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释玄高是公元五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位禅僧,他历经后秦、西秦、北凉、北魏四个政权,几乎走遍当时各个佛教兴盛之地。他聪颖过人,禅法高深,直至成为北魏太子拓跋晃的门师,却因卷入朝中政治斗争,于太武灭佛前罹难。以往学人对玄高的研究多在论及相关史实、佛教胜地时略提其人其事。笔者不揣鄙陋,通过对《高僧传·释玄高传》及相关史料的仔细爬梳,以期探究这位禅师游历、弘法、修禅及与北魏初期政治的关系等前人未曾涉及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柔然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活动于公元四世纪末到公元六世纪中叶。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王朝时期,正是柔然开始走向强盛的时期。拓跋鲜卑的“重心南向”,使得柔然族有可能尽占“匈奴故地”,获得大漠南北这一广阔的活动场所。公元四○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柔然主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奴隶制政权,直至公元五五二年(西魏废帝元钦元年)被新兴的突厥族击灭止。柔然政权存在时间(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存在时间(公元386——534年)大体相当。这个时期内,我国北方诸少数民族中,只有柔然能与北魏相匹敌,故二者既时相攻战,又时相和好。本文拟对柔然与北魏的关系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自其在位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改制,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堪称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对于这场一千五百年前的重大改革,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大多仅限于拓跋鲜卑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范围,而对孝文帝的价值观念以及这场改革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则阐述较少。本文拟结合孝文帝亲掌大权以后的实践,对其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北魏拓跋氏是黄帝的后裔。黄帝之孙悃在黄帝王朝时代被分封于鲜卑山为诸侯,成为鲜卑族的始祖,子孙世代为君。至公元四世纪,鲜卑族拓跋=建立北魏政权,在南北朝时期,为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大融合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北魏前期,拓跋统治者对汉族统治阶级曾实行利用和打击的政策,孝文帝太和以后,这种政策转变为对他们的联合和依靠。北魏统治者的政策为什么转变?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的具体内容及特点怎样?它的转变具有什么意义?本文拟从这儿个方面作些讨论。一、北魏政策转变的原因孝文帝太和以后所面临的新的政治任务和经济形势,提出了北魏政策转变的必然要求。先看其面临的政治任务的变化。孝文帝太和以前是北魏拓跋族以武力征服中原以及统一北方后开始巩固政权的时期。其间统一北方大约用了五十年(公元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到  相似文献   

6.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先后主持下,进行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持续改制,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这场一千五百年前的重大改革,史学界已有诸多论述。本文拟着重对孝文帝拓跋宏的传统观作一些剖析,并联系其传统观  相似文献   

7.
焦作市郊墙南村的几位农民,在公元1839年的一次耕作中,挖掘出一通《山阳令苟祖欢造像碑》,使藏梅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1840年出版的《修武县志》上。经该志编纂者的考证,认为藏梅寺创建于后魏(也称北魏)年间。但后魏王朝享国149年,藏梅寺究竟建于何时,仍是未解之谜。笔者通过对后魏王朝各个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官制、宗教的研究分析,认为藏梅寺建于后魏后期的延昌年间(512-515年)前后,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地域在鸭绿江、浑江流域。汉孝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出走夫余来到这里,借助当地居民的支持,建立了高句丽政权,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传二十八代王,七百零五年。吉林省集安市是高句丽故都,从公元3年至公元427年的425年间,这里一直是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从北魏孝明帝正光(520—524)年间领兵征讨开始,到530年被杀身亡,在短短十年时间中,尔朱荣先后经历了策动河阴之变、压平葛荣、平息六镇、拥立孝庄帝、平定元颢叛乱等重大政治事件,并且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尔朱荣军事集团对北魏末期政坛,以及其后的北齐、北周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洋述论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公元528—559年),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后期一位出身于鲜卑族的君主。其父高欢利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中获胜,控制了东魏政权,高欢及其长子高澄相继为大丞相、大将军,总揽朝廷军政实权,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高澄未及夺得帝位,遇害而死。第二年澄弟高洋继立为大丞相、大将军,不久又封为齐王。是时“天下之大,将非魏有”,高洋代魏  相似文献   

11.
柔然和鲜卑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柔然政权(公元402—552年)与北魏王朝(公元336——534年)并立的近一个半世纪里,二时相攻战,时相和好,并对各自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3.
在国民党 2 2年的统治期间 ,派系斗争时刻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其斗争之激烈、持续之久远、派系之庞杂、影响之广泛 ,在中外政治史上十分罕见。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 ,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4.
泰山羊氏在北朝时期的家族地位和影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至北齐时已经有相当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他们不仅在兖州有强大的宗族势力,而且还影响着宣武帝朝的政局。泰山羊氏在北魏、东魏北齐的发展、政治境遇及影响,反映了南北对立时期接近南部边境地域的豪族依靠强大的宗族势力谋求发展并反复于南北政权之间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生于北魏皇兴元年(公元467年)八月,死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三月,终年三十三岁。他五岁登基,在位二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鲜卑族的一位年青有为的皇帝。他颁行俸禄制,反对北魏官吏贪污舞弊;颁行均田制,促进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颁行三长制,编订北魏户籍,安定社会秩序;并把北魏国都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改革鲜卑族的旧式衣服;禁说鲜卑族语言,提倡汉语“正音”,以汉语作为北魏通行的语言,改革鲜  相似文献   

16.
冯太后是北魏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她曾两度临朝听政,执掌北魏政权近二十五年。冯太后在临朝听政时期,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干和远见卓识,在她主持下,北魏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改革,不仅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而且极大地推进了北魏汉化、封建化的进程,对北魏政权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是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于河西的五个割据政权。汉人张轨据姑臧(今甘肃武威),为前凉(公元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氏人吕光据姑臧,为后凉(公元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据廉川(今青海乐都东),先后迁都乐都、西平、姑臧为南凉(公元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匈奴沮渠蒙逊据张掖,后徙都姑臧,为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汉人李暠据敦煌,都酒泉,为西凉(公元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39年),历时凡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  相似文献   

18.
与北魏政权同时并存的有朝鲜半岛的高句丽政权,双方起初的接触并不是来自双边政府层面的对话往来。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元年(398)从后燕故地一带迁徙了一批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徙民至新都平城,也正是道武帝此举,北魏同高句丽之间才就此拉开接触的帷幕。通过考察是年这批迁至北魏的高句丽民的原因、数量、受安置情况及日后去向,可见北魏初年对流入中原的高句丽人所采取的举措,及这批高句丽人对北魏政权建立之初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代北地区是北魏政治发展的基石,而以代北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社会组织阶层——代北世族更是北魏发展的坚强后盾。北魏政权的盛衰演变与代北世族的历史演进轨迹一致,因此,文中亦以北魏代北世族范围为出发点,分析其早期形成过程中的因素,进一步窥探北魏政权早期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20.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在冀州(今河北冀县)爆发了由沙门法庆领导的僧侣起义,史称“大乘起义”。大乘起义声势浩大,斗争激烈,对北魏后期社会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史学界至今尚无专论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些研究,并就教于大家。一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国内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在北魏前期的五十余年间,见之于史传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近百次。孝文帝即位后,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汉化政策、迁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孝文帝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