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煤层赋存条件、采空区上覆岩层性质、煤层开采条件及采场结构特征等三方面对采空区地表沉陷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分别对留设保护煤柱、局部开采、采空区充填、离层充填和协调开采等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山开采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充填采矿技术因其具有较好的优势被广泛的运用在矿山开采中。所谓充填采矿技术指的是运用充填料充填采空区的采矿方法。运用充填采矿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充填体进行地压管理,以控制围岩崩落和地表下沉,并为回采工作创造安全和方便条件,还可预防有自然性矿石的内因火灾。本文主要阐述了填充采矿技术的相关概念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与煤矿充填开采的现状,对城市垃圾成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城市垃圾装袋充填煤矿采空区的工艺及流程。结合新汶矿业集团赵官能源公司充填开采技术实施的具体情况,对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控制地表沉陷的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沉陷最大移动变形均控制在"规程"的I级范围以内,可以保证地表村庄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系统的说明了目前城市垃圾充填煤矿采空区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井下采空区充填方法技术对矿山的开采非常重要,本分对井下采空区的充填方法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材料的选取、超高水材料充填系统的研究,使得充填效果达到最优,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矿工程中岩层移动的关注重点在于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破断力学及移动规律,工程地质的沉陷则着眼于地表的沉陷情况,这两个方向关注了采空区或者地表附近的局部岩层运动,能否发展一个整体移动模型来描述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到地表沉降的整体移动过程是科学采矿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现有的相似模型实验结果、现场观测及理论分析,特别是对采矿岩层的破断进行了力学分析后,我们团队发现采动岩层的整体移动具有“类双曲线”特征,近年来先后建立了采动岩层移动“类双曲线”模型及内外“类双曲线”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赋予了相应的物理意义,分析了“类双曲线”模型随关键层层位变化和煤层倾角变化的演变规律,初步形成了采动岩层移动“类双曲线”理论框架,为矿山压力和岩层移动(开采沉陷)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建立起联系。该理论模型将为岩层移动与控制、煤与瓦斯共采、冲击地压、地下水保护和充填开采等提供理论指导,得到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6.
矿山开采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废石和尾矿对环境的污染、矿山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地表沉陷。主要治理对策有:针对露天矿的环境恢复治理,建立矿山公园;利用井下矸石充填技术控制废石排放,并有效治理采矿后的地表沉陷,实现煤炭绿色开采;采取"防""治""管"相结合的方法,严格控制废水的形成和排放。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各项治理措施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田强 《中国科技信息》2014,(15):102-103
煤矿膏体充填开采可以减少煤矿开采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建筑物等造成破坏,提高了煤炭采出率,并且可以减轻地表沉陷,因此研究膏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的演化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室力学试验性能研究,得出不同围压下主应力差-应变关系;利用FLAC3D软件进行相关模拟,分析了不同充填体强度时充填工作面覆岩移动演化规律。经观测表明地表沉陷控制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场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绿色开采技术是在提高煤炭质量的条件下,从源头上防止和杜绝污染物的产生,或最大程度控制污染物的生成量及污染程度的开采技术.为避免煤矸石导致的环境污染,尤其要运用减矸开采技术,包括开拓部署、巷道布置和采掘工艺等技术;尤其要运用矸石充填开采技术,把掘进出的矸石充填在井下废弃的巷道或硐室中,也可把掘进出矸直接在采空区进行充填.本文主要阐述了绿色开采矿井下矸石充填技术的特点、矸石充填开采技术、矸石充填的方法、提高矸石充填效果的技术措施和技术经济评价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逐步用充填料充填采空区的采矿方法,称充填采矿法。充填采空区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所形成的充填体,进行地压管理,以控制围岩崩落和地表下沉,并为回采工作创造安全和方便条件。有时还用来预防有自燃性矿石的内因火灾。根据所采用的充填料和充填料输送方法的不同,充填采矿法分为干式充填采矿法、水力充填采矿法和胶结充填采矿法。  相似文献   

10.
在煤矿企业实施充填开采,不仅能有效控制地表的沉陷,还能有效保持地形地貌和地面建筑物基本原状,保证地下水源不受到破坏,从而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充填开采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降低了发生冲击低压的可能性,为矿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而且在提高矿井的安全水平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打造绿色矿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根据阜新市镇江煤矿有限公司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对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开采后引起地表移动变形进行预计;并以已采工作面似膏体充填开采结果为基础,计算出充填采区走向工作面的等效采高;预计结果表明,白家荒地村建筑物所处地表的移动变形值均在建筑物损坏等级1级所规定的范围内,即建筑物在不用维修或简单维修的情况下可以正常使用,白家荒地村保护煤柱似膏体充填开采是可行的。该成果对建筑物保护煤柱的煤炭资源回收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科技管理》2009,(6):40-40
膏体充填是一项世界级的先进充填技术。它集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环境保护和矿山安全技术于一体,主要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全尾砂作膏体充填骨料,地表不建尾矿库,膏体充填到采场空区,充填采场内不用脱水,且充填体强度高,能够充分满足采矿场对充填体强度的要求,采场安全性好,矿石回采率高。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经过长期的科研攻关,目前已经进入实质性的产业化应用,此技术获行业一等奖,蜚声国际。  相似文献   

13.
采空区给露天台阶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消除采空区的危害,通常在台阶采矿前用崩落法进行处理.文章介绍了栾川龙宇钼业公司南泥湖钼矿露天采场采空区处理后,为提高采矿生产效率所采用的不同采矿方法,对国内外同类型露天矿山的开采提供了可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煤矿采空区进行充填处理是煤炭行业里常用的技术方法,同时也体现出绿色开采的理念,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煤炭开采的持续进行。本文介绍了煤矿采空区充填技术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通过充填技术的传统方法与新型方法的对比,来了解充填技术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朱志木 《中国科技纵横》2010,(9):371-371,348
充填采矿法因其对环境的保护和极高的适应性,越来越多地被地下开采的矿山所采用。但是,对于充填采矿法引起的岩体移动和地表变形则研究的较少。传统的矿区土地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文章利用铁矿首采面的移动和变形情况,结合GIS对其移动和变形情况作以分析,得出采动而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特征与规律,从而强化地籍管理,满足社会对矿区土地资源信息更多、更细、更完善的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16.
岩层沉陷是造成矿区环境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科学有效的控制和减少地表岩层的沉陷程度,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填充开采技术是预防煤矿采空区地表岩层沉降的新技术。坚持科技创新,探究煤矿填充开采技术的实践应用,是当代煤矿安全开采的重要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金属矿采矿技术主要分为金属矿露天开采技术和金属矿地下开采技术。我国的露天金属矿的开采主要应用穿爆技术,地下金属矿的开采主要应用矿山充填技术,建国以来,穿爆技术和矿山充填技术在技术稳定性、安全性和开采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各种矿石开采新工艺和新技术也在发展应用。未来,我国金属矿采矿技术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开采效率。  相似文献   

18.
彭永明 《中国科技纵横》2010,(21):257-257,241
随着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断消耗,采矿向深部发展,地温地压不断增加,环境保护的日趋严格,人工填充体采矿技术的优势凸现。与其他采矿方法相比,人工填充体采矿法有提高矿石回采率、减少矿石贫化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效地控制地压和地表塌陷、优化矿区周围环境、防止内因火灾和/井下开采等显著特点。而且充填采矿在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在人工填充体料制备、输送技术、人工填充体材料开发和充填回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加之井下无轨自行设备的广泛应用,充填采矿目前已成为一种高效的开采方法。最后得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地下矿山,人工填充体采矿技术必将得到优先发展。总结了深部采掘工程中岩体非线性力学特点。认为矿井地下巷道岩区碎化现象是由重力应力分量达到或者超过岩石的单轴压缩强度形成的。对人工填充体的组织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岩石分区碎裂现象和自组织人工充填体的相互作用来提高采矿效率。  相似文献   

19.
煤矿充填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和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因此研究充填开采地表沉陷规律十分必要。通过实验室相似模拟实验,研究岩层运动破坏和矿压显现特征,对于开采后上覆岩层的运动变化、破坏规律等多种物理力学过程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20.
何江根  王玉风 《内江科技》2013,34(4):110-111
地下煤层采空后形成的采空区,使矿山安全面临很大的安全问题,本文利用瞬变电磁法来探测采空区的存在,重点阐述瞬变电磁法的原理,并应用于实际采空区中的探测,检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