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数感与发展数感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感是人们主动地、自觉地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数感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概念,形成数学运算技能。在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当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中有关数感的要求,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在数概念教学与数的运算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2.
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数感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是贯穿始终的。借鉴孔子的"过而知之"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生活数学,体验数据大小,经历估算过程,从而启蒙、建立、内化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大胆猜想,自觉质疑反思,以达到发展、深化、提升学生数感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科,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是数学"十大"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教师教学中不仅仅是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为此,教师应从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等方面培养学生数感,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的意味、数学的影子,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即会“数学地”思考。但人们对数感的认识不尽相同,那么,应该如何认识数感并培养学习的数感,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5.
郑小娟 《学苑教育》2021,(12):67-68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图形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培养数感和符号感"。数感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反思等活动,培养灵敏的数感,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数感是项重要的任务。怎样培养数感呢?本文就简单谈谈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速算中培养学生数感。  相似文献   

6.
数感能帮助人们在客观的问题情境中迅速洞察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数学地思考,是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数感的建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把数感作为一种方法渗透到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本文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方法是:一、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二、在数的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三、在式与方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良好的数感。"即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和认知以及理解数的意义。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是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并且可以提升学生整体的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课标把"数感"摆在十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的"数感"应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寻找各种着眼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场景。  相似文献   

9.
理解数感,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运用数感,是一个值得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靠一题两题练习、一节两节课就可以实现的,是长期的渗透的过程,是需要搭建完美的舞台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彭爱雪 《考试周刊》2014,(93):72-72
数感在数学学习中尤其重要,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数学素养。数感的存在会让我们对生活中很多运算的感受力更敏锐,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和解释一些客观现象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关于数感的一些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数感的涵义.数感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属于"直觉"范畴.数感本身有层次之分.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数感是一种心智技能,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生发数感、在交流表达中培养数感、在活动体验中建立数感、在实践操作中形成数感,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习经验都不是很充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数感指的是学生对于数学中数与数的关系有一种良好的直觉,也就是指的一种直觉思维。学生培养数感,有利于学习数学知识、完成数学题目等。培养学生数感,能够让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大胆进行推测,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方式,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纪丹丹 《广西教育》2013,(41):83-83
数感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数和运算的敏锐感悟能力和驾驭能力,是有意识地对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并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客观要求,也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数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那么,怎样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的一些策略着手。  相似文献   

16.
季彬 《广西教育》2014,(13):37-37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的理解数和运用数及数量关系的态度与意识,简单说是感觉,深层说是感悟。正如球员要有球感、歌手要有乐感、演讲要有语感一样,数感是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在教学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认识数,把握数量关系,进行合理的估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什么是"数感"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从数感的"内涵"、培养及实践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数感,主要用于表示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的感悟,也可被理解为"数感觉"。数感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种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当学生具备数感以后,他们将更加善于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认识事物,慢慢养成良好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将针对课堂教学中数感培养问题展开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数感一词对于人们而言并不陌生,但是人们对它却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等的感知,感觉甚至是感悟。《数学课标》中将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教学标准,本文就对认识数感和发展数感提出了明确想法,数感的认识和发展要以实践为手段,以生活为背景,以学生为关注主体进行。数感的建立是一个建构过程,需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上进行补充,因而这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性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本文试图以《认识100万》为例,从体验、比较、表达与交流、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来阐述数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