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看一件事物,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事多年记者职业,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抱着司空见惯的心态,缺乏挖掘新闻的动力,缺少采写的激情,我们把这一毛病称作"记者的视觉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  相似文献   

2.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3.
好的新闻照片,都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多数新闻照片又是表现人物活动的,要具有"视觉冲击力"笔者认为,很主要的一条是作者注重拍好人物的"眼睛".  相似文献   

4.
孔菁慧 《青年记者》2008,(17):63-64
从电视出现之后,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传统媒体,报纸的生存空间便越来越受到"图像"的挤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电视的直播、网络的视频,让人们更加习惯了第一时间的"视觉冲击".这一现实让报纸的文字记者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落伍".但是俗话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报道以其专业性强、报道难度大,历来是对记者职业素养的"大考".要顺利通过这一考验,记者需会"翻译"、会"算账"、会"聊天"、会"说学逗唱",在增强新闻敏感性、拓宽采访领域、改进语言风格等多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厚报时代",读者很难再细细地阅读每一份报纸.报业的残酷竞争,使"视觉增效"成了报社老总应对"读图时代"的制胜"法宝".这是因为,直观的图片,是信息最有效的传递手段.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剪刀加浆糊"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暂且叫这种记者为"抄级记者",归纳起来,"抄级记者"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入水深者得蛟龙".对于企业报记者而言,这水指的就是基层,企业报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才能抓到"活鱼".不深入基层,光靠漂在上面就不能了解具体情况,不可能发现,不可能积累,最终会失掉新闻报道的源泉.深入基层是企业报记者最大的优势.因为他们就生长在企业一线,与基层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9.
在采访中,记者特别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中的、有起因有悬念有结果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 怎样强化"事件意识"? 记者有没有"事件意识",对采访对象的体现、对新闻素材的挖掘都会呈现很大差异.如何强化新闻采访事件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潇婉 《传媒》2018,(5):40-41
"网红记者"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推出的名记者培养项目,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记者,让记者成为新时代媒体报道的主力军,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影响力从报纸扩展到网络上.这与那些追求"一夜成名"的"网红"不同,"网红记者"是一群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努力传播正能量的"网红".  相似文献   

11.
记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别的新闻单位的记者已抢先报道了某一件事,由于种种原因,自己还需要再做文章.换句话说,是要"吃"人家的"剩饭".  相似文献   

12.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3.
孙旭培 《今传媒》2007,(4):11-12
前几年,我曾读过被称为"中国揭黑记者第一人"的王克勤的事迹,颇为感动;近日,我读到原《南方都市报》政法记者石野的两本书,更觉激动人心!石野不愧为"中国卧底记者第一人".特种兵出身的他,真是一位以笔为刀的响当当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  相似文献   

15.
最近报上有篇文章说,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对当地发生的恶势力猖獗、制假贩假、坑蒙拐骗等现象失察,记者只好"越俎代庖"去管这些"闲事".文章说"狗拿耗子,越俎代庖,说起来迫不得已",只是苦了记者,"他们一职而司二任,原来宣传任务就很重,现在又兼起了代猫抓老鼠的工作,要说真是辛苦了".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时代,"独家发现","率先报道"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新闻媒体竞争取胜的重要手段.网络新闻时代,平面媒体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具挑战性的社会环境,平面媒体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造成受众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媒体吸引力、竞争力下降.在这样的媒介生态下,平面媒体如何独辟蹊径,在竞争中取胜?笔者认为通过新闻策划报道独家新闻,是平面媒体竞争取胜的"杀手铜".  相似文献   

17.
"防火、防盗、防记者"曾经是好多单位和企业的训条.而现在"防记者"的定义更多地被限定到了要防平面媒体的记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平面媒体记者现在特别喜欢"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18.
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材料,这应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但曾几何时,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工作的基本模式.甚至还出现了少数"无专车不远行、不邀请不出门、无领导陪同不采访"的"贵族记者",吃部委、泡会议、取材料的"白领记者","吃、拿"的"贪利记者".有的记者即便下基层采访,也是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生活若即若离,同百姓隔膜疏远.  相似文献   

19.
米博华 《今传媒》2007,(11):1-1
写言论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是一件需要把脑子都要想疼的事情,一般人吃不了这个苦.可以这么讲,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你会感到这个工作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喜欢,你就能够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多人问我"记者和评论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相似文献   

20.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