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籍英志钓友的《论钓点囿区 说调漂新法》(见《中国钓鱼》1999年第八期至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新法》)提出了调漂的新论点。本人读后,有些不敢苟同。谈些看法,就教于籍钓友。  相似文献   

2.
尚立和 《钓鱼》2005,(18):30-31
河南钓友王现峰先生发表在《钓鱼》2005年14期《论标尾》的文章,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多遍。王先生是位很有修养的人,该文坚持《俺也说说鱼标尾》的观点(见《钓鱼》2005年第7期以下简称《俺也说标》)而没有对笔者针对《说标尾》的不同观点而写的《配重与标尾自重之我见》(以下简称《我见》,见《钓鱼》2005年第11期)一文表示赞成或进行批驳,而是“感谢”笔者的异议,“真心感谢”,笔者认真读了我的拙文,只是不动声色地叙述新设计的实验及实验结果,正是这个实验结果,让笔者思绪万千,激发并坚定了笔者写此文的决心。  相似文献   

3.
尚立和 《钓鱼》2009,(11):24-25
《钓鱼》09年第三期始发表的四川张铨先生《从力学角度看钓组灵与钝》(以下简称《角度》)的系列文章,是又一篇否定盲区的文章。  相似文献   

4.
张铨 《钓鱼》2008,(7):9-11
关于灵敏度的两种观点“压力论”和“盲区论”在《中国钓鱼》杂志上曾经争论得十分热闹。沉寂了十几年以后,盲区论又浮出了水面,而且连篇累牍,似乎理直气壮。有人呼声响亮,“我呼吁:认识盲区好钓鱼”、“盲区对钓鱼是有影响的,对野钓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尚立和 《钓鱼》2007,(11S):22-24
笔者认真地拜读了刊登在《钓鱼》2007年第17期山东威海马建华钓友的《再谈子线长度与灵敏度》(以下简称《马谈》)文章,有不少感触。我今天的拙文,对《马谈》的批评表示感谢,也对马钓友对我的误解猜测与怀疑进行申辩,对我认为是正确的而马钓友认为是错误的有关问题申述理由,还对马钓友的某些观点谈谈我的不同认识;目的是共勉与责任,为钓鱼负责,为钓友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在争辩中达到共识,探索钓鱼规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史为林 《钓鱼》2008,(24):20-21
《钓鱼》杂志08年第10期登载了文风钓友的文章《量化调漂分析》(以下简称《析文》),回答了笔者及其他钓友提出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原《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以下简称《量文》)(2007第18期)使用的量化公式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可以明显地看出文钓友是诚恳的,并且相邀笔者及诸钓友群策群力,对量化分析公式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批评和验证,以便给出一个圆满而合理的解释。我被文钓友的诚意所感动,盛情难却,应其所邀,不得不埋下头未再次研读文钓友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程宁 《中国钓鱼》2001,(2):25-27
1997年我在《试论竞技钓鲫法——漂的标点与漂的语言》一文中介绍过浮漂的“上调法”(见《中国钓鱼》1997年4~6期)。  相似文献   

8.
尚立和 《钓鱼》2010,(22):24-25
沙愚先生发表的《几多盲和几多误》(见《钓鱼》2010年14、15期)一文中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词组"尚立和盲区";沙愚先生是在坚持"我依然认为盲区是不存在的"观点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发明这个词组的,  相似文献   

9.
史为林 《钓鱼》2008,(1):20-22
《钓鱼》2007第19期上发表了文风钓友的文章《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下)》(以下简称《量文下》),对文中谈到的一些观点和分析方法笔者不敢苟同,现谈几点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0.
衣善新 《钓鱼》2006,(24):13-15
《悬坠钓鲤鱼上钩率低》(见《钓鱼》2006第二期,以下简称《悬》文)见刊以来,先后有四、五个钓友著文表示了不同看法。令人遗憾的是,《悬》文作者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观点,反而又写出了一篇《尊重他人旨在提高》(见《钓鱼》2006第18期)的文章,对自己的看法再度辩解。细读《悬》文作者的两篇文章,笔者认为,《悬》文作者的错误,不在于如何认识鲤鱼  相似文献   

11.
张炎冰 《钓鱼》2007,(5S):6-8
让钓鱼变快(以下资料见王仲仁《日台钓鱼界空前大决战》,文化与生活杂志1998年第1期),是由号称世界“钓鱼王国“的日本把竞技对抗、争霸称雄的触角,伸向了台湾,结果十年大战,九次对抗,不管是计尾数还是论重量,也不管池钓、湖钓、海钓,都是中国人赢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尚立和 《钓鱼》2007,(7S):19-20
《钓鱼》2007年5月(下)刊登的山东钓友马建华老师的文章《我对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的认识》,我仔细拜读了多遍,也认真学习了该文提到的山东钓友衣善新老师发表在《钓鱼》2006年第3、4、5、6期上的《子线长度与灵敏度》系列文章;我对两位钓友都很敬佩,他们勇于探索钓鱼技术,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对马钓友文章的《编者按》的观点和态度深表敬意:在争辩中求共识,在争鸣中找到钓鱼真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陈中春 《钓鱼》2007,(1X):29-30
细细研读《钓鱼》2006年第24期江苏钓友郁文生《走出冬钓的误区》(以下简称《冬》一文之后,笔者对文章的提法和某些认识,持不同观点,借《钓鱼》这块学习平台,想和郁钓友聊聊,相互切磋。  相似文献   

14.
张铨 《钓鱼》2008,(23):22-23
读了《钓鱼》5月下期上的文章《量化调漂分析》之后,颇有感触,有两点意见需要说一说。 一、需要量化,需要公式,但是要注意科学性。 文风先生的《浮漂调校的量化分析》出发点是好的,可惜,所创造的公式有错误、不科学。其原因是作者不明白漂尾升降对浮力的影响,不明白调漂的量化必须抓住漂尾升降与浮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16.
史为林 《钓鱼》2008,(8):14-15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浮漂的话题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7年的《钓鱼》杂志发表了多篇关于浮漂话题的文章,在阅读了钓友的文章包括笔者自己的文章后,总感到对于浮漂和漂(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分析和认识存在一些缺陷,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尤其是理论根据不足,有的文章说得很含糊,不能使阅读文章的钓友从根本上了解什么样的浮漂更灵敏,钓组在什么样的调、钓状态下更灵敏,使人无所适从。如钓友们普遍认为小钩细线轻坠小漂钓灵敏,  相似文献   

17.
苏群 《中国钓鱼》2006,(3):18-19
近几年来,牡丹江地区的传统钓手在钓跑漂的基础上演变出一种传统与台钓相结合的全新钓法(见《中国钓龟》2004年第十一期《张师傅的江钓高招》一文,作者牡丹江那铁华)。新的跑漂垂钓方法突破了旧的钓法中的随意性,它是以蝇蛆为诱、钓饵,在小溪或江河中走钓的钓鱼方法。这里,向大家介绍溪河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李维明钓友在《台钓钓组灵敏与迟钝的动态分析》一文中(见《中国钓鱼》1998年第五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对台漂有力一顿的漂相成因及钓组的动态灵敏度进行了很好的分析,开创了钓组灵敏度动态分析的先河,给人以启迪。深受教益之余,又感其分析的深度欠缺,致使其结论有...  相似文献   

19.
华朝熙 《钓鱼》2004,(18):30-30
看到《钓鱼》杂志上先生大作之后的《作者简介》,才知你我都是直奔古稀的人了。论年龄,我可能比先生还大三四岁.说钓鱼,虽然说起来也钓了好几十年的鱼,全然没有先生对垂钓有所研究。拜读了张先生不少论著,受益匪浅。然而,近日病中读到先生《认识灵钝才能把握灵钝》一文(见《钓鱼》04/16期),倒想谈点我的浅见,旨在与张先生探讨、商榷。  相似文献   

20.
认真、反复地读了《中国钓鱼》1996年第二期《走出台钓理论分析的误区》(以下简称“误区”)一文后,觉得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 一、台钓的基本钓法究竟是几饵落底?从《中国钓鱼》众多介绍台钓的文章中看到的都是一饵落底,一饵悬浮。况且,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是“以调四目钓二目,一饵落底、一饵悬浮,浮漂变化相同目数为标准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没有排除两饵落底也属于台钓范畴。跟“误区”作者的看法相反,笔者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