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 在快下课时教授对同学们说:"我和大家做个游戏,谁愿意配合我一下." 一女生走上台来. 教授说:"请在黑板上写下你难以割舍的二十组人名." 女生照做了.有她的邻居、朋友、亲人等等. 教授说:"请你划掉一个这里面你认为最不重要的人."  相似文献   

2.
大胡子和我     
结婚以前大胡子问过我一句很奇怪的话:"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我说:"看得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亿万富翁也嫁." "说来说去,你总想嫁有钱的." "也有例外的时候."我叹了口气.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的问. "那只要吃得饱的钱也算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问:"你吃得多吗?" 我十分小心的回答:"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相似文献   

3.
如今,语言生态实在令人忧虑,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用8个字形容:语言失范,逻辑混乱.他躺在病榻上,对前来探望的《咬文嚼字》主编说: "(现在是)社会语言文字全面混乱时期,字也错,词也错,语法也不通,文风也有问题."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胡乔木,生前专门为当时十分流行的"最好水平"一词写过一篇短文,对社会语言混乱表示忧虑.他在文中指出: "在每天的广播里,差不多都在‘创造’着最好水平,每听到一次,我就不免难受,不免为我们语言的前途担心."水平有高下之分,无好坏之称.  相似文献   

4.
某天,北京市规委召开一年一度的征求意见会议,邀请我去参加.会上同桌坐着一位小伙子,我想可能是房地产发展商.会议开始前,他很神秘地轻声对我说:"我问你一个私人的问题,要不方便的话你也可以不回答."我说:"你说吧."他说:"你是不是用纳美尔?"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问他这是干什么的,他说是护肤的.  相似文献   

5.
喂,汽车!     
一天清晨,我正做着大梦,迷糊之中接到一个电话,我最讨厌有人在我睡觉时给我打电话.电话里有人问:"桑塔纳小汽车卖多少钱一辆?"我就没好气地说:"我没有桑塔纳,只有一辆自行车,飞鸽牌的,而且也没有打算卖,你如果不是和我开玩笑,那么你肯定是打错电话了."那人报出电话号码,没错,正是我家的电话号码,我这一次平静地说:"这里是私人住宅,你肯定是弄错了."  相似文献   

6.
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到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 "你要飞到哪里去呢?"乌鸦愤愤不平地说: "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听后劝告乌鸦: "你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的."乌鸦沉思了片刻,觉得鸽子说的言之有理,决定不再去东方了.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写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想方设法深入采访 我是第一个向有关负责人提出采访许振超和他的家人的.负责人板着脸答复说:"有13家新闻单位呢,都要排队,你等安排吧."我和陪同的青岛港的人"密谋"后,没有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计划,就偷偷跑到许振超家中.进了家门眼前一亮,三室一厅的房子,养着郁郁葱葱的花,有钢琴,有跑步机,有电脑,还有一个大地球仪.看来,这个先进典型的日子过得还满不错么.与他的妻子和女儿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了解到他付给了妻子、女儿浓浓的爱.记者开始从心底里赞同这个男人了:"一个责任感强的男人."但心中对他仍然没有找到感觉,只是好奇.  相似文献   

8.
心中的影象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遇到佛印正在打坐.苏东坡便在佛印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下来,也学佛印打坐.过了约一柱香的时间,两人同时张开眼睛,结束打坐.由于刚打完坐,苏东坡觉得浑身舒畅,满心欢喜.他问佛印说:"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回答苏东坡:"我看阁下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佛印说自己像尊佛,心中大乐.佛印也问苏东坡说:"那阁下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心想:"平常老是被你占便宜,今儿个可让我逮到机会了.也换我来占占你的便宜."于是他回答佛印说:"我看你像一陀大便."佛印脸上微微一笑,便又继续打坐了.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关于日本商人和美国商人的故事.有一天日本商人和美国商人一起去北非撒哈拉沙漠打猎,他们玩得非常开心,打了很多猎物以至于把所有子弹用完了.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了一头大狮子,而他们离自己的车子还有500米左右.这个时候日本人商人看起来很淡定,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双跑鞋,美国商人就很好奇,问他:"你在做什么?"日本商人说:"我在换跑鞋,这鞋比你们的耐克鞋功能强5倍以上."美国商人说:"这时候不管你换什么鞋都来不及了,你还能跑得比狮子快?"日本商人说:"我不用跑得比狮子快,我只要跑得比你快一步就行."  相似文献   

10.
有朋友跟我拉呱:"咱们都是写了一辈子文章的人.我退休后不写了,觉得是解脱了.你还在写."我说:"你不想写就不写了,是一种解脱;我退休后只写我有的可写和我想写的,也是有所解脱以后的结果,解脱的是有些时候没的写也写和不想写也写的困窘.如果说一者不免难受的话,一者就是享受了,所谓乐在其中."拉呱到此结束,感恩  相似文献   

11.
不违己心     
亚历山大站在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前面,说:"我是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亚历山大."第欧根尼说:"我是狗崽子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又说:"我能为你做点什么?"第欧根尼说:"请你走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相似文献   

12.
5岁:玩伴小胖拉着我到院中央的水盆前说:"妹妹,我送你个大月亮."当空明月倒映在水盆里,像个软黄的月饼. 10岁:和一群半大小子满身泥泞混战之后,小胖帮我抢回了风车,风车不会转了,我却破涕为笑.  相似文献   

13.
基本功     
很小的时候听说一个故事,山东一个武师将10岁的儿子送到师兄处学艺.师傅拿出一双铁筷子交给拜过师的徒弟说:"学武先练基本功.你到茅坑边夹苍蝇吧,什么时候夹住了,我再教你下一招."可怜的徒弟不敢多问,只好天天蹲在臭哄哄的茅坑边夹苍蝇.这一夹就是3年,终于夹住趴在地上的苍蝇.小徒弟高兴坏了,马上表演给师傅看.师傅只一看便说:"不行.还得夹住飞动的苍蝇."徒弟噘着嘴离开了.又是3年过去了,徒弟可以随心夹住乱飞的苍蝇.师傅看到后又拿出一只瓢扣在水缸里说:"第二招是单手抓瓢,什么时候只扣住瓢的光面抓离水面,我开始教你套路."徒弟再也忍不住了,坚决要求回家.  相似文献   

14.
地狱与天堂     
一位一生行善无数的基督徒,他临终前有一位天使特地下凡来接引他上天堂.天使说:"大善人,由于你一生行善,成就很大的功德,因此在你临终前我可以答应你完成一个你最想完成的愿望."大善人说:"神圣的天使,谢谢你这么仁慈.我一生当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我信奉主一生,却从来没见过天堂与地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我死之前,您可不可以带我到这两个地方参观参观?"天使说:"没问题,因为你即将上天堂,因此我先带你到地狱去吧."  相似文献   

15.
一位股评人士化名董平在媒体上大曝黑幕,声称许多股评家并没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而全靠"蒙":"如瞎子算命,蒙对了是我水平高,蒙错了是你运气不好."他说,在北美,专业证券分析员一般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假如你拿高科技股的问题去问一名石油业的证券分析员,他给你的回答只会是:"不知道!"而在我国,上至大学教授下至无业游民人人可以客串股评,而且我们的某些分析师还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千只股票了如指掌、百样问题张口即来的"全能"型选手.  相似文献   

16.
到福州参加祖国大陆的全国书市,一个出版社的老板开车带我四处跑. "今天下午没活动我就不陪你了,因为我得回家陪陪我娘,让我娘多看几眼."一天中午,他对我说. "好极了."我笑笑,接着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先说你回去陪你娘,又说让你娘看几眼,不说你去看你娘几眼呢?""这不一样啊!"他作出一副很有理的样子,"我把自己的事放下,专诚回去,当然是去陪她,可是我并不想看她,是她想看我,所以我是把自己送回去,给她看两眼."  相似文献   

17.
粉丝越多的记者稿件越多 2010年初的时候,一个时尚靓丽的拟招聘大学生问:"德哥,你有没有微博?我关注一下."我说:"微博是什么东东?你要约我吃饭喝酒,QQ、电话,或者大吼一声都行."她鄙视地哼了一声:"大叔,你OUT了."  相似文献   

18.
1985年是中央戏剧学院建院35周年,也是国立剧专50周年校庆."小疯子"朱家训拜见了自己的老师曹禺,也会见了同班同学叶子和"大疯子"凌子风.盈盈水,师生情,风风雨雨、坎坎坎坷坷50年,别时难舍相见更欢,酸甜相间更有味.朱家训走到曹禺老师身边问:"万先生,你还记得我否?"曹禺先生一愣,望了朱家训一会儿,笑着说:"你不就是第一届那个最小、最顽皮的学生小疯子朱家训吗?"此时,凌子风走来,曹禺对着他说:"您,我就不说了,著名的大导演."凌子风忙说:"哪里,哪里,您永远是我的先生,我也永远是您的学生.孙猴再闹也离不开您的手心啊."曹禺十分激动,拉着叶子、朱家训、凌子风等第一届学生说"留个影吧,50年啦,不易啊!"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曾在一次闲谈时考我:"唐老鸭,你知道<实践论>吗?"我说我知道."那你告诉我,它讲的是什么?" 我说,第一句是什么,我记不清了,不过全篇精髓是"知和行"的道理,"实践-认识-实践"的道理.一句话,"知"和"行"概括了全部人生.  相似文献   

20.
十年前,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时候,曾求教一位新闻老前辈:怎样才能当好一个新闻记者?他回答得非常简单:"建议你多看点韬奋的东西,尤其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论述."这之后不久,我又以同样的问题求教于一位大学新闻系的老师.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几乎与那位新闻老前辈的回答如出一辙,他说:"如果你认真看看韬奋的东西,特别是他关于报刊的一些著述,会受到启发."这位老师把他的一套《韬奋文集》借给了我,并为我在目录上圈出了重点,还说:"我再找些韬奋的东西给你."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理来看《韬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