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竹坡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通过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金瓶梅>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涉及作品的题材、情节、结构、语言、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点、创作方法等各个方面,本文就其中的世情说、人物塑造及审丑理论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评点者前后相继,构建了相对自足的<金瓶梅>情节技法体系.情节的有机性是其文本艺术整体风貌的基石,节奏美感和情节迭用原则则为<金瓶梅>情节美学的突出表现.他们逐步摆脱了凭借单纯的故事编织获取感官满足的积习,走向多方表现人物性格、体现文本题旨的艺术层面,强化了小说理论规律的全面探究,从而形成古代小说情节技法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3.
明清之际,由于长篇小说创作的昌盛,出现了小说评点的高潮。其时,作为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竹坡批点《金瓶梅》,通过对八股文理论的借鉴与运用,对《金瓶梅》思想与艺术进行了评点,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为我国文学理论留下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他创建性地提出《金瓶梅》是泄愤的世情书 ,是史公文字、第一奇书而非淫书的论断 ,确立了《金瓶梅》为我国“四大奇书”之首的崇高地位。他精辟独到地评价了《金瓶梅》的艺术 ,论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文学风貌等诸多方面 ,高度总结了因《金瓶梅》的出现而丰富了的小说艺术。尤其是张竹坡首创的书首总论的评点方法 ,健全了中国小说批评理论的组织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李贽的"童心说"向来在文学理论研究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他的小说评点研究更是开了明清小说评点的先河。试以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例,研究其思想及在小说评点中所提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中。“寓意说”贯串了《金瓶梅》评点的始终,与苦孝说、泄愤说等共同构筑起了其批评体系的整体框架,而“王世贞著《金瓶梅》说”对这一理论框架形成具有直接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明末社会道认审美观念等激变的产物,它的出现影响了我国小说发展的流向,推进了小说观念的变革,《全瓶梅》批评,推动了我国小说观念的充实、深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明代《金瓶梅》的原始批评激活了后人的审美思考,崇祯本《金瓶梅》的评点者,是我国以审美眼光审视《金瓶梅》的第一人,评点使原始批评中美学判断具体化并成为张竹坡系统批评的先导,在《金瓶梅》批评史上起着双向联结的思维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敢同志在本刊今年第三期发表的《关于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文章,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文学终身教授浦安迪博士于十月来徐州同吴敢和其他明清小说研究者交流了两国学者研究《金瓶梅》及《金瓶梅》评点者张竹坡的成果,并访问了张竹坡家乡,察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文学批评对话体现在理论上的融通。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接受美学因素已有探析,涉及中国古典诗论"意境"的接受美学、中国小说文本中的接受美学、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接受理论的交互等。明清小说评点也有围绕"期待视野"的探讨,兹进行细考,以使得明清小说评点与西方接受美学贯通的路径更为明晰。  相似文献   

10.
方紫云 《文教资料》2008,(28):78-80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是他于康奈尔大学讲授欧洲文学大师课程时讲稿的整理集结,而金圣叹积十数年心血评点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张竹坡评<金瓶梅>基本上都是此评一出,诸本尽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