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次韵诗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发展。宋代的次韵诗以诗人苏轼为代表,他一生写过很多的次韵诗,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次韵诗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苏轼的次韵诗创作高峰之一是贬谪岭南时期。本文以苏轼贬谪岭南后在北归路上创作的次韵诗为例,探讨苏轼次韵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作有一定数量以"读书"为主题的诗,这些诗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托书讽喻、借书抒怀、翻案出新、檃栝主旨、泛写情境五类。白居易读书诗在唐代读书诗中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取得了相当成就。其读书诗亦颇具诗学价值,尤其是对诗"穷"与"工"的论说开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先河。其读书诗在诗歌史上也具有一定意义,奠定了宋人读书诗创作的基本方式,并在实际上开启了宋诗重书本、重知识风气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5.
清代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所纂《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八辑录六朝时期15位诗人的20首诗。这些诗作有应诏诗、侍宴诗、侍游诗与酬唱诗等,诗中涉及蒜山、丹阳后湖、竹里山、丹徒宫、京岘山、北固山等名胜古迹。这些诗作是诗人在镇江游览驻足,往来酬唱,为镇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探讨《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六朝诗的概况、关于"北顾楼"及其史料记载以及所录诗作的校勘等,以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6.
春秋赋《诗》的形式 ,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 ,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 ,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 ,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 :即 ,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 ,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 ,藉“乡乐唯欲”之契机 ,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8.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0.
正"浙东唐诗之路"是人文山水朝圣,更是浙江文明的一种折射——唐代诗人踏歌而行,一路留下诗篇,以诗的灯火点亮了浙东的地理山川、政经风貌、阡陌田园。江南财赋地,人文渊薮邦。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浙东唐诗之路"是一场人文山水朝圣,更是源远流长的浙江传统文化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11.
论二《南》诗的礼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序》因过度附会政教,率以二《南》皆言文王之教与后妃夫人之德,逮宋之疑古风起,而废《诗序》之说大兴。虽然郑笺以礼说《诗》之事,宋之后仍有人加以回护,然而讥其拘泥形迹,纡曲于外在之礼仪制度而有害于诗情者实多。然而《孔子诗论》问世后,孔子诗教多强调礼义之思想日渐明晰,因而参照简文以深究二《南》风诗之礼教思想,可谓正得其时。职是之故,本文首先从诗教与礼教相系之立场,论述撰写本文之动机;其次,则直接专就二《南》25篇诗歌之内容,分别从男女情诗、婚礼习俗用诗、劳人思妇遣情诗、子女事亲诗以及执事行役诗五大类,以论述各类诗歌之礼教思想;最后,再总括其整体礼教思想之大要。  相似文献   

12.
唐诗中有一类不同于正统诗歌的谐谑诗,这些非正统的谐谑诗是正统诗歌的外延,其从侧面体现出唐诗与唐人生活联系紧密,显露出唐人用"诗"为乐的诗文化,是唐人生活画卷的多方位展现。用"诗"为乐体现了唐人的"情"与"真",这对当下解读唐诗主要立足于审美美学的主流来说不失为一种新的解诗途径,其弥补了以审美程式化解读诗歌的模式,有利于当今人们体会诗歌在古人生活情感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宜蓬 《文化学刊》2013,(6):134-139
诗群互动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从《诗》的应用角度提出的“诗可以群”,也包括从诗的创作角度而形成的“群可以诗”,即一方面强调诗歌的应用对沟通群体思想与感情、凝结群体的共识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强调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诗群互动现象是对“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的归纳和整合,也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与社会群体关系的总的概括。“诗可以群”与“群可以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诗可以群”,侧重于揭示诗的社会功能;“群可以诗”,侧重于揭示诗的创作情境。二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对中国古代诗歌现象和诗学理论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14.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诗是以美的形式愉悦人的精神,以爱的形式感染人的灵魂。李岩作为林业企业的工会主席,在大力推进企业化的同时,以其火辣辣的情感和妙语巧思,编织成一首首诗的七彩画卷。这一首首诗又带有浓郁的森林气息,也不乏大森林的浩荡之势。  相似文献   

16.
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足见其十分重视《诗经》。孔子在教学中也经常引用诗来阐发他的思想,以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孔子寓教于诗,但从不明言,他注重的是学生自己对诗深层含义的理解。孔子寓教于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可与言诗""引诗臧否""孔子论诗",即孔子通过诗来寻求自己的知音,来宣扬"仁"和"礼"两者精神状态,来追求一种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诗观就是对诗的看法,构成诗论的基础。一个诗人的诗观,归根结底,是建立在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观基础之上的,杜国清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探讨杜国清的诗观,也必须从支撑诗观的三个支撑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晁说之在宋代学术史上地位较为重要 ,他是宋代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怀疑《诗》与《诗序》作者不同 ,并以求实的态度恢复《古周易》 ,又以尊古的态度崇孔非孟 ,其学术试图超越汉学、宋学 ,直面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19.
因晋代潘岳作<悼亡诗>三首悼念亡妻,后世遂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悼念亡妻之诗(词)称为悼亡诗(词).本文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因为就本人阅读所见,明代有六位女诗人作有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这说明"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也可用于悼夫.  相似文献   

20.
元人诗序,包括元人撰写的诗前序和以散文形式撰写的介绍相关诗歌创作背景及其内容主旨的诗序文。本文在调查若干元人别集及《全元文》的基础上,择要介绍了元人诗前序与诗序文的基本内容,并以虞集诗序文为例予以简要说明,希望藉此引起学界的关注,且对元代诗歌研究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