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技术带来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有上网文学、网上文学和网话文学组成,其中真正把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区别开来的是网话文学的超文本艺术语言。从文学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网络文学给文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网络文学总体上有普泛性、宣泄性、非功利性、通俗性、灵动幽默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新型文学形式,因其不同的传播媒介,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创作.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特征,探析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文学审美性、艺术性、人文性及作品品质方面的缺陷,提出网络文学必须依托传统文学,才能获得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网络与文学的亲密接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也随之诞生,并在短时间内席卷大江南北。由于“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其特殊的承载和传播媒介,对于传统的纸质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和促进。  相似文献   

4.
沈奕 《文教资料》2013,(31):6-8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学中的不容忽视的新兴势力。然而网络文学在传播媒介和商业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本文试从篇幅规模、语言风格、内容题材和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阐释网络文学的极端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本文主要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现状角度浅析网络文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学粉丝经济具有文化学、经济学和文学的研究价值.从文化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产生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中,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取向;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是网络文学商业化发展的必然,并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为网络文学新盈利模式;从文学角度而言,粉丝经济构建了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的新型接受关系,有力推动了网络文学创作、消费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概念界定各有内涵。崇拜新媒介,或将凡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都纳入网络文学;或将利用网络超文本、超链接技术的作品界定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文学审美视角,或否认网络文学概念的必要性与独立性,或强调网络文学是由网民在网络上创作、阅读的文学。生产机制角度,或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包括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小说等多种体裁的"网络时代的文学",或将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连载小说、网络类型小说等体裁作为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语言对传统文学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减,无颖会对传统的文学语言模式构成冲击,但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介入,阻碍并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而且也需要传统文学语言精华的融进,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工具,而且还能创造文化,即"传媒文化"。"恶搞"、"屌丝"等新生代网络流行文化现象是当代传媒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其弊端亦能引起我们对于传媒在当代文化构建与传播中的问题的种种反思。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语言平面化、俗化以及极度的煽情使其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甚或缺失,这是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介入所致,这种现象阻碍和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文学语言精华的融入,而且也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变迁影响着语言的发展,而语言的变化又反映着社会的发展,二者处于“共变”之中。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变化因素,它能迅捷、灵敏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发展,汉语新词语“XX体”词族的出现反映着当代社会中网络文体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及语言功能的关注。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对已出现的“XX体”类新词的产生机制以及产生原因、社会语言学功能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揭示语言与社会的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灵活性十分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传播。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传播校园文化使高职学生积极地接触、吸收、领悟校园文化至关重要。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信息收集、存储、统计的"云处理",校园网络文化的大众化互动和增强校园文化正能量等方面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巨大的重塑作用.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彝族年的网络报道追踪调查,发现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网铬传媒的“显微镜”下逐渐发生着蜕变,这其中既有“因网络”而“变文化”的被动文化重塑,也有“因文化变”而“显于网络”的文化诉求.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开放性”与“文化资源重新配置”等特性,为各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展示空间,成为各类文化的“自我抒写者”书写个人见解的新式平台,同时,增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网络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网络传媒可以帮助更广泛受众更深刻地理解、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某些少数民族文化之精髓无形中被消解殆尽,最后成为“象征的符号文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游戏和动漫堪称是第二媒介时代里以网络和电脑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代表,二者都深深烙上了数字化时代特殊的印记,网络游戏独特的交互方式和促成的沉浸体验昭显了当代审美文化和文艺生态的新势态。动漫的盛行同样不仅与消费文化潮流、商业运作有关,还和动漫形式上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应和了视觉转向的文化时尚分不开。第二媒介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虚拟"与"仿真"。电影、电视和网络的融合不仅仅是技术的交叉借鉴,更是一种传播内容与文化精神的深层次交融,显示了电子媒介文化时代媒介大融化、艺术信息跨媒体运行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当代传媒为吸引受众拆卸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以创新生活意义增进幸福为名催发个人享受,媒体题材“替感觉”对艺术唯美体验的审美替代使美通过市场交换被消费。传媒促成的消费文化行为耗散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导致审美危机。鉴于此,当前媒体题材急需沉淀唯美的审美趣味,以弘扬高贵的人性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陈倩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30-131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网络语言的兴盛。“淘宝体”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网络语言,其产生和发展正迎合了社会和文化的需求。而其流行的背后又深刻地反映出公众创新、从众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7.
“二级传播”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新的传播条件下,尤其是网络传播迅速发展之后,传统的“二级传播”的作用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性,网络传播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界限,传播的主权不再被大众传播媒体垄断,网络传播的主体呈现出个人化、多元化的特征。因此,“二级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角色及其在营造公众舆论中所发挥的影响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报道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出某种倾向性,特别是在涉及民族主义内容的报道时,这种倾向性更加凸显。《环球时报》作为知名的大众传播媒介,其报道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环球时报》2010年1月1日-2011年1月1日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媒介报道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主要是通过政治民族主义体现出来的;在报道中更多的是通过指责他国和赞美本国的方式来彰显民族主义情怀;在与他国或他民族的关系报道中,更加强调中美关系;在报道的方式上,则倾向于采用含蓄、隐晦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网络文学为主的现代传媒文学已呈现迅速崛起的趋势,但同时现代文学世界却不断涌现了"没有经典"批评家死了"的尴尬。现代传媒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缺少经典性,审美价值较低。究其原因关键是语言叙事模式不同,未来的传媒文学可以通过寻求文学语言叙事的蕴涵性、内指性和阻拒性的回归来解决现代传媒文学语言审美性较低的困境。通过提倡文学审美性批评的回归来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美文”对我国文学创作的繁荣和现代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传媒的兴盛,促进了“美文”的传播;而“美文”也在文化普及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