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研读《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感受其对人物塑造、情节组织、主题表现的重要作用。【课前准备】在通读《红楼梦》前80回的基础上,梳理出书中的戏曲元素,即戏曲演员、戏曲活动、戏曲剧目、戏词戏语等内容。思考:戏曲元素在小说阅读中的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初读《红楼梦》往往是一回接一回地阅读,通读后,还可以进行专题阅读。  相似文献   

2.
小说为无声之戏,戏曲为有声之小说。《红楼梦》中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听到的十二支曲与戏曲中的家门一样是小说主体故事的总括和主要人物命运的总设计,《红楼梦》人物外貌的定格描写与戏曲中人物上场亮相近似;《红楼梦》人物视角中的人与景给人以生动的临场感。  相似文献   

3.
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戏曲的剧种之多是文学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改编成戏曲后的《红楼梦》在保留原著神韵的基础上,在美学品格方面与小说有所区别,发挥了戏曲特有的长处,同时也改交了些许原著的美学特征,而原著的美学特征也影响着戏曲固有的美学观念。可以说《红楼梦》的戏曲与小说各有其独立的美学特征,同时又互相渗透。另外,改编成地方戏曲的《红楼梦》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者之不同:一、戏剧性与非戏剧性;二、再现性与表现性;三、中和团圆与悲切残缺;四、入乡随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元代戏曲理论的逐步成熟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元代戏曲的繁荣局面。以胡祗遹为代表的传统文人对戏曲的关注以及他们零散的曲学理论,到专门探讨演唱技巧即元杂剧与音乐关系的《唱论》、专门记录戏曲作家的《录鬼簿》、专以戏剧演员为记录对象的《青楼集》,再到总结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的高度理论性著作《中原音韵》,反映出元代戏曲理论与元杂剧创作演出实践同步而稍后的逐步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叙事本中有为数不少的场景叙事,极富“场”上效应,具有浓郁的戏曲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场景描写的全面分析,可以发现,《红楼梦》叙事本所蕴涵的戏曲因素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叙述方式到叙事结构以至叙事模式,无不打上了戏曲的印记,其核心,是对舞台场景的化用。这种叙事格局明显体现了小说家对戏曲化的思维认同。  相似文献   

6.
早在清代,就出现了将《红楼梦》改编成戏曲的文学现象。清代红楼戏在结构安排、内容表达和语言风格上存在着诸多共同点,本文将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探讨清代红楼戏改编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后世把以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及相关续作为主要题材创作的戏曲作品叫作“红楼戏曲”。“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在《红楼梦》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但对于清代首部红楼戏剧和第一部曲艺作品的创作、流传及对后世影响等《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至今却未见详细地考证与定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围绕《红楼梦》展开的学术研究琳琅满目,其中多艺术介质的改编活动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秉要执本的扩散功用,不但推动了红楼文化的社会传播,更以其媒介特征和传播逻辑对其文化内蕴进行了异质同构。其中黄梅戏《红楼梦》的改编,用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叙事结构的安排,以戏曲的形式诠释了《红楼梦》崭新的主题内涵,辅以清新细腻的音乐格调,再赋予《红楼梦》现代化气息,让更多观众接受的同时,完成了对《红楼梦》的又一次艺术传播。  相似文献   

9.
李渔以曲家名世,兼有园林家的身份。试对李渔《李笠翁十种曲》中所含园林元素的分析,从园林艺术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寻园林艺术在李渔戏曲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及李渔戏曲创作与园林艺术的相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元代是我国戏曲大繁荣的时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推动了戏曲批评和戏曲理论的发展,首先元人对戏曲演唱进行了论述,继而又对戏曲作家和演员以及戏曲发展进行了评述。对于戏曲剧本结构及编导理论,元人还未能涉及,但就元代戏曲论评所取得的成就看,也已非同一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伯和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薄》皆已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论评的经典性文献。  相似文献   

11.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12.
从1929年至1937年,蒋介石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一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其“安内”和“攘外”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由开始的“安内”为主,“攘外”为辅,经历了“安内”成分下降,“攘外”成分增加的变化,直至“西安事变”后,“安内”基本停止,“攘外”成为主流。尽管这种变化有时势逼迫的因素,但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攘外”即全民抗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特德·休斯,二战后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自然系列诗歌一直是评论家研究的重点。《雨中之鹰》是特德·休斯的第一部诗集中的其中一首,《鹰的栖息》是动物系列诗歌中的一首。二者都是以鹰为题,并写于同一时代,文章主要就两首诗中鹰的形象的异同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廖平“六变”学术体系从起轫到大成的更革层进与宏广境域,其学术六变可分前三变的“人学”和后三变的“天学”两大阶段。“人学”含“平分今古”、“尊今抑古”、“小统大统”学术时期,天学含“天人之学”、“天人大小”、“天人合圆”时期。凸现其“考辨今古翻译经典、以经证经寻求大义”,思创变新的学识学力、治学方式与研经特色;展示其汇纳中西彼此互师、开启地球新义、共球一统舍发的治学深意、学问思想和理念主张;显现其承扬张大中华文统文明、振兴国家民族的志向雄心、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从而得出:在新的时代,应以新思想新科学,努力揭示阐扬廖平学术的现实功能、价值作用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芝在文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他在戏剧创作中将哲学理念灌注其中,逐渐走向极端,即戏剧成为哲学思想的图解。要深入理解叶芝后期剧作必须理解其哲学理念,结合其著作《幻象》才能更深地领悟到剧作所要表现的"自我与反自我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宋初诗坛上,晁迥可谓"一身兼三派":诗拟"白体",名列"西昆",而实开"理学体"门户。其"拟白"诗主要表现为形式上对白体的模拟,这种模拟甚至到了句句求似的地步。56诗中拟乐天诗11首,拟乐天诗句8句。  相似文献   

17.
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了很多关键性的词语,例如他的“入神说”。虽然这一概念是严羽首先系统提出的,但是“入神说”也有自己的渊源。严羽继承并发展了自己的“入神说”,并用这一理论称许诗歌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一深刻的理论也影响了后世诗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宇森的电影是他的自白,他以电影诉说他的态度和理想,他将自己所祟尚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融入进了其电影的创作中,因此,他的电影总有浓重的侠义情结。通过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主题及模式,将从三方面对吴宇森电影的侠义情结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内涵,然后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侠义主题和模式;最后将吴宇森的"英雄片"与西方的动作片进行比较,从中解读吴宇森是如何通过他的"英雄"电影,宣扬中国的侠义精神,如何希望观众透过他的"英雄"电影,认识和发现人性的真善美的。  相似文献   

19.
徐祯卿的诗歌创作,以登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所作,沈酣六朝绮艳诗风;登第后与李梦阳等交游,改趋汉魏、盛唐,兼有南北诗风之长。其乐府诗、送别诗、抒怀诗尤多佳制。其诗论著作《谈艺录》虽仅四千多字。但论“诗之源”与“诗之流”、“因质开文”与“因情立格”、“广其资”与“参其变”诸问题,均具卓识。  相似文献   

20.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