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契合”与“融汇”是梁宗岱象征主义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梁宗岱从哲学与艺术两方面,构筑起“契合”说中诗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相互关系。同时,他也注重于从融汇和比较角度来认识中西艺术,再建新的艺术理论。他充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借鉴西方学说、吸纳外来思潮的认知作用与同化作用,始终在中西艺术交流中保持自身民族化的对话基础。梁宗岱的诗学理论为象征主义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感应与冥合:中西象征主义诗论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象征主义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美学观并将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美学特征。西方象征主义追求的是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对应、沟通和超越,中国象征主义力图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心与物冥”、主客消融、天人合一。周作人提出“象征即‘兴,说”,指出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和中国古典诗艺在审美本质上的相通性,梁宗岱”以“契合说”为统辖,将象征这一西方诗学观念植入了中国诗学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诗人和诗论家以个人化的诗学阐释构建起具有本土化特质的现代象征主义诗学体系。这一诗学体系从起步建设到成熟深化及至开放融合的建构轨迹实为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诗学呈现,其中西融合的建构机制实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和西方现代诗学的会通,其面对新诗创作实践和张扬新诗本体特质等鲜明的建构特征为中国新诗的本体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在比较文学方面开拓了中西诗学互相阐释的先河,《诗论》是其中西诗学观点的集中体现,以谨严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弥补了王国维等人在体系方面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不足,他希冀打通中西,运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古典诗歌,又用中国古典诗歌和理论印证、阐发西方诗学,使中西方互相融合,用调和折衷的诗学建构体现以中格西、以西释中的研究方法,在双向阐释中寻求跨东西异质文化寻找共同性的努力,对后来的许多致力于中西比较的学者进行了互证互释的开拓式启发。  相似文献   

5.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论,在中西诗学交流的广阔背景下,注重形式的美感力量。在其象征主义诗学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诗歌应该具有的审美价值,在中西诗学交流的背景下对外在文化世界的理解及对象征主义诗学阐释时所显露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梁宗岱的诗学话语颇具理性思辨力,但也夹杂着中国传统点悟式的感性点评话语。梁宗岱在追求"诗与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由精神,对现代文人的精神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觉地摄取柏拉图、叔本华、康德等人的学说作为理论依据,对中国诗学文本实施重构,予以批判性读解,将其纳入自己的理论预设之中,把日常的诗学实践同“境界说”这一“终极目的”联系起来。由于其理论清晰度与成熟度的提高,也由于理论系统化的初步完成,《人间词话》对中国诗学传统进行的“中西化合、相互推助”的整合和全新阐释,为中西文论的交融提供了一个杰出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诗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境界说”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最高成就。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二元论倾向 ,以西方近代先验美学为思想基础 ,结合中国古代诗学传统 ,是融合中西两大美学源流的产物 ,在这种融合中同时包含着两者之间的深刻差异。王国维的成功在于寻找到了这两种思潮的内在契合点 ,由此把西方美学引进中国古代诗学领域 ,从而带来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
象征:符号与隐喻--象征本体论诗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是文学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 ,它兼有符号和隐喻的双重特征 ,是艺术表现中现实世界通向彼岸世界的“中介”;汉语象征理论强调“象征”与“兴”的共通性 ,目的在于寻求一种中西理论上的融合 ,以便为建立“汉语象征诗学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西方文论话语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诗学范畴。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与出自西方传统文化的“意象”概念既有相同、相通之处,亦存在明显的差异。人类文化存在着种种共性,在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中西诗学意象理论的某些共同规律。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存在着差异性,中西诗学意象理论也存在相异之处,而这种差异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互补。  相似文献   

11.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是他在借鉴、吸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中国化改造的产物。它在形式层面追求纯诗化,在内容层面追求意义化,在意境层面追求象征化。梁宗岱象征主义诗学在一定程度提升了中国新诗的美学品质,促进了新诗的纯正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虽然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但他积极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使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从抽象难懂到明晰典雅,从外在韵律到内在情绪,从病态美学到浅吟低唱等的转换,在创作中表现了丰富的民族元素。  相似文献   

13.
弗洛斯特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二十世纪的诗人。他的诗歌以朴实的语言,传统的形式,现代的思想,多层次的意义结构形成独特的风格。从接受美学上看,他诗歌的艺术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审美创造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审美体验上的普遍性、艺术形象的象征性和作品的可交流性上。  相似文献   

14.
诗人穆木天是 2 0世纪神州诗国天空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2 0年代 ,他构建象征主义诗歌理论 ,成为我国象征派诗论的奠基人 ;他以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别创一格”的诗集《旅心》。到 30年代 ,他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成为左翼诗歌运动的骨干。他组建中国诗歌会 ,高扬诗歌要“捉住现实”、诗歌要大众化的旗帜 ,并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指导 ,写出了《流亡者之歌》。抗日战争期间 ,他撰写诗论《怎样学习诗歌》,创作诗集《新的旅途》,进一步探索诗歌艺术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诗歌本质论是新月派诗论家们构建其理论体系的首要战略与重要奠石。从诗歌起源论看,闻一多所张扬的“游戏本能说”,可为代表;梁实秋表现出对模仿说的极度钟情。从诗歌功能论看,梁实秋的论述最多,但新人文主义的批评立场规约了他对诗歌本质的基本看法;徐志摩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宗教感化功能与思想启迪作用;朱湘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时代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诗歌特征论看,新月派诗论家们的论述集中在两大层面:一是诗歌与其他非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二是诗歌在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内部的本质特征。诗歌本质论显示出新月派诗论家面对传统诗学和现代诗学双重挑战的基本文化立场,其理论取向总体上贯穿在由王国维开启的审美现代性诗学价值坐标系统当中。后人所谓新月诗派历史身份的模糊与离弃现实等负面效应,其实可以由此找到最初的理论根由。  相似文献   

17.
唐诗创作一直与歌诗传唱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歌诗创作从审美观念、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方面对诗人的创作提出了要求,而诗人为了适应这些要求而进行的创作自然会影响到其风格的形成。本文就是对这一关系所作的分析,以期为人们从音乐角度来考察唐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于婉约词这一基本文学概念,本文从其艺术审美特征的四个方面加以探讨,对词体文学的艺术鉴赏与评论等产生一定的导向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9.
中西诗歌的共性是人类精神普遍性的一种体现,也是比较美学的基础之一。唯其具有的共性,才提供了二者间可比较的层次,使得诗歌比较美学更为丰富、有趣。比较中西山水诗在审美情趣、审美追求方面的不同,才能更好地欣赏中西山水诗并把握它们创作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30年代的诗歌创作很好地实践了“诗是经验”说这一反传统的诗歌本质观,在对中外诗歌创作方法借鉴和超越的基础上,构成了对传统诗美有力的抗击与解构;同时诗歌中大量戏剧性因素的渗透与转化,不仅提升了现代诗的思维层次与深度,更为现代诗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簇新的审美经验与艺术启迪,也使诗人步入了新诗现代化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