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欧阳叔雯 《文教资料》2005,(30):115-116
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一方面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另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哈姆莱特的复仇故事一方面体现了行动的惨烈,另一方面送来了生活的希望。前者是喜剧却又是真正的悲剧,后者是悲剧却在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 ,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 ,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 ,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 ,真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 ,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爱情纠葛不只是贾与林、贾与薛两条主线,还有贾与史之第三条线,三条线交叉冲突的结果是林黛玉殉情而逝、薛宝钗虽然名义上嫁与贾宝玉,却丧失了真正的爱情,真与正与贾宝玉产生爱情的是史湘云,然而史、贾却没有结为正式夫妇,他们的爱情只是草露苟合,这也是《红楼梦》的真正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亚男 《时代教育》2010,(1):260-260
《红楼梦》一书的一个主线就是由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所组成的,本文主要浅谈一下薛宝钗对于贾宝玉的爱情,那种是爱情而又非爱情的复杂感情。薛宝钗爱着贾宝玉,可是她更爱权势和地位,所以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存在着杂质,是不纯净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6.
哈姆莱特为什么一再拖延,迟心不动手为父复仇?这就是所谓“哈姆莱特之谜。”它是理解整部悲剧的关键。造成哈姆莱特失去行动能力的原因有二,一是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为父复仇,重振乾坤的责任感促使其行为,软弱的个性又使其本能地逃避责任,行动缺少勇气,逃避又受不了良心的遣责,最后只好“听凭自然”;二是思想中的矛盾:他明了复仇的重大意义,但对人性的疑问和对人类的失望,使他感到现实无法改变,进而从形而上的生死意义上去追问人类的生存现实,并得出了“忍受命运的毒箭”和“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说不上谁更有价值的结论,最终消解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矛盾,这导致了走向毁灭。哈姆莱特之谜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它提出的是人是什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两种状态间迟疑徘徊,在“做与不做”间游移摇摆,并最终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文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9.
莎剧《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线索是交织于复仇主线之下的一条副线.这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上两次引发戏剧冲突,不可或缺地推动着戏剧情节的突转式发展,营造出强烈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0.
12世纪丹麦作家萨克索写作的《哈姆莱特复仇记》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古代北欧英雄对父亲的忠诚、行动的迅捷和复仇手段的残忍,这恰恰是血缘维系时代英雄的本质体现。而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则体现出了血缘维系方式向社会契约维系转折时期诸种矛盾交织情况下的英雄新特征,即长于思考、目光开阔的鲜明特点。他们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1.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悲剧《哈姆莱特》(1601)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史”、“古剧”本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载于丹麦历史家莎克索·格拉马提卡的《丹麦史》(约十二世纪末),十六世纪传入英国,相传英国剧作家托马斯·基特把它编成悲剧《哈姆莱特》,以血腥的个人复仇为主题。在古史传说影响下,莎士比亚根据基特作品改编的同名悲剧也写王子复仇,但他认为复仇行动应出自锄奸除恶的正当目的,必须赋有重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从哈姆莱特的形象入手,试图从社会学、生命本体哲学和社会道德的不同角度,对哈姆莱特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形成的原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薛欢 《学周刊C版》2014,(2):222-222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有诗意和理想色彩的艺术形象.以情为主.不甚关心俗事.有强烈的自我情结.自尊优越而又自卑敏感。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她对贾宝玉的一往情深,却遭到了无情扼杀,导致“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林黛玉悲剧性一生的真实写照。笔者在本文中分析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以及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得到了林黛玉悲情一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着重从两大方面探讨哈姆莱特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悲剧性:1)从哈姆莱特的皇室家庭贵族身份和人文主义的教育背景分析他的初始性格;2)从剧情的发展来阐述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性最终导致哈姆莱特性格的转变和复仇拖延亡命的悲剧。结论是:哈姆莱特的悲剧性实质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缺乏对现实社会不可调和矛盾的本质认识,揭示出社会的进步必须依靠改革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是哈姆莱特为什么在复仇过程中一再踌躇的问题。在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却很少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结论;在我国,虽然早有文章涉及,但专门谈此问题的文章尚不多见,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众所周知,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深刻、行为勇敢的青年。在接受了父亲鬼魂的托付之后,他决心杀死克劳狄斯,为父复仇。可是两个多月过去了,哈姆莱特还没有采取果断的复仇行  相似文献   

17.
李碧华笔下的爱情缠绵悱恻却不腻,悲伤委婉却不哀,富有传奇色彩。如果仅仅是写爱情,那不过是鸳鸯蝴蝶派的后续,李氏的独到之处是"非纯情写作",即在爱情为主线的情况下,还将笔墨涉及人性、政治、轮回等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物的身份是多重的,人物是矛盾的却又是统一的,在可悲宿命的安排下,表现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挣扎与无奈。  相似文献   

18.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举世闻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悲剧中,哈姆莱特始终在激情与理智这导致了其复仇悲剧的发生,本透过哈姆莱特的复仇悲剧窥探其内心这两种游移状态,一是复仇的激情冲动,二是理智的苦思冥想。  相似文献   

19.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性爱情是<哈姆莱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本文通过对奥菲利娅的女性主义分析和对哈姆莱特的心理状态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他们的悲剧性爱情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程陵 《当代电大》2003,(7):24-26
4 论述题1)为什么说《神曲》具有两重性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品格高尚、多才多艺。对现世、人生、人与人的关系、爱情、友谊都有与传统教会观念不同的看法。但哈姆莱特在剧中出现时却忧心忡忡 ,忧郁成为他性格的特征之一。其原因是现实与他的人文主义理想相悖。哈姆莱特回到丹麦时 ,国家正逢乱世。父死母嫁 ,叔叔篡位。他从父亲的鬼魂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并决心替父报仇。他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 ,不断地与敌人周旋 ,却始终没有下手杀死克劳狄斯。哈姆莱特行动延宕的原因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