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徐斌素描     
●数学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是无痕教育追寻的基本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要使学习过程更贴近学生,更自然,就需要掌握进与退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中国教育报1月21日发表翟运胜的文章,题目是:《教育需要无痕》。文章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成功的教育应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作者认为,教育无痕需要大智若愚、大言希声;教育无痕需要以身示教;教育无痕需要简单含蓄;教育无痕需要永葆童心;教育无痕需要宽容尊重;教育无痕需要平和的气氛和情境;教育无痕需要教师永远扮演问题遭遇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小班新生入学是保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切应以保护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用激趣、熏陶、移化等策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保教人员应用无痕的爱、无痕的方法培养小班新生一日活动的常规,为今后幼儿良好发展和保教工作稳步推进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4.
每年9月,小班新生入园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小班新生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低级阶段,像一朵朵花骨朵儿,非常美好,但是柔软也很脆弱;另一方面,班级是否有良好常规,又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那么,如何使两者之间达成统一?即如何引导小班新生顺利进入有质量的集体活动?我们给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确定了一个目标:过渡无痕,善教无伤。在各个年龄层次的教育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中深受瞩目的无痕教育,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教育艺术,是一种充满人性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策略”,对于幼儿教育来说,我们认为做到“无痕”,首先要做到“无伤”,即保教活动万万不可反复说教、生硬规定、枯燥训练太多,一切应以保护幼儿的身心发展为前提,用激趣、熏陶、移化等策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需要教育者极其用心地去对待、去设计、去渗透、去实施。保教人员如何用无痕的爱、无痕的方法培养小班新生一日活动的常规?以下就是我们所采取的主要策略,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5.
幼儿进行手工创意实践,可以加强自己的创新意识、自我动手能力,是一种极具艺术的教学模式,无痕策略指的是浅化教育痕迹,减少乏味说教、文化知识直接传输,高高在上的教育模式,在自然的环境下,让幼儿接受教育。目前,无痕教育在越来越多的活动中进行实施和研究,本文针对幼儿园创意手工中进行无痕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和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给学生以教育的教育方式,其前提是隐蔽教育意图。它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7.
无疑,中小衔接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痕、水到渠成。只有这样的衔接,才能体现教育对个体生命发展的连续性关照,而非割裂生命成长历程。换句话说,自然无痕、水到渠成地进行中小学衔接,是从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出发,以发展的视野关注生命成长。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教与学的境况都会达到一种天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徐斌 《江西教育》2014,(3):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9.
徐斌 《江西教育》2014,(8):12-14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杜威在论述“什么是教育”时也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相似文献   

10.
教学无痕是指将教学置于无痕的状态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痕的教学才是教学的至高境界。是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最高境界一词,许多人望而生畏,对于许多老师来说,那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仔细想来,也并非是不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政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内容。据此,在无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无痕教育”的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在外参加培训学习,收获颇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教育无痕""无痕教育",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些新词.教育到底有没有痕迹呢?怎样的教育才没有痕迹呢?没有痕迹的教育怎样实施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听取了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追求教育无痕》的讲座.他认为,无痕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如何追求教育无痕呢?徐斌则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要阅读.阅读,犹如生命需要营养.二是要反思.反思犹如沸水出茶香.三是要勤奋.勤奋犹如幸福之密码.他强调要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则需要教师把教育看成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需要教师把教育看成是一项事业,事业的价值在于求善;需要教师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求美.  相似文献   

13.
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与教育者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针对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无痕教育的理念,分析无痕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无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把教育的目的与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间接和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实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本原的追寻。为什么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可以实施无痕教育呢?主要基于以下三点:一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小学数学属于初等数学  相似文献   

15.
张晗 《早期教育》2013,(9):48-50
集体教学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采用且较为成熟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幼儿和环境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三个主要因素,三者之间互动的质量,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三者之间互动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痕,即做到“润物细无声”。通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互动无痕的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充分了解幼儿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前提;创设有利于互动的环境,是实现互动无痕的基础;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是实现互动无痕的核心;教师的教育策略与教学机智,是实现互动无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要有效地、可靠地实施与进行无痕合辙教育活动,就必须对其进行策划。要进行无痕合辙教育活动策划就必须搞清有关其策划的某些基本问题。研究这些基本问题是有效地、可靠地进行无痕合辙教育活动的基础与保障。由于无痕合辙教育活动的进行是不能脱离学校的管理范畴的,是隶属于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无痕合辙教育活动策划作为必须学校教育策划管理的一部分,让它根植于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对当代中职学生强生教育的主流模式以及有痕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与认识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强生教育模式,即无痕强生教育模式。在对无痕强生教育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无痕强生教育模式的特性进行阐述,构建出无痕强生教育与有痕强生教育结合起来开创当代强生教育新道路的设想,并以案例形式具体表述了一次无痕强生教育活动从发动到完成的全部过程。从这一完整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无痕强生教育模式在一定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限量性强生教育效果性评估模式的提出与构建为进行某一或某类强生教育活动时选用教育模式提供了判据。  相似文献   

18.
在对当代中职学生强生教育的主流模式以及有痕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与认识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强生教育模式,即无痕强生教育模式。在对无痕强生教育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无痕强生教育模式的特性进行阐述,构建出无痕强生教育与有痕强生教育结合起来开创当代强生教育新道路的设想,并以案例形式具体表述了一次无痕强生教育活动从发动到完成的全部过程。从这一完整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无痕强生教育模式在一定情况下是完全可行的。限量性强生教育效果性评估模式的提出与构建为进行某一或某类强生教育活动时选用教育模式提供了判据。  相似文献   

19.
在突出幼儿主体作用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教师的“导”主要分显性和隐性两种。隐性指导即无痕迹指导,也就是指在幼儿活动中,指导者以求教者、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身分出现并参与其中,使受教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获得愉快的体验。无论是显性指导还是隐性指导,其关键不在于指导的本身,而在于指导者的观念和能力、指导者的策略和水平。适时、适当、适度的指导是有效指导的前提和条件,而指导有度,教育无痕则是教育者力求达到的最高意境。  相似文献   

20.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1]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一、结合教学,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