾开发的"处女地"。为此,探寻选读课文教学策略,力求发挥选读课文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就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长期从事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曾被“费力多,收效少”所困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己教法僵化,缺乏创新,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从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后,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都发生了令人满意的变化。我之所以把对联引进课堂,服务于作文教学,是因为下文这个故事:我有个朋友大厦落成,叫我给他写副对联以示庆贺。当时我觉得老是“黄道日”、“紫微星”落俗,不如用朋友家周围村庄的村名(联中加点者)连缀成联。其联是:东启前仓,相伴飞凤过莘野;西呼后郑,邀来雅侣游蹯溪。(莘野、蹯溪分别是新店村、本札村的古名。)过了几…  相似文献   

8.
我说课的题目是:《文题为纲,纲举目张》。《明湖居听书》与《猎户》是职业高中语文第一册的两篇自读课文。我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结合起来教学呢?其一,《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学阅读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要选读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文学名著,并教给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知识,启发他们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养成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其二,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有别于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诚如《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述…  相似文献   

9.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参与,将举步维艰,反之,一旦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的局面就变得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以优秀的课文朗读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课文整体有深刻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再如,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欣赏古今奇对妙联,初步了解几种常见类型的对联。②初步感悟对联的内容美、语言美、声律美。 2.过程与方法:以祖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联为学习对象,以品读赏析、填词属对为主要学习手段,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了解、搜集对联的热情,感受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何谓属对?《辞海》载:“文字中属联而成对偶者谓之属对。”通过属对所成的有独立意义的、可独立运用的对偶句称之为对联。属对训练,是我国的一种传统语文教法,今天来继承这种教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仍大有裨益。在初巾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属对训练,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怎样对初中学生进行属对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有目的地介绍一些对联在讲读教学中,或导引新课,或介绍作者,或交代背景,必要时教师辅以属对手段,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隆中对》,介  相似文献   

13.
正身为语文教师,长期的语文教学让我领悟到语文源于生活,生活酝酿着语文。教学融入生活,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手段,而且也是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个体语文素养极好的途径。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直接来自于生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教学中要好好把握教材所传达出来的感情讯息,好好利用课文,促进语文生活化。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的统治者,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协调者、引  相似文献   

14.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15.
<正>选读课文可以更好地为本册教学内容服务,增强教材的弹性,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也为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认识选读课文,探寻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呢?一、指导学法,领悟写法1.指导学法。选读课文教学的精髓在于一个"选"字,选择一个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科学生动的教学方法,选择一个丰富多彩的阅读方式,选择一次灵动多样的语文实践,在多姿多彩的"选"学中展现语文选读教学的"活"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就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处理好小学语文三类课文的关系,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精读课文时,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默读、品读和细读课文,抓住重点段句,从而把握课文的内容,体会文章中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让学生借鉴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教学选读课文时,尽量把课文放在与之对应的单元里学习。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时,则根据单元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著作或文章。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种文学样式。为帮助学生既获得一些对联知识,又温习了课文,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举办了一次活动,名日:“对联与课文”大观园。我采用了分组抢答形式,学生反应热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内容稍加整理,以献给读者。一、写出下面对联的作者:  相似文献   

18.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9.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创设的独立的学习情境——“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