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无聊倾向问卷、手机依赖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以及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从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出发,对5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大学生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及消极应对方式和自我概念清晰性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之间皆存在显著两两正相关,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手机依赖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呈显著负相关.(2)消极应对方式在无聊倾向和手机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3)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调节无聊倾向与手机依赖的直接效应以及"无聊倾向—消极应对方式—手机依赖"关系的前半段路径.因此,大学生无聊倾向的产生会增加消极应对方式,进而增强手机依赖,而自我概念清晰性可调节无聊倾向对消极应对方式和手机依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大五人格因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与应对方式量表调查了600名贫困大学生。结果层次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大五人格因素所解释的应对方式的方差变异量,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别为22%和16%。具体而言,外向性和责任感对积极应对有正向的影响;年级和神经质对积极应对有负向的影响;是否独生子女和宜人性对消极应对有负向的影响。结论大五人格因素能够有效预测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与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54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消极应对方式和成就感低维度评分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理科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和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生。大学生不同消极应对方式水平的学习倦怠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具极其显著性(P<0.01)。积极情绪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各维度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消极情绪与学习倦怠量表总分,各维度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是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消极应对方式更能显著预测大学生学习倦怠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河北省14所院校1 380(男928,女452)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结果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不显著;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具有主效应和缓冲效应。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社会支持、就业压力和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可以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以及检验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Aitken拖延问卷和学习倦怠量表调查了466名大学生。结果:(1)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存在显著正相关。(2)应对方式、拖延行为对学习倦怠都有预测作用。(3)拖延行为在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拖延行为与学习倦怠三者关系密切,应对方式通过拖延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内蒙古师范大学的2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40名,女生156名。结果:大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方式,少数人采用自责、退避、幻想等消极应对方式。男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女生多采用求助策略;文科学生多采用解决问题策略,理科生倾向于自责和退避;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SAS、SCL-90及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问卷,以近500名省属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应对方式现状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四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其它年级的大学生。(2)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大二学生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就业应对方式。(3)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积极程度与就业压力呈负相关,即就业应对方式越积极,就业压力越小;就业应对方式越消极,就业压力越大。(4)大学生就业应对方式对就业压力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信水平、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个人评价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21名大学生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有显著差异;2)正常家庭子女相比于非正常家庭子女在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教养方式的同时也认知到更多来自父母的过度干涉与保护的教养方式;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有更多的消极应对方式;4)大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应对方式与他们认知到的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9.
从高校武术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对影响我国高校大学生武术发展的高校武术人口,大学生自我意识、组织宣传因素、经济保障因素、教师素质因素、赛事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制约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为中国武术以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在高等体育教育过程中得以保留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寻社会变迁对于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重庆时代变迁为立足点,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于黔江区中塘乡的向氏武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后,向氏武术发生了从技击到健身、文化的逐渐形成与传承方式的改变等一些列变化。为了应对未来时代来快速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有必要对于向氏武术的发展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变迁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寻社会变迁对于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以重庆时代变迁为立足点,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于黔江区中塘乡的向氏武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在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后,向氏武术发生了从技击到健身、文化的逐渐形成与传承方式的改变等一些列变化。为了应对未来时代来快速的发展与社会变迁,有必要对于向氏武术的发展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在变迁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77名大学生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运动员的应对特点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对方式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动员的应对方式总体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特点也具有一致性。男女运动员应对方式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要注意引导运动员的“情绪宣泄”方式,防止他们通过消极甚至危害他人的方式来宣泄情绪,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运动员提供健康的情绪渲泄渠道。  相似文献   

13.
压力对人身体与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与消极的影响,本文从生理、社会和心理三方面压力源上论述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造成压力的具体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提高大学生应对压力能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为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福建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体育专业大学生应对方式备因素得分均高于非体育专业大学,在消极因素上差异显著,2)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三、大四的学生积极应对显著高于大一学生;4)不同生源地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趋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受性别、年级、专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部分高校武术课学习中的大学生、武术授课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与武术课学习的高校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的重要因素有:外界环境、场馆设施及学生的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运动员的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是运动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以202名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参与者,测量其应对方式及自我意识,探讨大学生运动员应对方式的特点,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意识间的典型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的应对显著多于回避和超越应对。其应对方式与自我意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以提取两个典型相关变量对,分别将其命名为"自我提升"和"形象维护"维度。  相似文献   

17.
高校武术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素质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武术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指出武德、武术美学、武术文化、武术教学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整体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查阅和梳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与武术锻炼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参与武术锻炼的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高于没有参与武术锻炼的大学生,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是对武术的喜好程度和每次参与武术锻炼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1.消极人格现象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参与社会各种活动,自信、坚定、理智、开朗、热情、乐观、礼貌、富于创造力等,这是当今社会大学生中健康人格发展的主流,但我们不可否认存在着某些消极人格现象,正影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常见的几种消极人格现象: 现代社会的部分大学生中常见的消极人格现象有:自恋型人格、懦弱型人格、享乐型人格、非道  相似文献   

20.
运用《应对方式量表》对青少年专业足球运动员和不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专业足球运动员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足球场上不同位置运动员的应对方式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足球运动员采用的积极应对策略逐渐增多,消极应对策略逐渐减少;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更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并针对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