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名迹·名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略(初中生必背古诗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相似文献   

3.
图景·图画     
宣城,古称宣州,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范晔、谢朓、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也曾  相似文献   

4.
谢朓一生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永明与宣城两个最主要的时期。永明时期谢朓处于西邸文学集团之中,创作了大量咏物诗,观察能力与审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由此而形成的"咏物"思维也对其后期的山水诗创作产生很大影响:谢朓山水诗的选材偏好与写作手法都与咏物诗有着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默察静物、擅取常景、细写微态三个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而诗人的审美意识也完成了相对于文学潮流来说的逆向延伸。  相似文献   

5.
那年去宣城,就是冲着谢朓楼去的。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一位正在值勤的交警打听:"请问去谢朓楼怎么走啊?"沿着这路一直向前,再过两个红绿灯,向左拐,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交警同志手指着我们迎面的一条马路,热情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6.
清初诗人王七祯,对李白推崇的同时,并颂扬其“一生低首谢宣城”(《论诗绝句》)。从李白现存的带有仰慕“谢宣城”(即谢朓)的诗篇中,的确可以看出其“低首”的诗句。然而,透过那些“低首”的诗句.则可以看到李白时刻不忘追踪目标,研习诗艺,提升并超越自我的“昂首”意识.  相似文献   

7.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之事,史书有载。然其具体时日,史乘阙失。以所钩沉之史料为依据,结合谢朓所作之诗文,首次考证出谢朓任随郡王文学在永明十年春天至永明十一年十一月,填补了谢朓生平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朓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朓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朓。  相似文献   

9.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10.
清初诗人王士祯,对李白推崇的同时,并颂扬其“一生低首谢宜城”(《论诗绝句》)。从李白现存的带有仰慕“谢宣城”(即谢朓)的诗篇中,的确可以看出其“低首”的诗句。然而,透过那些“低首”的诗句,则可以看到李白时刻不忘追踪目标,研习诗艺,提升并超越自我的“昂首”意识。  相似文献   

11.
皖江城市带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良好,集群发展条件优越。应按照“二核”(合肥核、芜湖核)、“二廊”(沿江文化产业发展走廊、合一芜一马文化产业发展走廊)、“二翼”(滁州翼、宣城翼)进行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选择地域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主导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和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提升皖江城市带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以及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字在各时代言语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都较高,但是,它的记录职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来的状态却并不相同。通过对"自"字从古至今的记录职能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记录职能的演变主要沿着本用、兼用、借用三个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3.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部学生个性记录卡的统计分析后得出“同伴交往”、“师生交往”、“集体活动”是教师最关心的三类行为。学习状态记录显示男生表现不如女生,表现出教师对两者的不同期望。个性记录卡显示在及早发现学生良好品质和不良行为方面有作用。学校应该对教师记录个性卡做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及时准确记录个性卡;对个性卡现实的学生不良行为应及时矫正;应利用个性卡在学生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方文是清初杰出的遗民诗人。易代之际,他的诗风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当然与时代的变迁有关,然仅就这一方面思考是不够的,在我们进一步探寻这一变化的契机时,发现方文的宣城之游是其诗风变化的直接诱因。同时在探讨这一直接诱因的基础上,对嵞山体与宣城体的关系也作了一点阐述,说明嵞山体反过来又对宣城体的形成产生启发与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谓《史记》之本纪,有“天子日本纪”、“本其事而记之”等说法。本文提出新的见解,即“本纪者,本天地之法则,建帝王之纲纪也”,并从天地与纲纪、天子与纲纪、德力与纲纪、人心与纲纪四方面加以论析。最后以为《史记》本纪是司马迁关于国家学说最为集中而具纲领性的意见表达,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的可贵价值,因而成为了《史记》全书之“纲”。  相似文献   

17.
[ta(g)214]这个词在先秦文献中已见用例,多借"党"字来记录,释作"所"、"处"等.其实"党"和"所"在这个意义上均是通假字,只是后来"党"多借用来表示"乡党"之"党",文献则以"所"、"处"字见多.所幸安岳话保留了"党"的这个用法.安岳话"党"使用频繁,虽是古语遗留,它在使用及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现出自己的一些特性.  相似文献   

18.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附设函授学校英文科,是根据当时的实际国情灵活创建的"本科"(学历教育)和"选科"(非学历教育)兼顾的双轨教学体制,其教学体制与课程设置都呈现出了弹性化、多样化、科学化和大众化的特点。依据社会之实际需要,尊重学员个体之间的差异,考虑不同学习群体的实际需求,"本科"制和"选科"制都很好地沟通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兼顾升学、就业和研究的三重需要,并试图与普通高等教育接轨,而且还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些做法对当前的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同时,英文科能够紧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把电化教育手段——留声机片和无线电广播应用到函授教育中,这在中国函授教育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渭不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也是明代著名的易学家。由于李渭著作《易问》失传,因而学界难以对李渭的易学进行深入研究。文章从易学专业角度,从李渭的理学思想和诗文、碑记、庙记、府学记、迁学记等相关文献,尝试对李渭的理学与易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李渭的"理学"并非完全继承王阳明的"心学",而是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心学",准确地讲应该是"行学";李渭之理学实际上是理学与易学相融合的"理易学",李渭不仅是一位大理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大易学家;李渭的易学思想与易经"乾、坤、履、无妄、节"5卦密切相关,主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先行践履、不生妄念、节制廉洁等。挖掘、传承、弘扬李渭的理学与易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