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给翻译教学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拟构的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活动分为三个连贯性阶段,注重学生翻译认知活动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翻译的主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为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实践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样,翻译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翻译竞赛,有规模有重点地组织学生参加较有影响力翻译赛事对于本科翻译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增进学生译者的专业素质的培养。本文将就翻译竞赛如何具体组织实施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对本科翻译教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胡庚申教授(2008)认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作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生态系统下如何培养翻译硕士学生的系列翻译能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要达到比较高的翻译境界,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就要动态地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翻译的自然环境、翻译的社会环境、翻译的规范环境以及译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等,这样才能做出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符合当时交际语境的译文。所以,翻译硕士的教学就要紧紧围绕上述能力的培养来进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三维转换等视角探讨了其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共同启示:培养英专学生的生态翻译伦理意识,并指出其对英专学生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作为译者生存的意义。接着,介绍了其培养策略:翻译课堂生态策略与翻译课外生态策略,并以一堂小型翻译赏析实验课为例做了详细演示,论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忠实"和"通顺"是翻译的一般标准。在翻译过程中,适当的文化移情能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移情涉及译者对汉语作者的移情和对英语读者的移情,因此,要培养译者在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移情能力,就要重视汉语文化,培养文化认知;学习英语文化,认识文化差异;学会换位思考,坚持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在国际商务合同翻译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译者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界定、培养翻译能力的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培养翻译能力的过程以及翻译能力的评估,以期为今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新方法和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境角度获取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anSperber和Dei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 ,它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Gutt又把此理论应用于翻译活动上 ,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 ,这种理论不同于以往翻译界中的“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理论 ,给人以一种新的面貌。应从认知、关联与翻译三者的关系及翻译中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三元关系通过语境来寻找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翻译包括对源语篇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的过程。从这一过程来看,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寻求与作者之间的主观化对等。通过对篇章生产机制原理及篇章理解理论与策略的分析,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化理论为框架,找到一个切入点,以实现译者和作者之间的主观化对等。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义学,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义学的翻译现在解释翻译现象时存在的不足之处启发我们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翻译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指出:翻译具有体验性,多重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在此基础上笔者运用翻译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分析译本.  相似文献   

11.
翻译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自我语用能力的过程,是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的过程,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知,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灵活运用翻译理论和技巧。语言是社交活动中的基本因素,要想交流顺畅,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语境与话语者的文化背景相关联,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外语掌握和应用的能力。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当前高校翻译教学实际,对翻译教学与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构主义翻译教学》集翻译教学、翻译技巧和知识习得于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建构主义的主要原则、教学模式、评估方法,重点探讨了社会建构主义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笔者受该书启发,结合我国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提出了建构主义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认知主体,教师为协助者,注重合作在知识构建中的枢纽作用,旨在培养合格译者.  相似文献   

13.
学生隐喻能力的增强有助于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可以从隐喻翻译的目标、指导理论、译文讲授、学生翻译实践及译文检测与评价等五方面进行具体的隐喻式翻译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隐喻式翻译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隐喻认知能力及翻译能力,加速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转换过程,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的研究,总结了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点,总结了主要特点和启示:1.结合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框架进行翻译研究。2.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涉及翻译教学、译文质量等等。3.需要做细做透的空间还很大。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过程,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十分复杂,涉及译者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素质。对于本科生的翻译教学,国内大部分院校仍然离不开对学生语言文化知识的培养,多数从翻译技巧、翻译欣赏等单向性教学,怎样的教学方式能进一步促进翻译课的教学效果?本论文试图从翻译教学的目标结合上课实际提出"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翻译意识。  相似文献   

16.
尝试根据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拟构了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适切...  相似文献   

17.
对大学俄语翻译教学在学生的翻译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测试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针对问题阐述了大学俄语翻译教学面向培养新世纪的俄语翻译人才的改革和创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翻译能力培养是英语专业教学的一个艰巨任务。本文从民办院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结合翻译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构建新型翻译课程体系的设想,并就翻译能力培养任务的复杂性和突出创建民办校本特色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在翻译教学中,从中西思维的差异入手,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实现双语思维之间的转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体现“授人以渔”的中国教育精髓。  相似文献   

20.
新闻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新闻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侧重"三维"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