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历史在思想文化的层面上与现代性的相遇是20世纪中国的原生事件,而中国现代文学即是建立于现代中国独特的想象方式基础之上的,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现状与国民心理的叙事。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解析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形态,并将其归纳为两种叙事模式,重点论述了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与这两种叙事模式的纠缠与疏离,以及巴金的小说创作所具有的这两种叙事模式的标本特质。  相似文献   

2.
中日家族文化既存在亲缘关系,又走向了分流发展,其同中有异的文化形态影响到中日作家的家族书写.巴金的<家>和岛崎藤村的<家>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典范性文本,对两部<家>进行比较,既能阐明中日家族小说文化蕴含的异同,又能揭示出中日家族叙事的各自风貌.两部小说所书写的"家"的悲剧、家长权威的放逐和传统婚姻的承受,亦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中日两部<家>的家族叙事同曲异调,家族悲剧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3.
<正>一、小说与fiction中国的古典小说与西方的"小说"不完全是一回事,西方的叙事文体fiction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的文体,而只有"小说"一词与之相近,于是fiction便译作了小说。小说与fiction只是近义词而非同义词。中国作家真正按照西方的fiction文体作起小说来,还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此前的小说,为了区别于后来的小说(fiction),汉学家浦安迪给它提了个名字,叫"奇书体"。  相似文献   

4.
小说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被称之为"小道",但它的创作和传播情况并不亚于正统的诗文。既然小说的地位不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献收录它,甚至官修大型图书也要大量选入刊行?主要是因为小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历代丛书和类书编选小说,尽管不是从小说文体的意义出发,但它们的编选对于小说起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播作用,特别是在序跋中弘扬小说的社会作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小说观念朝着有利于小说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巴陵 《大理文化》2005,(6):39-41
散文的诗性智慧,是构成散文文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前提是"诗性"的,是创造性、超验性和审美性的相互融合,而智慧则是对已知知识的反思和超越,是对感受和体验的追问和审视.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偏重于"以心传心"、"意会"、"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相对来说,李智红散文的诗性智慧带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突出地表现在诗与思的相通和交融.这就使作者自觉并且积极有效地限制了散文创作中的"滥情"倾向,极大地提高了散文的思想格调,有力地消解了民族、宗教、地区文化的距离和相互隔阂,阅读李智红的散文作品,我们不时可以感觉到作品与读者之间有一种灵性共识、心智交融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慕史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核心,无论从文本形式还是价值追求,均以史传为追慕对象,因此,"史传范型"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核心型式。主题强势化、时间编年化以及全知视角是这种"史传范型"主要的文本表现方式。因此,中国古代小说一直有"虚构历史"的传统,这为小说进入儒家的价值规范序列提供了一种方式。但明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17世纪,即明末清初,这种慕史观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小说的发展。冯梦龙"事赝理真"、凌濛初"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之"奇"、袁于令"传奇贵幻"等观念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史真"为底色的古代小说观念。幻化叙事在中国古代虽源远流长但并不作为小说观念存在,具有幻化叙事的文学作品往往承担"史真"观念。到唐传奇,幻化叙事始与虚构相连,但同时也与虚构相混,直到17世纪才对幻化与虚构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清晰认识,并逐渐形成"事幻理真"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7.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空间叙事研究大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来自于"空间"转向之后的叙事学界对学科自身的再思考;一种倾向于就已有的对空间叙事理论(或言叙事理论中的"空间")的研究成果,观照、剖析具有叙事性的不同媒介的作品。就小说艺术而言,关于空间叙事问题研究大致集中的热点有两个:第一,真正结合文本实际,探讨"空间"叙事问题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从叙事作品中文本所建构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空间"和人物视点角度出发用眼睛和言语看到并讲述后所建构的"空间"研究探索叙事规律。第二,则属于对空间叙事问题的外围研究。主要表现为据佐伦、列斐伏尔、弗兰克及爱德华·索亚等相关"空间"理论对小说空间进行分类,着重解读小说艺术的空间形式以及文本作品的空间叙事结构。还包括对小说空间形态、空间构成的研究,以及小说空间形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效颦集>是明初赵弼创作的一部重要的传奇小说集.小说文本在整体上,呈现出依违名教,恣意劝惩的审美底色,以及理气充盈,文体驳杂的叙事特征.小说如斯的文本品格,是赵弼文化心态的自然流露,是他长期浸濡的儒家传统理念、强劲而偏弛的史学信念的自觉显现;小说所表达的审美体验,完全是赵弼思想底蕴合理而自觉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词牌名小说,即是以词牌名或曲牌名为基本词汇素材,借助词牌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学叙事的小说作品。明代通俗类书《绣谷春容》收录了五种词牌名小说,其中以《梅嘉庆传》最为典型。词牌名小说属于谐谑文学的一种,"集词牌名句""集词牌名词"是词牌名小说的早期形态,苏轼《杜处士传》、李衍《陈子衿传》与词牌名小说有着深厚的渊源。词牌名小说是词牌与小说的巧妙结合:词牌在小说中不仅用于指代事物,还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小说为词牌"变体为文"创作条件,作者凭借个人才情和艺术积累,使得词牌文化得以施展。词牌名小说是雅、俗文学交融的产物,词牌的本事典故、艺术内蕴提升了通俗小说的文化品质,展现了明代通俗文学创作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0.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11.
正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路先锋,被称为美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俄罗斯大叔。他以对小说体裁的成功颠覆和其鲜明的后现代性而享誉文坛。其小说也为后现代叙事理论提供了文本参考,并成为众多后现代文学的推崇对象。20世纪70年代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随着笔记小说的丰富积累及出版业的繁荣,不少小说家在笔记小说的文体上进行诸多尝试,体现出笔记小说发展中求新、求变的一面。晚明笔记小说在编撰形式上多采取丛编、汇编与增补、摘录的形式,将前代和同时代的作品进行重新分类编辑。张丑的《名山藏广记》则突破性地以史书体例来结构小说。此外,"笑话"创作形式的变化和叙议结合的风格,"小品类"笔记小说"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清新自然的语言、个性化的内容,《续耳谭》"以简御繁"的叙事策略,都是值得注意的文体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美国众神》是英国著名幻想文学家尼尔·盖曼的代表作,一经发表便斩获众多文学奖项。小说依托神话背景,通过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将现实与神话、真实与虚构巧妙地融合起来,在展现美国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当代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精神信仰危机。美国奇幻小说作家奥森·斯科特·卡德在《如何创作科幻小说与奇幻小说》中提到:"幻想小说其实是提供了一面透镜,让你比一般的角度更好地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特征是诗性,中华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灵心诗性"概括之。  相似文献   

15.
汪文学 《寻根》2008,(4):41-49
由于传统婚姻观念之影响和封建礼法制度的制约,古代中国人的爱情生活是畸形的,爱情活动从婚姻家庭被挤向秦楼楚馆。但是,作为极富诗性精神的古代中国人,尤其是古代中国文人,其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是至为深邃且极富诗意的,流传至今难以数计的以婚姻爱情为题材的诗词文赋和戏曲小说,就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个性化的爱情感悟和独特的爱情理想。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与现代之间金庸小说漫谈□武占江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金庸小说是现代武侠小说的精华。单从小说面前冠以“武侠”二字我们便可看出其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与发源于古希腊宗教活动的体育竞技运动相对,武术是中国文化所蕴育出的奇葩,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的深厚积淀,终于凝聚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常朝晖:我理解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以"中国精神"作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脉络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相对稳定,从夏、商、周的古代文明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中国精神"的本质几乎始终如一,但其内容却在历史  相似文献   

18.
正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初入小说世界,就将中国文化纳入了笔下。以其现存小说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初稿大概创作于1903年—1904年冬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为例,这部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关联的小说,既描写了典型的东方人形象,也描写了以中国轿子以及皮影为原型的担架、黄色棉纸剪影。但此时卡夫卡涉及中国文化的描写,仅仅是摹写中国人、物的  相似文献   

19.
"伤痕"叙事由最初的病理范畴延伸到了文学、绘画、雕塑、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随着世界大融合和中国国门的开放,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新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夹缝中挣扎着发生了变化。除了与南京大屠杀、"文革"以及唐山大地震这些重大历史伤痕有关的艺术作品以外,关注青少年成长伤痕的"青春疼痛文学"开始出现。到了21世纪初,在电影中渐渐展现出了更明显、更多元的青春伤痕,产生这些伤痕的原因包括了家庭离婚率的增高、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金钱化等。本文立足于伦理学视角,分析和探究属于这个时代特有的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新伤痕叙事"。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以小说为武器,尖锐地抨击国民的病态人格和丑陋的国民性,试图唤醒国民的精神。他的小说一开始就站在展示人物整体人性的高度,从文化人格的广角来塑造人物,使中国现代小说人物的文化人格塑造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遗憾的是,鲁迅停止了小说创作,致使人格塑造的高峰轰然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