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法律问题、法治建设涉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法治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巨大体现。法治报道吸引着各家媒体,对内报道十分丰富,对外报道也不能缺席。大量日常法治报道是一座发现中国法治进步好故事的富矿。外宣媒体有责任去发现这座富矿中外国人听得懂、愿意听、能信服的好故事,更好地帮助世界各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丰满的中国,水滴石穿,在国际舆论场逐渐增强我  相似文献   

2.
本文聚焦中国的"银发浪潮"问题,选取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新华社相关报道,探讨如何利用"小切口"表现"大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3.
从事国际传播不仅要关注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还要了解国人怎样看世界。了解、呈现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可以为他国公众认识中国提供参照系,让世界听到中国公民的声音,同时为我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我们的对外传播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从广大群众中寻找"合法性"来源,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民本关怀",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态度",彰显大国气度与大国风范。而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念",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内媒体的报道。为避免误导国人,国际新闻报道从业者需要明确我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克服普遍存在的"崇洋潜意识",尽可能到事件源头去寻找、报道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4.
正从今年3月1日至5月22日,短短83天里,昆明、乌鲁木齐接连发生三起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死伤近400人。面对暴恐活动在中国的蔓延、升级势头,以对外报道为主的中国外宣媒体,有责任主动引导舆论,"快"字当头,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以第一时效报道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用"真"字贯穿,通过大量来自案发现场的一手采访和具体细节,揭露恐怖主义的凶残本质;在日常报道中,更要做到"勤",保持反恐议题对外报道的数量和频  相似文献   

5.
清明节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围绕丧葬吊唁,每年都可以有写不完的新闻,但年年写,稿件内容相似度高,海外读者难免失去兴趣。今年清明节,新华社对外部和北京分社精心策划,尝试跳出中国人丧葬习俗以及殡葬业暴利这两大清明节报道“常热点”,挖掘其他一些有趣且有对外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开拓清明对外报道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报道(含对外报道)要体现"中国立场"、展示"中国视角"、表达"中国观点"、传播"中国声音",这已经成为当前传播学界和传媒业界的共识。然而,"中国观点"应该具体包括哪些内涵?"中国立场"是否就等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平台。互联网对外传播和报道在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并利用好这一态势,对外传播就必须与时俱进,增强"互联网思维",创新传播理念,提升报道能力。一、抓住重要机遇 做好主题报道 当前中国最大的时代主题包括"中国梦"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国际上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思想理论、社会制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传播"中国梦"和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道德基础理论,运用质化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英国媒体《镜报》2016年至2020年涉华社会民生报道的道德基础。发现《镜报》关注中国动物保护、传统习俗、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女性地位、儿童保护和灾难救援等社会民生议题,整体使用负面的道德基础,呈现道德冲突框架:突出民生"伤害",而非"关爱";强调"欺骗",诉求"公平";放大"背叛",背弃"忠诚";批评制度和法律的"权威"。文章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对英国媒体涉华民生报道背后的道德冲突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中国的危机传播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地震发生在同年的中国南方冰雪灾害和拉萨"314事件"之后。这两件事,一个被外界指为"政府反应迟钝、救灾不力",另一个被国际社会批评"驱赶媒体、信息不开放",这让汶川地震后政府与媒体的作为更加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境外媒体片面报道中国经济数据问题,选取相关文章案例,剖析"为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外媒,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负面新闻""有色眼镜"等贬义词,但外媒涉华报道不仅仅限于"负面新闻",很多报道其实也都很正面,或者至少是比较中性、客观的。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外媒涉华报道,主要探讨软新闻、地方新闻和日常报道,旨在剖析外国读者的兴趣所在和思维方式,以拓展丰富我们自己的报道视野和写作思路,努力与国际话语体系对接。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高大上"的深度策划报道和重大议题设置,也需要"小  相似文献   

12.
1979年,邓小平同志正式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主张,外界希望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了解中国经济、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转型之谜",并对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观察和剖析。为此,除应在对外报道中反映特区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功能变化外,还要涉及全球普遍关注的共性话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闻发布、突发事件报道指导协调、与境外媒体的日常联系、对外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交流、以友城为依托的对外文化"走出去"等五种机制;挖掘海外"利益点"、摸清海外"关切点"并找准海外"兴奋点";积极在海外媒体高关注度的"聚光灯"下"抢落点",抓住重要历史节点和重大事件,积极寻找新报道角度、讲述"新故事";敢于正视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开,在重大题材上"不失声",占据对外传播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是深改元年,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趋势性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下行至金融危机之后的最低水平,也引发了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关注和担忧,西方媒体出现"崩溃论""刺激论"等论调。这一年对中国经济的对外报道而言,也可以说是一个分水岭,那就是向海外受众报道与经济新常态有关的重要财经新闻,并做好各种解释,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变化。经济报道具有相对较强的专业性,读者群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5.
<正>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是一场主题宏大的重点报道,从对外宣传的角度,其意义尤为重要。在台湾民进党上台后推行"去中国化",企图割断两岸精神纽带的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具有重要的"两岸意义";在我们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大背景下,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具"国际意义"。然而,外界对中国大陆高规格纪念孙中山诞辰多有误读。新华社对外报道从无处不在的"中山印记"着手,准确诠释历久弥新的"中山精神"。在整个报道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形象即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各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对其他国家在该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和韩国不仅地理位置上邻近,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外交等多方面也互有影响,韩国主流媒体如何向其国民展示中国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韩国三大报纸②之一的《中央日报》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工具,检索了《中央日报》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上半年有关"中国"的所有报道,借此研究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并依据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尽管事后证明,四川芦山"4·20"强震所造成的灾害远低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但从新闻报道的角度看,它是中国进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后,发生的最大灾难事件,提供了一个意义堪比汶川地震的灾难报道典型案例。作为一名报道的组织者,新华社芦山地震报道中形成的"虚拟编辑部",给我感触尤深。  相似文献   

18.
正十九大前后,包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印度和日本等在内的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浪潮,表现在涉华国际舆情由以往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外交战略的猜忌不断转向以"锐实力"为主题的舆论战。这些由媒体所报道的争论一方面折射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全球变局的"影响焦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的短板。(1)  相似文献   

19.
顾钱江 《对外大传播》2016,(4):13-14,22
正"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中国领导人对国际传播重要性的新提法通俗生动,透露出深深的问题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摆脱"挨骂",是对外报道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脱了贫穷和落后,成为在经济政治外交等各方面都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强国,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心。但是,和自己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中国高层首次阐释"中国梦",而后,又循序渐进地对"中国梦"思想作出重要阐释和说明。"中国梦"一经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提出,就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迅速成为讨论的热点和报道的焦点。内宣媒体集中宣传"中国梦",形成了一定的声势,成效显著,但由于传播理念和方式上的差异,在外国媒体和舆论中不乏对"中国梦"的错误解读。本期,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全方位集中阐释了"中国梦"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解析了"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明确了"中国梦"思想有效对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针对如何做好"中国梦"的中国解读、对外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