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是在沈雁冰集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的功利思想之大成的基础上而成熟的。“为人生”是伪现实主义,它同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文以载道”思想却有相通之处。文学研究会诸理论家没有把握住“为人生”思想在理论上存在的重大突破的可能。“为人生”中过重的功利性促使中国文学由反复古走向复古,由反载道走向载新道,迫使中国文学走上严重缺乏审美性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乃传统“国学”之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没立,大概可以溯至孔子时代。孔门有“四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非同于今天意义上的文学,包括古代历史文化英语研究,是接近今天的“文献”含义。今天的古典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具范围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文史哲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古典文学的文献特色颇为突出,故其性质与其在孔子时代仍有相通之处。自近年以来,古典文学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的思想风箔、道德意识、艺术精神、文学气氛正是籍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3.
现代学者有关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秋兴”情结研究颇多,但钱穆从中国文学深层的“人生自省”视角出发,对“秋兴”文学所蕴涵的生命自省意识的解说,无疑为我们反思中国文学自身的自省精神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履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一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学体裁之间的关系是疏远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尊卑观念那样强烈,以至文学体裁也要分别等级,确定尊卑。小说属旁枝野系,没有登堂入室的幸运。而散文是正宗,占据着重要的、光荣的地位。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不但在形式上有严格的限制,在内容和格调方面也有相应的分野,“文以载道”、“诗言志”,“十部传奇九相思”从一定意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体裁的表现范围。中国古典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封团的体系,而它的各种文  相似文献   

6.
“三”作为一个数字,极其普通,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中国文学与“三”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1.中国文学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从上古到“五四”运动以前为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7.
“人性发展论”的中国文学史观建基于十八至十九世纪西方发展论的史学观。它认为,在中国历史中,人性是发展的。中国文学是人性发展的反映;人性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文学亦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其逻辑结果必然是:中国文学及其审美形态的历史过程如同人性的历史过程一样,是一个可以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其所存在的问题有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人性与西方历史哲学中的人性概念相等同,因而抽去了中国历史文化之独特个性和丰富性;将中国文学史视为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不仅忽视了文学史与一般社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也忽视了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个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8.
王平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4):1-5,10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局面,在各个层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使古典文学研究继续向纵深发展,应当解决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三种关系,即“文学本体”研究与非文学本体研究之间的关系,“当代”意识和历史主义之间的关系,“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务之急,当然是挖掘其作为“文学本体”所蕴涵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发现、利用其所具有的其他各种价值,同样十分必要。应当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去研究古典文学,但任何历史都是当代意识观照下的历史,古典文学研究同样如此。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性固然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如何适应“全球化”语境的趋势,把中国古典文学推向世界,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9.
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是以打造了几代人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而被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伤痕小说引领出场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更是给新时期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辟出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伤痕文学”的主流阵地,伤痕小说以其暴露“文革”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批判“四人帮”罪恶而闻名于世,其中对于人性压抑、扭曲的揭示,代表了文学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伤痕小说的兴起,也是民众迫切需要一个压抑已久的人性情感的宣泄途径,更是知识分子出于抚慰那个时代人性“伤痕”的需要。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对伤痕小说带来的人性回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狂狷说。裴斐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特征不是中和,而是狂狷。“以道制欲”,“正乎礼义”,不是作家的真实个性。雅俗并存说。周寅宾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是雅(正统文学)俗(民间化文学)并存,相互交流的。诗教说。廖仲安认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根本精神体现在诗上,诗歌是古典文学的主  相似文献   

11.
刘桂华 《天中学刊》2007,22(3):63-65
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构架中包含“人的文学”与“个性的文学”。其中“人的文学”可以看作“五四”文学启蒙的文艺纲领,它指出,文学是以发扬人性为目的的,应从自然人性论出发构建人学体系,认为文学是包含着阶级性但却超越了阶级性的人类活动。而“个性的文学”是“人的文学”的深化,认为个性是文学的生命,文学的功利性是无形的。  相似文献   

12.
“文气”论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活动中生命意识的理论概括。它积淀了中国哲学中“元气”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规定性,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主体对生命意识的关注和生命价值的肯定,在一定的层面上展示了古代诗学家们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心态。“文气”论的形成影响了中国从古至今上千年的文学创作,它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表明了文学活动是真正的生命活动,文学是人类生命的观照和体现。以“气”论文,将文学与人的生命相联,这是中国诗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非常独特而又特别重要的时代。近代文学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划时代转折,这个转折的意义同以往任何一次文学变革都迥然不同。由于近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和西方文化强有力的介入,近代文学改变了中国文学几乎完全植根于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格局,开始融人世界总体文学的发展潮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时期开始,先后有不少现代中国作家对自古以来就鲜为人们描写的童心进行了热烈的讴歌,这构成了现代中国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给现代中国文学带来了蓬勃朝气和新鲜风味。它反映了现代中国作家对自然人性的又一种探索,是现代中国作家为异化了的人性所寻求的又一条复归之途。一所谓自然人性,原是西方浪漫主义者常用的一个概念。卢梭最早提出“回到自然”的口号,根据西方学者诺夫乔依的解释,“自然”在这里具有两种涵义,其一指原始的、蛮荒未凿的大自然,其二指的就是自然人性,即一种未经文明社会浸染的人的自然本能与自然情感,一种先验存在的人性完满的自然状态。在西方浪漫主义者的文化构想中,自然人性具有三种表现方式:野性未泯的生命强力,淳厚质朴的风俗人情,天真烂漫的童真  相似文献   

15.
“解构”是一种颠覆等级、秩序、本质的方法,它强调反权威、反传统。“解构”不仅是女性主义用于颠覆男权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成为当下文学的写作策略,作家们逐步地颠覆现实生活中的崇高感,暴露人性的真相。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的文学实践为例,对亲情中最基本的母爱与父子关系的变化稍作梳理,探究文学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女作家,她的小说擅长用“反高潮”的叙事手法,能够在“高潮的跌宕”中揭示或讽刺人性,带给读者人生启示,使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和艺术魅力,这种叙事手法用于影视作品也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反高潮”是张爱玲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相似文献   

18.
古典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承上启下,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古典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基础,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走过了长远而又曲折的历程。本论文对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进行了简略梳理,总结了研究中得出的经验,以期对古典文学学习者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主义思潮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息息相关,它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和根本转型,表现为一、参照外域文学,“文学”从经学和史学话语笼罩下的“泛文学”观念中独立出来,逐步走向自足的美学范畴。二、通过“小说界革命”,颠覆传统知识等级秩序,使小说变成一种普遍的文体,改变了固有文学结构,以小说为中心的现代整体文学观念初步确立起来。三、“文学”与现代“国家”联姻,第一次形成“中国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历史上,为了赋予新的文学现象以正当性,文论家必然认真地思考过它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他们确信,这种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这种新的文学现象就获得了传统思想的支持.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立",一般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得到完成的.如果立足于中国独有的思想环境,就必须承认经学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尚被忽略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揭示这个关系,有可能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描写出中国文化中"个人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